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芬
(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天津 300452)
J油田主力产层是沙河街组,目前处在开发早期,储层结构复杂,在平面上河道窄、多期砂体叠置交错,纵向上小层发育较多、厚度薄,油田投产时间短,测试资料少,目前合采层间干扰大,制约油田产能[1]建设。纵向上层间干扰大,非主力层段产能受层间干扰影响,动用程度很低,有的非主力薄储层根本没有动用。所以,非常有必要对不同含水阶段的层间干扰系数[2]变化规律进行研究表征,为J油田提高纵向储层动用提供科学合理的决策依据和措施方向。这对降低层间干扰,提高水驱油藏整体采收率非常有意义。实践证明该技术的研究方法正确,为相似油田的高效开发提供一定借鉴经验。
对于多层合采砂岩油藏,分层产能测试表明,干扰系数随着测试时含水阶段不同而不同。实际上,除纵向非均质性引起层间干扰外,随着油田开发的深入,纵向各层的压力和含水率等差异也越来越大,并且这些参数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使干扰进一步加剧。根据渗流模型假设供油半径无限大的水平均质等厚的圆地层,在该地层中心有一口定向井生产,地层的边界压力一直保持不变。定向井的产能计算公式为:
对于运用定向井开发的多个薄砂层合采时,由于层与层之间存在干扰,实际合采产能不能直接用单层油藏产能公式计算,而是多个小层的产能叠加。假设无限大地层定压边界油藏共有m个小层,计算m个小层一起合采[3]时对应的采油指数干扰系数为:
多层油藏合采采油指数可以表示为:
设定合采时油井钻遇各小层的井筒半径、泄油半径和机械表皮系数相同,式(1)、(2)、(3)联立,可以得到层间干扰系数的计算公式(4):
式中:α-层间干扰系数,f;Q-油井产量,m3/d;K-油层平均渗透率,mD;Kro-油相渗透率,mD;Rev-供油半径,m;Rwc-井筒半径,m;S-机械表皮因子,f;Pme-合采井供给边界地层压力,MPa;Pmw-油井合采井底流压,MPa;Pe-小层供给边界地层压力,MPa;Pw-小层油井井底流压,MPa;h-油层厚度,m;Boi-原油体积系数,m3/m3;μoi-原油黏度,mPa·s;fwi-小层含水率,f。
根据J油田实际地质静态参数及油井生产状况分别取对应参数,计算出J油田不同含水率阶段对应的产油干扰系数曲线(见图1)。
图1 J油田产油干扰系数随含水率变化曲线
研究结果表明,J油田产油干扰系数在不同含水阶段具有不同增长规律,在低含水阶段产油干扰系数上升幅度较小。
从图1可以看到,当含水率fw<40%,该油田产油干扰系数范围为0.15~0.34,随着含水上升产油干扰系数增加幅度较小;当含水率fw>40%产油干扰系数随着含水快速上升,几乎成直线上升,产油干扰系数最大可达0.89。在含水率大于40%时,产油干扰系数逐渐增大,因此应该尽量在含水率小于40%以下采取合理的工作制度、细分层系等开发策略获得更高的可采储量,提高油田整体开发水平。
以J油田实际地质模型建立机理模型(见图2),利用数值模拟[4]计算不同开发时间采液指数PI变化。
从油井产液指数变化曲线(见图3)可以发现,油井在投产初期PI=21 sm3/d·bar,随着注水开发,半年后含水为20%油井PI=18 sm3/d·bar,折算产油干扰系数为0.15,一年后含水达到60%,油井PI=12.8 sm3/d·bar,折算产油干扰系数为0.4。由J油田产油干扰系数随含水变化规律曲线计算fw=20%,产油干扰系数为0.18,fw=60%,产油干扰系数为0.41。两种研究方法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图2 J油田地质模型
图3 采液指数PI变化曲线
2017年在J油田主力井区优选6口含水低于40%的油井进行产能测试,分别测试定向井合采与分层单采的产能变化规律,测试结果证明该含水阶段J油田产油干扰系数为0.3(见表1)。
2018年,油田对主力井区10口进行工作制度调整,主要是通过注水井分层调配,对相对高渗的主产层适当减少注采比,对没有动用的相对低渗的非主力产层适当增加注采比,提高油井纵向各小层动用程度,尽量减缓单层含水突破,减少层间干扰。通过调整注水井合理工作制度,有效减缓油田自然递减率,与措施前相比,自然递减率减少2%。实践证明效果非常明显。
(1)产油干扰系数在不同含水阶段具有不同增长规律,当含水率fw<40%,J油田产油干扰系数随着含水上升产油干扰系数增加幅度较小,当含水率fw>40%产油干扰系数随着含水快速上升,几乎成直线上升。
(2)在含水率小于40%通过调整合理的工作制度可有效提高纵向上油层动用程度,减少层间干扰,控制含水上升并减缓自然递减率,提高油田整体开发水平。从已实施的矿场试验结果显示效果较好,为类似油藏开发提供借鉴。
表1 6口井产能测试分析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