李如海
摘 要 每个读书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梦,梦中会有校园,梦中的校园是完美的。在完美的校园中,他们是主角。他们一会儿嬉戏,一会儿沉思,在不知不觉中,出于自觉、自愿地显露了智慧、熏习了习惯,最终实现德性的涵养。
关 键 词 校园;学生;道德隐喻;德性;梦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5-1183(2019)07-00-04
身為教师,我的人生就生发在校园里,校园带给我的是我的身家性命,为人立世;那么,校园能带给孩子们什么呢?我是老师,我也是从学生“进化”为老师的,近乎不惑之年,追忆儿时的梦,想想梦中的校园是什么样的?也许这在某种些程度上能够有些智识的意思。
1.上学之前——梦中的“小圈圈,小书包”
我出生于上世纪80年代初,家在大西北偏远农村,有两个姐姐一个哥哥。我现在还能够“看见”儿时的“学习场景”:大概80公分见方的小炕桌,一盏自制的煤油灯,悬在桌心的上方,灯光微弱,姐姐哥哥认真写字——那字写得分明像一个一个的“小蝌蚪”。我看着,竟然也生起不甘之心,偶尔会抓起铅笔,偷偷地在姐姐或哥哥的书上,画一个不圆不方的小圈圈。我理所当然地受到姐姐哥哥的大声恐吓,坐在旁边做针线活的妈妈也会“赏”我一个轻柔的“巴掌”。她们大概都觉得我的好奇是妨碍和捣蛋,可他们哪里知道,我看着课本上的娃娃,总觉得那很有趣。那些不认识的符号,竟也是亲切的好玩的,我就是想在上面画小圈圈。
儿时的童年,除了冬天,一头毛驴常伴于我左右。父亲为补贴家用,常年在外四处奔波,姐姐哥哥要上学,庄稼活便由母亲一肩挑起,我自然就成为常伴母亲的“放驴娃”。一会儿看看田里劳作的母亲,一会儿看看太阳,因为我知道,当太阳快到头顶或将要西下,姐姐哥哥便会放学回家,在半道迎接他们便是我童年最快乐的事了。虽然大多时候他们没有给我带回惊奇的故事,但看着他们鼓鼓的、侧肩的帆布小书包,是一种莫名的幸福。偶尔也会讨要,但小气的他们不知出于什么原因,就是不肯给我背,背上属于自己的小书包便成为我那时的梦想。
等呀,盼呀!何时才能拥有自己的课本,供我画小圈圈?何时才能背起属于自己的小书包,与姐姐哥哥一起上学去?虽然不知道校园里真正有什么,但我知道上学的我将不再是“放驴娃”,而且会得到我梦想的小书包,还能光明正大地在属于自己的课本上画小圈圈。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童年,也有自己的童年梦。虽然农村孩子童年的生活是如此平淡无奇,梦想也是简单得不能再简单。但是每个农村孩子的童年中都会有校园。校园是什么?虽然彼时不那么清晰,但是在偏远农村孩子的梦中,校园是美梦,因为校园意味着自己将不再整日劳动,还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至于美梦能不能延续,那就要看校园能带给孩子们什么了。
2.小学期间——梦中的“屠宰场”
怀揣着梦想,背起可爱的小书包,跟随姐姐哥哥去迎接渴盼已久的课本,却被告知还要等一周。虽然有点失望,但是看到来自不同村落的小伙伴,兴奋很快充斥着每一根神经。腼腆的我虽然不善于交谈,可是小伙伴的热情再次点燃我想永远留在校园的激情。此时,我对校园有了初步的概念,原来校园是小朋友们的天堂。在校园里,我们可以嬉戏,可以交朋友。
摇铃一响,看着高年级小朋友争先恐后地跑入教室,我们这些小嫩芽茫然不知所措。在大眼瞪小眼之时,步履蹒跚的胖老师扯着嗓子让我们步入了一年级的教室。从此我便知道,学校里面有摇铃,有教室,有老师。摇铃一响,老师会在教室里面教我们认字,读字,写字。
好景不长,面对日益复杂的课本知识,“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枯燥的训练模式(常常整个下午都在操场上,拿根小木棍默写生字),还有老师那“僵尸”般的面孔,犀利的言辞,以及长长的木棒,迫使那些可爱的小伙伴们一个个离我远去。那曾经20多人的“庞大”班级,到五年级毕业时仅剩7人——其中包括两名留级生。此时我才意识到,原来学校就是拆散友谊的“屠宰场”。
我是幸运的,因为我要离开那个伤心的“屠宰场”,也是不幸的,因为掉进了另外一个“冰库”。
3.初级中学——梦中的“冰库”
看着乡亲们羡慕的眼神,离开母亲,远离村庄,我开始了求学之路。没有丝毫不舍,因为我知道在山的那边,有一所姐姐哥哥曾告诉过的“高级学校”,它位于乡政府所在地。对于大山里面的孩子,乡镇的诱惑可以让他们抛开所有的恐惧与不舍。繁华的街道,“阔气”校门,还有那错落有致的教室与宿舍,让我久久不能平静。此时我感到我是幸运的、幸福的,因为只有我与杨雨香(化名)两人被初级中学录取。站在校园里,我有了梦想,于是暗下决心,一定要好好学习,争取考上最好的县一中,我坚信县一中一定是富丽堂皇的。可是严冬的北风,经常夹杂着雪花闯进玻璃窗上没有玻璃的宿舍;再加上屋顶的漏水,湿透了床褥;雪水汇聚于地上,结满了厚厚的冰层,逐渐地“冻结了”我的考学梦。看着一个个辍学的同学,我一度想放弃学业。
终于熬到中考报名的那天,班主任统计应届生人数时才发现,原本初一74名应届生的班级,到初三仅剩下13名应届生。同学们,你们都去哪了,难道是“冰库”让你们放弃了学业?初级中学,改变了我对校园的定义,原来校园就是个“大冰库”,“冻结了”同学们本该拥有的考学梦。
作为一名来自大山里的孩子,踏入县城是幸福的,能考入县一中是万幸的。可见证了初中的60多名同班同学,仅有9名被县一中正式录取的现实,不能不说万幸中倍感凄凉。我常常在想,到底是什么才是抛弃这些不幸运儿的根源?
4.高级中学——梦中的“大杂烩”
终于来到了县城,步入了梦寐以求的高级中学。可是,对于一个没有见过世面的偏远农村学生来说,新世界处处充斥着诱惑。游戏厅、台球室、录像厅、歌舞厅、电影院等等,就连教室与宿舍当中的暖气片都让我好奇地研究了半天。对新知的渴求,让我抓狂,总想每一样都了解一下或尝试一下。可新奇的事物太多太多,当我明白过来之时,已经到了高二第二学期末的文理分科。由于已成为老师眼中的“朽木”及成绩的下滑,我被直接打入了(我喜欢理科,讨厌文科)高三文科班(当时共有四个班,三个理科班,一个文科班)。文科班汇聚了全年级所有老师眼中的问题学生及待进生。还记得语文老师的第一堂课——我一生中最难忘的一堂语文课——当语文老师推开教室门,高傲地踏上讲台,重重地抛下讲义,便转身在黑板上刷刷地写下“论高三(4)班‘大杂烩”,她没有丝毫地迟疑,然后转身坐下,沉浸于书的海洋,自始至终没有抬头看同学们一眼。同学们大眼瞪小眼,左看看,右看看,陷入愤怒与迷茫之中。原来,我们都是学校中的“大杂烩”。此时的我,对学校有了新的定义,学校是“大杂烩”,我们就是“大杂烩”中的“残羹冷炙”,不值教师的一瞥。
每个读书人都有自己的梦,在梦中会梦到童年的校园。也许,梦中的校园并不完美。可是,对于一个追求完美的读书人来讲,都想拥有一个完美的校园梦。
(一)校园是学生梦中的“新天地”
每个孩子天生都有对陌生事物的好奇心,当看到身边的小伙伴背起可爱的小书包,行进在整齐的队列中时,便渴望自己有一天能成为他们当中的一员。当听到教室里朗朗的读书声时,便梦想自己能够参与其中,尝试一番。当想到自己每天平淡的生活时,便想换个环境,体验不一样的生活。也許校园正好可以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因为校园不论是对于长期蜗居在“水泥盒”里的城市孩子,还是大院中的农村孩子,都是一个全新的天地,因为那里有书包,书包中有讲不完的“故事”。还有“摇铃”,每次敲响,都是全新的开始。还有老师, 天都有新的发现的校园中,孩子们可以拿起自己的笔,每天画着不同的“小圈圈”。校园的职责就是保持它的新奇,让孩子们在新奇的世界里,不断地满足好奇心。让孩子们爱上校园,才是打造完美校园的有效抓手。教育是一个既缓慢而又曲折的过程,切不可一开始就给孩子树立太多的规矩。当孩子能够受好奇的支配,听完一个个的“故事”,其实就是对孩子实施了有效的教育。让孩子爱上新奇的“故事”,从而爱上并拥有校园——这个梦中的“新天地”。
(二)校园是学生梦中的“游乐场”
首先,目前学生们最留恋校园的原因之一,就是校园里有他们的伙伴,而校园正好扮演了学生与伙伴嬉戏的最佳“游乐场”的角色。如果一味地强调学习或纪律,禁锢学生的活动,将让校园失去游乐场的功能。没地方玩耍的学生,意味着找不到发泄青春期的躁动的好地方,便难以平复心情。躁动难安,对于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和发展便是最大的阻力。其次,教育实践活动其实就是人与人的活动,离开伙伴谈教育无异于让学生远离水而去学游泳一样。教育的发生和发展很大程度上是在教育的实践活动中。脱离了实践,就难以形成习惯,不注重习惯的熏习,教育的发生和发展无从谈起。再者,学习本身就是一种交往,交往同时也是学习的过程。校园为学生提供一个安全的交往场所,让其动起来,交往起来,便扩大了学生的学习面,不管是从文化知识的学习还是从实际的交际能力熏习来看,都是利大于弊。因此,校园不但要扮演好游乐场的角色,而且还要时时创造条件,让更多的学生愿意到这个游乐场里去寻找更多的伙伴或玩伴。让同学间的友谊打开彼此间的心扉,真诚交往,让同学们在真诚的交往中发展友谊,在发展友谊的过程中显露智识和能力。
(三)校园是学生梦中的“安乐窝”
孟母三迁,说的就是孟轲(孟子)的母亲为其子选择一个优良环境,而不惜多次搬迁。由此说明,环境对一个人身心健康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性。学校作为教书育人的主场地,校园硬件条件是不容忽视的。时代在变,人们的学习、生活观念也在不断地发生着改变。曾经的“吃尽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已不适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就像我梦中的“冰库”一样,阻断了多少学生追梦的步伐!新时代,人民生活水平水涨船高,学生对校园环境的要求也在不断升华,如果学校不去了解学生们对校园环境的诉求,一意孤行,无异于让现代人去学习使用石器时代的石器一样,顿挫学生们的学习信心,阻断学生们追梦的脚步。留不住学生,或留住学生的人,留不住学生的心,教书育人便是乌托邦。因此,现代化的教育,就要有现代化的校园硬件设施,最起码也要让校园的硬件设施能够满足学生的基本诉求。如:温馨的宿舍,不再摇晃的高低床,舒适的课桌椅,柔和的灯光,可口的饭菜,取用便利的开水,等等。且要更具有人性化,让大多数学生渴望到学校学习,把学校当做第二个“安乐窝”,才能够让学生静下心来学习。如此,教书育人才有可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四)校园是学生梦中的“起航站”
目前,虽然我国在校学生中,城镇人口比例逐年提高,但在实际的教学及访查中发现,户籍的改变,并没有完全地真正改变学生骨子里的农村气息。从此种意义上来讲,我们面对的学生大部分还是来自农村。这部分学生由于受地域及经济条件的限制,眼界普遍较低。当他们初次来到位于繁华城市中的校园,越是高年级,受到的诱惑就越大。在他们的学习生活中,最大的困难不是学习文化知识,而是抵制新事物对他们自身造成诱惑的能力。作为校园,尤其是校园中的教育者,应该去了解关注这部分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地补充相关知识,让新奇的事物不再扰乱学生的视线,而迷失于自己的猎奇当中,或自卑于自己的无知当中,让学生把握尺度,学会自制。有效教育的发生和发展是需要经验,同时也需要有适度的眼界。如何增加经验、提升学生的眼界,是打造完美校园不可回避的最大问题之一。正如不值教师一瞥的“大杂烩”,甚至就连“大杂烩”都不算的“残羹冷炙”,其实造成这种结果的真正的原因不在于学生,而是学生的“穷”。让校园成为学生的起航站,因为起航站里有他们需要的“汽油”与“雷达”。
(一)让校园能够留住每一个学生的心
在每一个学生的梦中,有老师、有伙伴、有课本、有教室、有铃声、有操场、有宿舍、还有……所有的这一切,在学生心中构成了校园生活的全部。而在校园的世界里,同样有上述的一切,但这一切却不能诠释校园的全部。能诠释校园的全部的是教书育人。教书育人,它的中心不在教书,而是育人,因为教书就是为了育人。育人是校园的全部。育人育谁?育学生。从此意义来讲,学生便成为校园存在的全部意义。那么,当孩子怀揣着梦中的“小书包”踏进校园,校园的首要职责便是要尽一切可能先留住每一个孩子,留住每一个孩子不仅仅是留住他们的人,而且还要留住他们的心。既然孩子梦中的校园是“新天地”“游乐场”“安乐窝”和“起航站”,校园就要先为孩子实现这个梦。
(二)让学生自觉、自愿地在校园中实现德性的涵养
育人,育什么?育德。在校园里,德从哪里来?德来自于孩子们的校园梦,有梦才有可能自觉、自愿的行动,自觉、自愿的行动才能有效熏习习惯。在校园中熏习的习惯,是在校园文化熏陶下的习惯,是理性的习惯,理性的习惯促使学生们实现德性的涵养。在“新天地”与“安乐窝”中,学生熏习理智德性。例如:在“新天地”的“故事”中,听故事、品故事,便慢慢汲取智慧。在“安乐窝”中,舒适的环境使他们能够在闲暇中静下心来——沉思。在“游乐场”与“起航站”中,学生熏习道德德性。例如:在“游乐场”与小伙伴们的交往与嬉戏中,他们会模仿和模拟“故事”中主人公的言行,使他们将间接经验转化为直接经验,懂得相互体谅、相互尊重、分工合作、各尽其责,便熏习了正义、勇敢或节制的品质。在“起航站”中,学生们能够增加经验,提升眼界,不再被非正确的意见所诱惑,便提升了明智,懂得了适度,熏习了节制的品质。校园使学生懂得了什么是伦理的生活,明白了什么是幸福,从而自觉、自愿地实现德性的涵养。
每个读书人都有校园梦,梦中的校园是完美的。追忆儿时的校园梦,在梦中常常出现“小圈圈,小书包”“屠宰场”“冰库”还有“大杂烩”,这便是我儿时对校园的理解。其实在我的设想中,校园本不该是这样的。我梦中的校园,应该是属于我的“新天地”“游乐场”“安乐窝”和“起航站”。因为“新天地”会使我一直迷恋我的校园;“游乐场”不会使我失去可爱的小伙伴;“安乐窝”会使我能够静下心来沉思;“起航站”会使我不再“贫穷”。
责任编辑 徐向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