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尚斌
摘 要:游戏性教学情境的创设是把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和所授学科的内容有效地结合起来,把学生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渗透到游戏活动中去,让学生在亲历活动的过程中消化和吸收,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游戏化教学情境活动过程的设计是对教学资源的有效整合,是对教材的创造性使用,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起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游戏性;情境;数学
教学情境的创设的主要目标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效果,而游戏性教学情境的创设是把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和所授学科的内容有效结合起来,把学生要掌握的知識和技能渗透到游戏活动中去,让学生在亲历活动的过程中消化和吸收,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小学生由于心智发展不成熟,对抽象事物的认识只是停留在浅显的表面,而形象思维比较发达,对事物的感知能力比较强,又善于模仿,对活动情有独钟。因此,开展游戏化的教学活动是符合学生心理特征和认识规律的。小学数学教材内容的呈现是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贴近儿童认知规律、贴近生活的特点,更需要游戏化的情境创设。游戏必须是一个完整的活动,而完整的活动是围绕一个主题开展的一系列的活动。这个主题的确定要针对教材的某一部分内容或者学生的培养需要。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游戏性的教学情境,笔者根据自己在多年教学中的心得,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确定活动的主题
活动的主题即活动的题目。在设定活动题目的时候,必须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把教学内容合理取舍、编排,凝练成一个非常具体的活动主题,使学生明确理解活动的内涵,彻底搞清楚活动的目的,这就要求教师要深刻理解活动所需达到的目标,针对教学目标设计出好的活动方案。如在教学三年级数学“乘法和加法混合运算”的教学内容时,我精心设计了游戏情境来进行教学。在确定活动主题的时候,我考虑到教材的内容的呈现方式,确定了教学目标,就是要掌握乘法和加法混合运算的规则,从而形成数学能力,解决具体的数学问题。针对这一教学目标,我设计了非常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情境。“临时学习用品店”这一主题的设计一下子拉近了数学与生活的距离,在数学课堂上再现生活中购物的熟悉场景。这样把教材呈现的内容全部整合、渗透到这一主题中去,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让他们有一种迫不及待的感觉,主动积极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再如教学五年级数学“体积的认识与计算”这一节课时,我根据教材的内容和所要掌握的教学目标,设计了“缝沙包”这一活动的主题,让学生充分感知的基础上理解体积的意义以及计算的方法,这样把“缝沙包”作为学生认识物体体积的活化教材,使物体的体积的教学活动具体化,这样的课堂教学就充满了学习激情。
二、准备活动资源
教学资源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实现教学功能的资源总和。教学资源是开展一切教学实践活动的基础,它包括开展活动需要的一切,如材料、场所、学生的能力等。它如是顺利开展每项活动的保障。教学资源的选取应该注意选取的可行性,不能动辄就选择一些价值高昂的,难以利用的资源,应该从学校的实际出发,利用学校所提供的有限的教学资源开展教学,同时鼓励教师和学生动手操作,充分利用身边的一些废旧的材料,进行加工、创造,自制一些简易的教学用具,或者选择一些生活化的教学资源来开展教学活动,既培养了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创新能力,无论从经济角度还是从价值取向方面都值得去推广、借鉴。如在“缝沙包”的主题活动中,我让学生利用家里废弃的破布作为原材料来进行缝沙包。再如我在教学“时间的认识”一课时,让学生利用废弃的硬纸皮作为材料,根据家里的闹钟,自制一个钟表,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学习认识各种时间;再如多媒体的使用,我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时,利用多媒体的动画演示,把平行四边形分解成两个三角形,再由两个三角形组合成一个平行四边形,通过动画演示,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望,明确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演变、推理过程。再如教学三年级数学“乘法和加法混合运算”时,我利用多媒体,把超市商品的价格在屏幕上展示出来。可见合理选择教学资源是非常重要的,不仅能够变废为宝,而且还能创造性地实现他们的利用价值,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选择活动的方式
选择活动的方式就是活动情境的创设,要针对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发展需要,构思一个具有可操作性、趣味性的活动形式,在众多活动方式中,筛选甚至创造性地设计出一种省时、有效且易于开展的活动方式来实现活动的目标。例如我在教学“乘法和加法混合运算”时,我在“临时学习用品店”设计了购物这一生活中常见的活动方式;为了练习口算,采用开火车的活动方式;为了找出计算中的错误,我让学生扮成“森林医生”;为了学习辨认方向,我设计了“走迷宫”;为了体验情感,我设计了“角色扮演”活动;为了学习体积的认识与计算,我设计了缝沙包的游戏等。总之,活动方式的选择至关重要,它直接影响着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决定着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高低。
四、制订活动方案
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有的放矢地制定计划。在设计活动时,必须要考虑到活动的顺序性和课堂结构的逻辑性,以保证井然有序地开展活动。开展活动不仅要营造积极的教学互动的氛围,达到真实的模拟活动的效果,还要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引导学生走入文本,建构新知。同时要做好预测与应对各种活动环节中出现的问题的准备工作,以便做到胸有成竹,能妥善处理课堂教学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如在教学“乘法和加法混合运算”时,我这样开展活动:我告诉学生,把价格控制在25元以内,计算好你的总价格和应该找回的零钱。同学们就兴高采烈地开展了学习。看大家计算差不多了,我又说:学习用品已经买好了,现在我想考考你们,除了你们现在各自购买学习用品的方法外,如果让你们控制在20元以内,要让你的伙伴买齐学习用品,有几种购买的方法?看谁想到的方法多。短暂的沉寂之后,学生都拿笔写起来,在巡视中,看着学生笔下一种种计算方法不断出现,真是喜不自禁,就连平时数学成绩不理想的学生也找到了4种购买方法。距下课还有几分钟时间,我让学生打开书,翻到“乘法与加法混合运算”这一节,浏览课本,学生才恍然大悟,在一片笑声中结束了课堂。通过游戏活动,以往学习数学的枯燥和乏味消失得无影无踪。又如在教学四年级数学“小数比较大小”时,我随机叫二十个学生分成两个小组来做“移动的数字”,把准备好的标有数字和小数点的帽子戴到学生头上,然后让戴有小数点的两个同学站着不动,让其他几位学生随机上来,一次上来四位,分别站到两个小数点的左右,让其他同学比较组成的两个小数的大小,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争先恐后进行比较。然后我相机提出有难度的问题:充当小数点的同学不变,然后老师指名其他“移动数字”上台,要求自觉配对,看哪对组成的小数最大。这样逐渐增加了难度,但有了前面的基础,学生很快就掌握了小数比较大小的方法。可见分片段的游戏情境的创设,在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值得我们以后在教学活动中去吸收、借鉴。
五、确定活动的评价方式
这是整个活动过程的总结提升阶段,目的在于对活动的收获进行判别、总结、提炼和强化。这个阶段是活动的尾声,但不是活动的终结,所以要力求使学生的学习兴趣继续延伸,使活动完整有效。小结的形式应该扣紧活动的形式,可以随机多样。因此,评价不仅要在活动结束时进行,而且要贯穿活动的整个过程中,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的活动状况,给予及时的点拨和指导,并通过判别和反馈的信息,调整下一步的教学内容,增强教师调控课堂活动的能力。
六、操作中的注意事项
为了使教学活动有效、有趣,引起学生强烈的共鸣,我们在开展活动时要注意以一下几点问题:
1.操作中必须要牢牢记住活动不是目的,活动只是手段,建构新的知识才是教学的主旨,只有把教学活动的开展建构在学生的认知能力、行为能力结合的兴趣之上,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对活动的过程应该精心策划,紧扣教学目标,灵活调控活动,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中,学生脱离目标的行为和不良的习惯的出现是在所难免的,教师要充分利用好学生的问题,在活动的开展过程中灵活处理,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开展活动的时候不能一环接一环地开展活动,要给学生留有感悟的空间。活动的目的是使学生体验和感悟蕴含在活动中的知识、规律,发展学生的各种技能和能力,因而我们要注重学生的体验和思考,不能喊着活动的口号,又上成了平时的课堂,这样就起不到激趣、深化的效果。
4.采用情境激励法。情境激励是指教师采取多种手段和方式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激发学习兴趣,进行学习。其评价标准是学习者的生活空间不再是一个自然的生活空间,而是一个充满智慧和学习乐趣的生活空间。特别要指出的是这种激励的方法要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
5.注意不同学科之间的渗透。小学学科教学没有明显的学科界限,各学科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要注意学科之间的整合,把知識上有一定联系的相关学科有机整合起来,借助综合实践课和活动课,让学生在亲历活动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和技能,是完全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的。因此,教师要注重学科整合,学科和教学资源之间的融合。
总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创造性使用教材,给学生创设一个游戏性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游戏活动中获得所需的知识和技能,然后运用到生活中去,达到乐学、活用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杨亚玲.把生活引入小学数学教学[J].学周刊,2013(8).
[2]孙雅培.如何加强数学学习与现实生活的联系[J].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2013(5).
编辑 张佳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