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航空服务专业社会服务现状及改进对策探析

2019-08-13 09:08汪波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9年16期
关键词:社会服务提升策略高职院校

摘 要 社会服务是高职院校履行大学职能的必然诉求和趋势。本文分析了高职航空服务专业履行社会服务职能的现状及模式,尤其是服务以航空企业和机场集团为主体的民航企业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提升社会服务能力的策略。

关键词 高职院校 社会服务 提升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

一直以来,服务社会都是高职院校履行大学职能的必然诉求和趋势。早在20 世纪初,美国威斯康星州立大学校长查尔斯·范海斯就提出了著名的“威斯康星理念”(Wiseonsin ldea),核心思想是在坚持教学与科研两大职能的同时,与第三职能社会服务紧密结合,把高校的资源和能力用于解决公共问题,直接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我国教育领域也越来越重视高校社会服务功能的发挥与体现。2010年印发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中明确提到,高等院校要树立主动为社会服务的意识,提高教师社会服务能力,全方位开展服务。2014 年6月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强调,现代职业教育要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我国高职航空服务专业自1999年开办至今已有20余年的时间,虽然在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在社会服务领域一直没有较为显著的突破和创新,与我国民航事业的飞速发展不相适应。

1高职航空服务专业社会服务模式现状分析

总的来说,高职航空服务专业社会服务的模式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与民航企业签订订单培养专业人才;与民航企业共建航空实训基地;进行相关职业资格培训与考核;教师面向社会举办公益讲座培训、为企业员工进行转岗再就业培训;高职院校活动场所、设施和教学资源共享;高职院校决策咨询机构提供智力支持、分享行业科研成果等。

而现阶段大部分高职航空服务专业开展的社会服务,特别是针对以民航企业和机场集团为主体的民航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服务模式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种:

第一,人力资源方面:派遣专业教师对相关企事业单位、学校以及社会团体进行专业培训,比如礼仪化妆、服务技巧、民航知识等;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各项大型活动,比如为国际、省市级博览会当礼仪服务志愿者。

第二,实训场地方面:开放模拟舱、值机室、形体房等专业实训室,为相关企事业单位、学校以及社会团体提供参观、学习的机会。

第三,教学资源方面:开发航空专业教学远程课程、在线课程、微课、慕课等信息化教学资源,面向相关企事业单位、学校以及广大群众免费开放,资源共享。

可以看出,高职航空服务专业的社会服务成果并不明显,占较大比重的还是早期的传统模式,如签订订单班、共建航空实训基地等。而进行相关职业资格培训与考证的合作模式也随着民航技能鉴定证书的取消成为过去式;高职院校现阶段致力发展的新型社会服务模式,如分享新的行业科研成果、提供智力支持等在航空企业中接受程度偏低。

2高职航空服务专业社会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2.1“重教研,轻服务”的观念认识亟待改变

近年来,我国高职院校在社会服务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进步,但是在传统考核标准和评聘制度影响下形成的“重教学科研,轻社会服务”的观念和氛围依旧存在。高职院校对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两方面的高度重视同其对于社会服务贡献的低关注度形成鲜明对比。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航空服务专业也不可避免的出现了对教学质量、科研水平和社会服务三大职能的认识及重视程度差生严重偏差的问题。一方面,高职航空服务专业的工作重心依旧停留于为民航企业培养职业人才上,专业教师课时量多、教学任务繁重,缺乏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开展相关社会服务。另一方面,部分空乘专业教师沉浸于校园的象牙塔中,专注于教学科研,缺乏主動走出校门融入企业和社会的积极性,对社会服务的认识不深、意识不强。

2.2“重学历,轻实践”的人才评聘制度亟待调整

高校教学、科研、育人和社会服务活动开展的主体是广大教师。空中乘务专业师资团队是否平衡有序的发展直接关系到高职航空服务专业社会服务的成效。而现阶段多数航空服务专业教师不具备民航企业工作经历;部分教师具有一至三年行业工作经验,但在职时间短,对行业现状和发展了解不深入。教师双师素质不高、缺乏航空领域工作经验、理论与实践脱节等问题不可避免地制约了高职航空服务专业社会服务能力的发挥。

制约师资团队平衡发展的瓶颈之一就是人才引进和评聘制度。我国多数高职院校归属国家事业单位,其人才招聘制度对应聘者的年龄、毕业院校、初始及最高学历、所学专业均有严格要求和限制,而拥有企业相关工作经历通常只作为充分不必要的附加条件。这样的招聘制度无疑对应届硕、博毕业生更为有利,直接造成专业师资队伍结构严重朝学院派倾斜的状况。部分高学历的年轻教师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但缺乏行业一线的工作经验和锻炼,理论实践难以融会贯通。

而具有多年实践经验的航空企业人才进入高职航空专业任职又受到招聘制度中学历和年龄的约束。一方面,我国开设空中乘务专业学历教育的高职院校以大专学历层次为主,很多本专业毕业的航空骨干、精英是以较低学历进入企业一线从基层做起,学历结构普遍不适应高职院校教师任职资格。另一方面,具有多年飞行服务经验的企业中高层骨干又面临年龄偏大超过事业单位招聘年龄上限的问题。

此外,大多数高职院校人才引进的优惠政策只针对具备副教授、教授等中高级职称的人群,而民航企业的评聘制度不以职称为主。以空中乘务员和机场地面服务人员为例,通常按照乘务长\地服主任、乘务教员\地服教员、乘务\地服经理相对应的岗位级别来定。此岗位级别不为高职院校所认可。高校学术职称等级和企业岗位级别的不对等导致企业中高层行业人员无法凭借自身的行业优势享受人才引进的优惠政策,很大程度上降低了高职院校工作的吸引力。

2.3资源短缺、平台不畅、品牌缺失的瓶颈亟待突破

近年来,我国高职航空服务专业在国家政策方针的指导下取得了飞速发展,招生人数和学校规模迅速扩大。但和旅游、酒店等传统专业相比,航空服务专业是上世纪 90 年代末期逐步开设的新兴专业。1999 年,黑龙江北开职业学院开办空中乘务专业大专班,开创了国内空乘专业高等学历教育的先河,此后各高职院校陆续开设空乘专业,至今空乘专业的学历教育也才走过 20 多年的时间。

和酒店、旅游专业琳琅满目的省赛、国赛相比,成功申报了教育厅认可的航空服务类省级赛事的院校专业凤毛菱角,国赛项目上仍未实现零的突破。该专业在专业技能赛事方面的影响力、品牌力严重缺乏。

此外,该专业配套的实训室建设、实训设备购置成本极高,比如模拟客舱、值机系统造价少则数十万高达数百万。老资历院校实训设备陈旧、新办院校实训设备缺乏的情况屡见不鲜。而航空企业由于其特殊行业背景和性质,有国家和地方政府拨放的专项资金用于建设和发展,拥有飞机型号齐全、功能最先进的动态模拟舱及配备设施。

因此,高职空乘专业和航空企业、机场集团相比,硬件资源不具备优势。另一方面,高职航空专业开展的社会服务大都停留在礼仪化妆培训、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大型活动的礼仪服务等方面,形式单一、内容重复,没有深度挖掘该专业的核心竞争力、打造品牌效应。

3高职航空服务专业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对策分析

3.1树立正确观念,提高服务认识,强调社会服务的重要性

通过舆论引導、讲座普及、座谈研讨等形式宣传普及高职航空专业服务社会职能的重要性,提升教师社会服务意识、增强履行社会服务职能的责任感和荣誉感。

深度产学研合作创新也是改进观念、提升认识的有效途径。一方面,争取政府和学校相关部门支持,选派教师骨干到航空企业、机场集团挂职锻炼,了解民航企业运作模式,开拓培训市场。另外,积极寻找机会让专业教师团队与航空企业专家共同开发课题、开发项目,享受研究成果。通过校企双方深度、长效、多方的交流合作,给教师创造走出校园积累行业经验的机会。

3.2改革教师评聘制度,健全激励机制,培养“双师双能型”教师

由教育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于2015年10月联合发布的《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中提出要改革“双师双能型”教师聘任制度和评价办法; 2016 年教育部出台的《关于深化高校教师考核评价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也提出将教师评价考核改革作为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内容。

顺应高职教育发展的特点和需求,高职航空服务专业教师也要向“双师双能型”教师转型。一方面,民航行业垄断性强,不深入企业内部学习锻炼很难把握行业发展的核心价值、最新动态和技术;另一方面,该行业对操作技能要求高,对教师的实践技能和应用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以上条件都要求教师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和沟通、深入学习实践。所以针对专业教师的考核指标也应重视实践实习、行业经验、操作技术等方面,不能单一考核理论基础和科研水平。

此外,如何突破人事制度的限制破格引进专业人才也是值得思考问题。对于有经验的企业行业专家和经理人应该降低学历、年龄方面的门槛、给予更有说服力的福利和待遇条件,吸引他们加入专业教师团队,提高师资队伍质量。

3.3整合资源,搭建平台、打造社会服务团队品牌

高职航空服务专业应积极争取与国家、省市运输、服务部门及航空企业、机场集团深入合作,建设实践教学基地,修建模拟客舱、购置紧急撤离、急救的设施设备、开发CBT教学系统等。

其次,加强文化资源类服务项目的整合与开发。高职院校的文化资源类服务项目主要涉及图书信息资源共享、科普知识文化进社区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内容。航空专业可以与学校图书馆、体育馆等资源对接整合,开辟航空专业馆藏区域和空勤人员训练基地等,扩大本专业的社会培训能力和领域。

再次,各省市高职航空服务院校及专业之间应加强沟通与交流,积极搭建合作平台、努力申报空乘专业省赛、国赛。借举办大赛的机会吸引航空企业和媒体的关注与合作,构建培训、大赛、咨询多位一体的社会服务平台。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高职航空服务专业服务地方经济的模式与功能研究”(项目编号:2015GB247)。

作者简介:汪波(1983-),女,硕士,原新加坡航空公司资深乘务员、中国东方航空公司乘务教员,现武汉职业技术学院旅游与航空服务学院空乘专业专职教师,研究方向:高等职业教育、空乘理论与实务。

参考文献

[1] 中央人民政府.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Z].2010-07-29.

[2]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Z].2014-06-22.

[3] 赵传松,柳景峰.高职院校提升社会服务能力的实践与探索[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10):44-47.

[4] 郭沙.我国高等职业院校空中乘务专业发展状况的分析研究[J].百业论坛,2010(11):98-102.

[5] 江群,汤黎.高职航空服务专业社会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以湖北省空乘专业和航空服务类专业为例[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8(10):205-206.

猜你喜欢
社会服务提升策略高职院校
科研、教学与社会服务协同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
关于师幼互动的文献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