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海洋生态系统服务非市场价值评估研究特征及态势

2019-08-13 03:11马珍云
海洋经济 2019年4期
关键词:成本法效度信度

郭 晶,马珍云

(中国海洋大学 经济学院,山东 青岛 266100)

引 言

海洋生态系统服务对人类财富、健康、生活以及生存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人类活动方式和范围的改变,工农业生产、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生产生活所产生的废水、废物排放等,致使海洋生态系统遭到了严重的破坏,生物多样性锐减,生态系统功能丧失。海洋生态系统服务非市场价值评估,通过将生态系统服务无法由市场直接体现的效用价值量化为货币价值,成为提高政府和公众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实现生态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同时也为资源合理利用和补偿、环境价值核算等提供了必要的决策依据[1-3]。

在过去的40年里,海洋生态系统服务研究呈现出指数化的增长,我国在相关领域也积累了大量的研究成果。本文在系统梳理国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分别从研究的时空分布格局、研究对象和研究技术的多样性等角度提取研究特征,识别当前研究的薄弱环节,以期为我国海洋生态系统服务非市场价值评估研究厘清脉络,更好地把握未来的研究趋势。

1 数据来源

本文基于知网、万方、维普等主要期刊数据库进行文献搜索,选择标准如下:(1) 通过同业审查;(2)以实证研究为主,具有明确的研究对象及评估方法,并计算出具体的价值;(3)研究范围为我国领土范围以内的海洋生态系统服务。基于上述标准,截至2018年5月,共检索获得84篇相关文献。

2 研究特征分析

2.1 生态系统类型

海洋生态系统主要分为大洋生态系统和近岸生态系统,其中近岸生态系统又包括红树林、湿地、珊瑚礁、河口、沙滩等。为与国际研究口径保持一致,本文将河流、湖泊等内陆水系生态系统亦包含在内。经统计(图1),我国近一半的研究集中于湿地生态系统,其次是海滨海湾生态系统以及内陆水系,而对沙滩和珊瑚礁的研究则相对较少,研究对象存在明显的不均衡性。

图1 研究涉及的生态系统分布

2.2 时空分布

我国对海洋生态系统服务非市场价值评估的研究开始于2003年,成果数量一直保持稳定的上升趋势,近年来更成为资源经济学、生态经济学等交叉学科的研究热点。如图2所示,内陆水系生态系统的研究起步较早。近年来湿地的相关研究增长迅速,红树林生态系统研究呈现明显的周期性,主要集中于2008、2012和2017年。海滨海湾相关生态系统研究逐年增加,并逐步分化为海洋公园、沙滩、珊瑚礁等特定生态系统。

图2 2003-2017年研究成果时间分布

从空间分布来看,研究主要集中于18个省市,一般为沿海城市,或有重要河流水系经过的区域(图3)。其中,辽宁、山东和上海的研究最为密集,广东、广西和江苏次之。而内陆区域的研究主要以内陆水系生态系统为主,具有分布范围广,集中度低等特征。

就生态系统类型的分布来看(图4),不同区域因资源禀赋不同,具有不同的研究倾向。例如辽宁以海洋公园和海滨海湾生态系统为主,河北、山东和江苏以湿地生态系统研究为主,而上海则以河流湖泊生态系统为主,红树林和珊瑚礁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广东、广西与海南地区。

图3 17省市研究成果分布

图4 按海洋生态系统类型不同区域研究数量统计

2.3 评估类别

海洋生态系统服务非市场价值分为使用价值和非使用价值,其中超过80%的研究关注使用价值。

使用价值又分为直接使用价值和间接使用价值。直接使用价值主要体现为对生态系统产品和服务的直接消耗,如湿地生态系统不仅可以为人类提供丰富的水资源和渔业资源,还能够为人类提供旅游休闲的场所。间接使用价值则是通过间接的方式从生态系统服务中获取效用,例如生物多样性的维持、水质净化、气候调节等。

非使用价值则建立在没有任何使用和消耗的人类活动基础上,人类仅从了解生态系统本身获取效用,如存在价值、遗产价值、利他价值、选择价值等。其中,存在价值是指人们仅从了解某一生态系统存在这一事实本身所获得的效用,主要表现为生物多样性价值。例如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的存在价值被认为是其最主要的非使用价值形式[4]。遗产价值是指人们保留某一生态系统服务供子孙后代使用而获取的效用,主要表现为文化遗产、历史遗产。选择价值是指人们虽然目前并不使用某种生态系统服务,但是愿意为保留未来使用这一服务的机会而支付的意愿,主要表现为文化科研、教育价值。徐洪等(2013)对湖泊等内陆水系生态系统的非使用价值进行研究发现,与遗产价值相比,人们更愿意为湖泊的各项功能长期持续存在及未来的使用而支付费用[2]。

使用价值的研究远远超过非使用价值。究其原因,一方面生态系统服务的使用价值与人们生活的相关性较强,更容易引起关注,另一方面使用价值的评估技术广泛,且相对成熟。而非使用价值更加抽象,取决于个体对生态的认知水平以及社会整体的生态保护意识,被关注的程度相对较低[3]。

2.4 评估技术

生态系统服务评估方法大致分为3类:(1)直接市场法,即直接利用市场价值来评价生态系统服务的经济价值,主要包括市场价值法、机会成本法、影子工程法、碳税法和造林法等。例如,在对湿地生态系统进行研究时,其生态系统供给服务功能中物质生产、水资源供给等指标的评估主要使用直接市场法来确定其价值;对其调节服务功能中水质净化、涵养水源的评估则使用影子工程法来确定其价值[4]。(2)揭示偏好法,即通过考察与市场相关的行为,间接推断出人们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偏好,以此来估计服务质量变化的经济价值,主要包括旅行成本法、特征值法等。其中,旅行成本法主要用来衡量海洋生态系统非市场价值中休闲娱乐、游憩等价值[5]。(3)陈述偏好法,即通过调查等方式让消费者直接表达对生态系统服务的支付意愿,或者对其价值进行判断,适用于非使用价值的评价,主要包括条件价值法、选择实验法等。目前,条件价值法多通过衡量支付意愿和劳动意愿来计算民众对海洋生态系统非使用价值的贡献意愿[6];在选择实验法的研究中,把握受访者的偏好异质性是实证研究的重要内容[7]。此外,与上述所有方法不同,效益转移法通过借鉴他人的研究成果,估计具有相同或类似特征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在我国现有研究中,评估方法呈现多样化趋势,但其使用并不均衡。其中,条件价值法和旅行成本法的研究占据主导地位,而效益转移法和特征定价法的相关研究成果较少(如图5所示)。此外,综合使用多种方法对某一生态系统服务的非市场价值进行评估,逐渐成为新的研究趋势。例如,综合使用费用支出法、市场价值法、影子工程法、成果参照法和条件价值法等生态系统经济价值评估方法,可以分类逐项地对湿地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及其构成进行系统评估,提高评估的准确性和全面性[8]。

2.4.1 条件价值法

条件价值法,也叫问卷调查法或意愿调查评估法,是目前使用最为广泛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方法,主要利用问卷调查方法直接考察受访者在假设性市场里的经济行为,通过提取消费者支付意愿(WTP) 或接受赔偿意愿(WTA) 来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计量[9-10]。该方法适用于所有类型的价值评估,研究最多的是游憩价值和非使用价值(见图6)。其中,非使用价值是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的难点,由于缺乏具体的使用情境,仅能通过调查人们为保存各项生态系统服务长期存在或保存未来可能使用的某项服务的权利愿意支付的费用来确定其价值[5,11-13]。条件价值法是使用最为普遍的非使用价值评估方法[4]。

图5 海洋生态系统服务非市场价值评估方法研究成果分布

图6 条件价值法评估范围(n=35)

条件价值法的优势在于拥有强大的数据获取能力且不受统计资料的限制。其强大的数据获取能力源于研究调查时问卷的设计以及后期数据分析处理过程,且由于实地调研具有差异性,即同一地区在不同时间,采用不同的调查方式会得到不同的统计数据,因此每次实地调研所获得的一手数据并不受以往统计资料的限制,具有即时性[11]。但是该方法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即仅能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单一属性进行评价,且市场的虚拟性以及被调查者陈述的真实性会导致评估结果存在一定的偏差[12]。

2.4.2 旅行成本法

旅行成本法是通过对旅行费用的估算来评估生态系统服务数量或质量发生变化所引起的经济损失或收益。作为最早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方法,旅行成本法已拓展出多种评价模型,包括旅行费用法(Zonal TCM)、一般个人旅行费用法(Individual TCM)和高级个人旅行费用法(Advanced TCM)。

如图7所示,旅行成本法主要适用于游憩价值的评估,包括评估旅游目的地的游憩价值、评估单项游憩活动价值、评估游憩资源利用和管理政策等。例如,徐赫等(2010)采用改进的旅行费用法评价了杭州西湖的游憩价值[13];尹增强等(2011) 运用分组的旅行费用区间法估算了人工鱼礁的游憩价值,评价了人工鱼礁生态效应对海上游钓观光业的影响[14];何宣仪等(2014)利用高级个人旅行费用法对武汉市汉口江滩的游憩价值进行评估,在此基础上,科学制定了对江滩的投资策略以及对改善景区管理效率提出了建议[15]。通过调查游客前往景区的各种费用,来计算不同生态系统服务的经济价值,以此来反映生态系统服务的娱乐发展潜力、可持续发展程度以及消费者构成等,为生态系统服务的合理开发和科学管理提供决策依据[16-17]。此外,旅行成本法还可以用来评价生态系统服务的文化功能,即科研文化价值[5,18-19]。

旅行成本法的基础数据是旅客的花费,可以通过现场调查或其他途径的统计资料获取,因此具有不受数据限制的优势。但是与一般的市场调研获取数据相同,现场调查旅行费用存在诸多偏差,如内生分层偏差、抽样方式和抽样时间的偏差、调查的时间范围偏差等。此外,旅行时间成本的确定也是旅行成本法应用的难点[19]。

图7 旅行成本法评估范围(n=24)

2.4.3 选择实验法

与条件价值法类似,选择实验通过提供生态系统服务不同属性状态的选择集,让被调查者从中选择自己最偏好的替代场景,进而计算不同属性状态的价值。选择实验在国内研究中使用的频率较少,仅占总研究数的5%。相关研究通常基于调查问卷,运用Logit模型,从微观的角度分析被调查者的选择行为过程,分析不同特征人群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偏好程度[19-20]。

与条件价值法相比,选择实验可以获得不同属性的WTP或WTA,适用于多属性、多水平决策;而且能为参与者提供生态系统服务不同属性状态的特征,从而获得更多的参与者信息,减少条件价值法的潜在偏差,适用于虚拟市场中多重属性变动的情况。但是选择实验也是基于假想市场的个人陈述而非实际行为,所以其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及科学性常被质疑,尤其是仅包含社会经济属性的常规估算模型[20,28]。

2.4.4 效益转移

效益转移法是通过数值转移或函数转移的方式,将已有的价值评估结果转化为待研究对象价值的过程。鉴于我国海洋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研究起步较晚,实证研究整体规模有限,不具备效益转移研究,尤其是函数转移的数据基础。此外,忽略参考对象与待评价对象在生态系统特征、自然和社会经济环境等方面的差异,在评估过程中直接套用参考对象的评价结果,导致效益转移的精度受损[23]。

2.5 评估检验

非市场价值评估检验一般分为信度检验和效度检验。信度检验是指在不同的时间,或在其他没有发生实质变化的维度上,检验采用相同方法是否能得出相同的结论,一般包括复本信度法、重测信度法、折半信度法和信度系数法。效度检验是指调查的度量标准反映某一事物真正含义的程度,一般包括内容效度分析、准则效度分析和结构效度分析。

目前,非市场价值评估研究中仅有不足6%的文献涉及评估检验。具体信息参见表1。

表1 信度和效度检验

在信度检验方面,基于问卷调查的条件价值法和旅行成本法一般使用再测信度检验,即将同一份问卷在相同的条件下对同一组受访者先后实施两次,检验两次测评结果的相关系数。该方法在应用的过程中需要解决间隔时间(间隔时间越长,信度检验效果越差)、适用范围(适用于事实性问卷,不适用于态度、意见式问卷)和调查对象(对完全相同的一组样本进行调查)三个关键问题。一般而言,正确处理上述三个问题会使评估结果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和可重复性[13]。此外,旅行成本法由于受同样本测试次数的影响,多采用半分法、重测法、复本法等信度分析法来测量外在信度[20]。在效益转移法中,转移误差(价值转移模型的预测值与真实值之间的相对差额)是用来检验价值转移模型有效性的常用指标,转移误差越小,转移模型越有效。实践中转移平均误差在20%~40%之间,结果有效[23]。

在效度检验方面,内容效度检验要求调查问卷清晰明确、客观中立,即问卷不应对被调查者产生诱导,提供的信息不应引起误解,问卷的实施不应对调查结果产生影响。准则效度是指根据已经得到某种确认的理论,选择一个合适的指标或测量工具,作为另一个指标或测量工具的准则或标准,以此来确定后者的有效性。在实际工作中,很难找到一个合适的准则,当两类方法都存在一定误差时,只能测度二者的收敛效度[13]。二分法和多分类选择法被较多用来对结果进行效度检验,当回归模型向量系数差异的似然比检验没有显著性差异时,问卷效度较高,能够较好地反映评估结果的有效性[21]。重复留一交叉验证法,可以检验价值转移模型对于样本外价值转移的有效性。

在信度、效度综合检验方面,探索性因子分析法根据受访者的行为,提取受访者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作为控制的有效项来对问卷的信度和效度进行检验。通常,问卷总体及有效项的克朗巴哈系数越接近1,问卷内部一致性越好;通过对有效项的因子载荷进行计算,因子载荷数值越接近1,问卷的效度和信度越高[29]。

3 结 论

本文基于我国现有的85篇海洋生态系统服务非市场价值评估文献,系统分析了我国海洋生态系统服务非市场价值评估研究的主要特征。研究结论如下:

(1) 就研究的时空分布而言,我国海洋生态系统服务非市场价值的研究一直保持上升的趋势,近年来研究数量显著增加;研究区域主要分布于我国沿海或有重要水系经过的16个城市,其中,上海、山东、辽宁等地的研究最为密集,内陆地区的研究相对分散。此外,不同区域对生态系统的研究选择具有一定的差异性。

(2) 就研究对象而言,非市场价值评估研究涉及不同的生态系统和价值类型,其中湿地和海湾海滨生态系统的相关研究较为集中,对使用价值的研究远远超过非使用价值。

(3) 就评估技术而言,条件价值法和旅行成本法使用最为广泛。其中,条件价值法主要用于评估游憩价值和非使用价值;旅行成本法则多用于评估游憩价值和科研文化价值。

(4) 就评估检验而言,信度、效度检验是基于问卷类的评估技术主要使用的检验方法。现有研究已开始关注信度、效度检验,以此来提高评估结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但是相关文献数量十分有限。

猜你喜欢
成本法效度信度
效度验证模式系统整合与效度研究发展策略
《广东地区儿童中医体质辨识量表》的信度和效度研究
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下利润差异探究
作为数学教育研究质量分析的信度
问卷是否可信
——基于体育核心期刊论文(2010—2018年)的系统分析
光伏企业作业成本法核算体系构建研究
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的比较与作用分析
浅谈变动成本法
谈高效课堂下效度的提升策略
语言测试效度研究的另一视角:考试的因子结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