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的双重含义:以鲁迅作品《药》为例

2019-08-13 03:45何桂英
文学教育 2019年7期
关键词:夏瑜中学语文鲁迅

何桂英

内容摘要:鲁迅是伟大的文学家,也是政治时弊的警惕者,他在文学史上具有不可撼动的地位。他的文章在中学教材中占有较大的比重,而且鲁迅的作品教学在中学老师的教学中是尤为重要的。鲁迅的文章是揭露社会的黑暗,国民的劣根性以及挽救民族于水火的内容与主题,他会用非常诙谐的手法表现出他的犀利,但是这也是他作品的难懂之处,我们大部分只能理解浅层的意思。他所描写不仅是拯救民族的“药”,也是揭示民众麻木落后显形的“药”,他的文章犹如利箭能射穿一切的黑暗。中学作品中鲁迅的教学确实存在着许多的问题,但这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关键词:鲁迅作品的地位 《药》 教学问题 教学建议

  一.鲁迅作品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

小说教学一直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难点,而在中学语文课本中鲁迅作品占有很大的比重,语文改革总是会提到鲁迅的文章选与删的问题,但过了这么久,鲁迅作品还是占大比重的出现在了教材中,这也印证了鲁迅作品在中学教材中不可撼动的地位。

正如大家所了解的一样,鲁迅作品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有很大的影响,不仅有不一样的风格,还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鲁迅是一味启蒙主义的思想家,他对旧中国的社会和封建礼教下人吃人的现状有着自己深刻的见解,“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便是他不畏强权,忧国忧民精神的体现。在日本看到中国人的软弱、无能与麻木,他觉得身体上的拯救并没有心理上的拯救来的深刻,依然决定弃医从文,加入唤醒民族思想觉醒的大军中。

他的作品的出现,中国的小说史迎来了一个新的时代。中学教材中许多篇目都选自于《呐喊》《彷徨》这两本小说集,“吶喊、彷徨”本义可以看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彻底践行反帝反封建的旧社会,也深刻的道出了当时人的社会状况,人民都处于一个麻木,不愿苏醒的状态,这也为中国的崛起发出深深的呐喊,与其让少数有志之士的拯救,不如反思自我进行自救。例如《孔乙己》中被封建礼教所束缚的孔乙己,作为一个穷酸秀才,固守封建礼教的思想,偷了书却说是窃书,被人打断了腿却说是跌断的,他深受封建礼教思想的毒害,作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也深刻的揭示了国民的麻木。

鲁迅作品的风格是独树一帜的,在不经意的喜剧中穿插悲剧的气氛,使得悲剧的气氛更加浓厚,所以他笔下的悲剧人物读来总会令人动容,但又会对人物的麻木显出悲哀之情。鲁迅的作品不仅风格独树一帜,他的语言和强调也是自成一体的,他的小说背景大部分都是当时的社会现状的真实反映,学习他的作品也是对历史的一种铭记和回顾,学习他的作品和了解他的作品就相当于掌握了半部中国的文学史,不仅能丰富我们的历史知识,也能更好地铭记历史。所以,他的小说在中学的教材中占有不可撼动的地位,他的作品的学习不仅能反思我们自己,也能很好地教育我们自己。

  二.中学教材中《药》的教学与启示

中学教材中的《药》这篇小说通过对茶馆主人华老栓夫妇为儿子小栓买人血馒头治病的故事,揭露了长期的封建统治给人民造成的麻木和愚昧,暗中颂扬了革命者夏瑜英勇不屈的精神,其中刻画的人物性格鲜明,入木三分,运用了悲喜剧交融的创作手法。

1.主题分析

想让学生学会分析一篇文章的主题,更好的概括文章的主题,必须要让学生来了解文章的创作背景,创作背景为主题的分析提供基础。《药》 写于1919年4月25日,脱稿于“五四运动”时期,发表于1919年5月《新青年》六卷第五号。之前的社会背景是辛亥革命的出现,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建立了民国,但由于资产阶级领导革命的软弱性,未能完成民主主义的革命任务,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仍然统治着中国,中国仍停留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地位。当时领导辛亥革命的资产阶级同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的妥协,脱离群众,空想依靠少数人的力量代替群众的革命运动。1907年7月6日,徐锡麟刺杀安徽巡抚恩铭,失败后被恩铭的亲兵残酷地挖出心肝炒食。秋瑾也因此被告发而入狱,7月15日在绍兴轩亭口英勇就义,而但是鲁迅在日本留学,他在日本留学期间,就十分关心中国的革命问题。在仙台学医时,他看了日本人杀中国人,而另一大群中国人却来欣赏杀人者杀同胞的电影以后,深切感到 “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由此他得出结论:革命的第一点重要是改变他们的精神。听闻秋瑾烈士的被害,他更感到“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的必要。正是在这样的思考下,他提笔创作了《药》。从而深刻的揭示出《药》的主题,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至五四初期这一历史时期的中国社会面貌,国民处于麻木不仁、国家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的境地,歌颂了为民族革命献身的烈士,揭露和斥责封建统治的黑暗,也批判了当时革命党人脱离群众的缺点和群众的愚昧无知、麻木落后的状态。所以在教学之前一定要让学生熟悉背景,从而能很好地总结鲁迅写这篇文章所要表达的主题,他不仅揭露了社会的黑暗,批判人民的麻木不仁,更是为了改造国民,唤醒国民的爱国意识。

2.《药》形象分析

《药》这篇小说中塑造了无数具有鲜明性格的人,除了可悲又可怜华老栓、英勇的夏瑜,还有凶残狠毒的刽子手康大叔,多数看客比如丁字街青年的愚弱无知。

(1)人物分析

华老栓本是一个经营茶馆的普通民众,勤勤恳恳的劳动,因为儿子小栓的痨病不得不找来人血馒头治病,足以见他受封建迷信之深,孩子得病了不信大夫,却偏偏要听民间的迷信传说,他显得是多么愚昧无知。在他到达丁字街口时,看到低着人血的“药”时,却有不敢去接,更体现了他的胆怯和善良及其矛盾的心情,他看到人血的时候还是存有一点良知的,虽然害怕,但是为了治儿子的病,不得不伸手去拿,当孩子的病得到治疗时心里不禁暗喜,完全对革命者的生命死活无动于衷,这也是他的愚昧无知,作者既同情他的不幸,同样也批判他的愚昧无知,他是一个没有觉悟的民众。而与他相对的就是英雄夏瑜,他是敢于同封建势力抗争的有志青年,是资产阶级革命的忠实拥护者,他面对革命矢志不渝,在狱中甚至劝牢头造反,面对愚昧的民众他是清醒的,他很清楚民族的危机,不怕死,在敌人的屠刀下英勇就义,表现出了革命者大无畏、英勇的牺牲精神;夏瑜的原型人物是秋瑾,秋瑾谐音“秋近”,夏天过去了,秋天快要来了,这也暗示着革命的到来,不断有更多的夏瑜和秋瑾的出现,来警醒愚昧无知的国民。刽子手康大叔无处不体现着凶残与狠毒,在牢里使用卑鄙的手段敲诈钱财,这也是封建主义下的蛀虫,只要有他们的存在,旧社会会黑暗到底,他们的手段狠毒不是常人可以想象的,这也批判了社会的罪恶与黑暗。鲁迅小说里最不缺的就是看客,将自己的快乐加注在别人的痛苦之上的人称为“看客”,“群众,尤其是中国的,永远是喜剧的看客”[1]10然而作者对着这个社会的失望,全是来自于这些看客的愚昧和不知觉醒。文中的丁字街青年和二十多岁的人就是看客,他们是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而反观英勇的夏瑜,他能在民族危机之时觉醒,是青年人的楷模,而这些二十多岁的人却只知道看热闹,对于人的生死无动于衷,处于险境还不知觉醒,是在是可笑,更是对作为一个中国人的侮辱。不同的人物作者不同的事,有着不同的性格,但最后的归路都是要警醒民众,在民族处于危难时,不能只当看客,落后就要挨打。

(2)艺术写作手法分析

《药》采用了悲喜剧交融的创作手法,在文章开篇就渲染了悲凉的气氛,但在对话是又穿插着不同程度上的喜悦,进一步的渲染人物的悲情,本文是明线与暗线交织,写了两家人,明线是华老栓一家人,暗线是夏瑜一家人,一个“药”,引发了两家人的悲剧,看似一家人救了另外一家人,却是两家人都破碎了,造成两个家庭的悲剧,一个死于愚昧,一个死于革命,引发深思,因群众的冷漠而带来的革命者的悲哀。

3.启示

鲁迅用犀利的笔锋,刺向民族最阴暗的地方,以期引起民族的觉醒,他的出现,是中华民族的幸运;他的批判和反思精神,并未让民族真正走向自我解放,他的思想也并未很好地传承下来,他的出现,也是中华民族的不幸。正如郁达夫所言:“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因鲁迅的一死,使人自觉出了民族的尚可以有为,也因鲁迅之一死,使人家看出了中国还是奴隶性很浓厚的半绝望的国家。”[2]我们不仅要有自救的“药”,也要有能拯救民族的“药”。

  三.中学教材中鲁迅作品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及教学建议

鲁迅的作品教学在中学的教学中存在着许多的问题,不仅仅是学生的问题,还有老师的问题,而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应该有自己的建议去改良,使得鲁迅的教学在教授中不再那么困难。

1.解读问题

这个解读问题主要是来自于教师自身素质的问题。教育部规定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教学设想里让教多少,老师就教多少,这样照本宣科是不能很好地解读文本,而且鲁迅的小说是对当时的社会警醒国人,启蒙民众的,要理解这么深必须要了解鲁迅的小说背景,更要了解他的大部分作品,但有的教师自身素质达不到,所以这也是教学中出现的问题,由于老师自身的素质达不到,自身水平不够,不能很好地教授鲁迅的文章,也不能更深的挖掘出文章的深层含义。要想成为一个合格的老师,就必须要有过硬的知识作为载体,才能更好地教学生。

2.教学问题

第一点是学生理解能力的问题,学生刚步入初中,思想不太成熟,面对更深层次含义的课文的接受能力上有一定的困难。第二点是教学模式的问题,教学模式过于僵化,本身鲁迅作品有一定的难度,老师讲解的过程总会形成一种固定不变的模式,时间一长就会导致学生的厌烦心理,没有新意的授课方式是很难让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方式的单一,导致讲解每篇文章的大概过程都差不多,先分析文章结构,分析人物特点,分析艺术特点,分析文章主题,这样的教学方式没有新意且单一,会让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这也导致了现在有好多的学生不重视语文课,觉得语文课学没学都是一样,考试考什么,只要会写就能得分,这也是语文课需要解决的一大难题。第三点是鲁迅作品的无特殊对待。鲁迅是小说从文言进入白话的开山之人,《狂人日记》标志着白话文小说的诞生,对于中国的现代文学史具有极重的意义。而对于现代的中学生来说,鲁迅先生的作品更是值得我们去深刻的体会与品读,他不仅能使我们警醒自己,也要培养我们爱国的情怀,启迪我们为未来的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但对于鲁迅作品的无特殊对待也是语文教育改革的难题,一部分强烈建议将鲁迅作品选入中学教材,认为作品对我们有很好的教育意义,但还有一部分不赞成进入教材,主要是因为鲁迅作品理解有一定的难度,不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还有就是鲁迅先生的风格过于鲜明,言辞犀利,学生很容易受其影响。这也是最重要的问题,不仅是老师、学生,甚至是教材的编写者都会存在问题,我们只有解决好这些问题才能正视鲁迅先生的作品。

3.教学建议

对于老师而言,作为一个合格的老师,必须要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技能,要形成终身学习的习惯,我们要跟上时代的步伐,成为合格且优秀的教师,对于教学模式的改变,要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解读鲁迅作品时可以采取不同视角去深入,不一定要按照常规的授课方式上课。例如《药》可以从茶馆一群人的对话来进行深入,不一定要从开始的情节发展带入,这样也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还有我们所说的语文课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不是政治课,不能一味的强调政治,要适时地加入文章的故事情节进行分析,语文不仅要讲清楚文章,还要讲清楚文章教给我们的道理,从而使我们更好的运用这些道理到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去。对于学生而言,中学生处在学习的黄金阶段,这也是我们养成阅读的好习惯,但鉴于中学生课业比较繁重,不能增加额外的课外阅读,这就要求学生在对于文章的初学之前要做好充分的预习工作,要养成自己先预习的习惯,这样不仅能很好地配合老师,也能很好地理解其中的含义。多与同学讨论,遇到不懂的及时找老师解惑,能更好的解决自己的疑问,加强对文章的理解程度。对于教材的编写者,我们应该结合教育的实际和学生的实际,既能体现语文的工具性,也能体现语文的人文性。要正确的看待鲁迅作品给我们所带来的影响与启迪。

“中学语文教材,不仅是中学对中学生进行教育和中学生学习语文的范本,更是传承我们民族悠久历史和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载体。”[3]1而鲁迅的作品更是深刻的体现了这一点,他的犀利的笔锋更是刺入社会的黑暗,刺入我们内心的最痛处,始终能发人深省。虽然在教学中存在各种的问题,但只有我们正视作品的深刻意义,给予一定的教学建议,才能更好地理解鲁迅的文章,不仅要客观,还要更全面的理解。他所说的药,不完全是我们自救的“药”,也是要拯救民族于水火的“药”。历史不斷发展,会有更多伟大的人物涌现。当一个时代还没有人能取代鲁迅而担当起“精神领袖”这一重任的时候,那就让鲁迅先生一直成为我们的精神领袖。[4]37

  参考文献

[1]高凤敏.中学语文鲁迅小说教学研究[D].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7.

[2]郁达夫.郁达夫精选集:世纪文学6家.北京:燕山出版社,2006.

[3]吴星.对中学语文教材中鲁迅作品删减的思考[D].河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4]张倩.鲁迅文学作品在中学语文课本减少的原因及复兴的可能的探究[D].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作者单位:陕西理工大学)

猜你喜欢
夏瑜中学语文鲁迅
纪录片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走出经验主义、拿来主义迷津——苏宁峰《表现论视野下中学语文的批判性解读》序
走出经验主义、拿来主义迷津——苏宁峰《表现论视野下中学语文的批判性解读》序
孔乙己
浅析中学语文的教学方法
在博尔塔拉留影
阿迅一族
代孕“引喜”惹祸,女董事离奇死亡黑手是谁
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外科治疗体会
“比较”引我们走近鲁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