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健
[摘 要] 心理弹性是对青少年健康成长问题研究的新兴心理领域,旨在采取多种举措帮助青少年形成良好心理弹性,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本文从心理弹性的视角,研究体育教学中如何进行心理弹性干预,在体育锻炼中加强学生心理训练,提高学生心理弹性水平,促进体育素养发展。
[关键词] 心理弹性;体育素养;体育教学
体育素养是经过体育学科教育,使学生具备体育情感与品格、体育运动能力与习惯、体育健康知识与行为,是学生终身体育锻炼和全面发展所必需的。本文将心理弹性引入体育教育教学中,拓展体育教学手段,丰富体育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心理弹性,培育学生体育素养,为体育教育教学开辟新思路。
“态度决定一切”,在体育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积极的态度参与体育锻炼,是所有教师首要解决的问题。在体育教学中,明确学生主体地位,逐渐消除学生对体育锻炼的情绪障碍,让学生热爱体育,并坚持体育锻炼。在体育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就是满足学生被需要和尊重的心理,从乐观的心理弹性视角干预学生心理,增强学生体育锻炼信心,对体育锻炼产生兴趣,并且让学生相信自己有坚持体育锻炼的能力。这就需要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与发展,在体育锻炼中重视学生的正向动态,忽略学生的“小问题”,多表扬、肯定,少批评、压力,激发学生体育锻炼的积极情绪,教师也应结合体育教学的具体项目特点,采取适宜的、针对性的方法,因材施教地提高学生体育兴趣和热情。教师在体育锻炼过程中,应对学生的具体表现进行认真观察和细心分析,巧妙抓住体育品格教育的时机,不是对错误的批评,而是要对学生体育困难克服心理的正确引导。
首先,教师要帮助学生克服体育运动障碍,第一步是让学生从意识形态上认知体育成绩不好不是自己不行,而是体育运动的方法不对;第二步是让学生体会体育运动的快乐,让每一次的体育运动成为下一次体育运动的动力,从正面对学生心理进行干预。在体育锻炼活动中,体育项目的难度要符合学生的实际身体水平,让学生在参与体育运动中获得满意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明白体育运动不是为了应付上课、考试,而是打开另一种生活态度的钥匙,为了让自己更健康的生活所必须具备的运动能力与习惯。
其次,教师针对不同的运动能力,区分基本运动能力和专项运动能力的体育项目差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科学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把握运动技能“三会”,具体设计体育项目情境,让学生初步掌握并体验技术动作,然后再不断改进技术动作,形成运动动作规范,最后能够自动化熟练做动作。同时,教师耐心引导学生培养体育运动习惯,加强和家长的沟通联系,在家校合作下,促进学生养成科学的运动习惯。
在以人为本的新课改中,强调持续性的学习发展,是体育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即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学生积极树立健康的生活意识,掌握健康生活知识,主动引导健康行为。体育教育教学质量的一个关键要素就是评价学生的生活是否健康,加強对学生健康行为的引导,引导学生树立健康意识,学习健康知识,在生活中养成健康行为,从体育运动上升至健康生活,达到体育教育教学的目的。
体育教学中,当体育运动涉及生活问题时,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作业,让学生在生活中查找资料,再到体育运动中分享、讨论、实践,得出结论,学生变得主动学习,获得的知识更深入脑海。因此,在体育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正面积极思考,从解决体育运动问题出发,通过解决问题,感受自身生活意识、知识、行为的变化,获得成就感,形成体育运动到健康知识和行为的转化,这样的心理干预教学获得更加明显的教学效果。
总之,在体育教育教学中,从心理弹性进行干预,采取积极正向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培养学生体育素养,是提高体育教育教学水平的捷径。在体育教育教学中,激发学生心理弹性,并加以积极干预,有利于学生自主解决体育运动的障碍问题,增强体育锻炼动力,提升体育运动能力。
[1]欧阳翠云.中学生体育锻炼和心理弹性的关系研究[J].德州学院学报,2012,28(6):104-110.
[2]张军.学校体育心理弹性干预研究[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6(2):303-308.
(责任编辑:文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