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 蓓 向 文 宋 艳 钟旭英 王晶晶 颜雅姿 陈仕穗
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宝安医院新生儿科,广东深圳 518101
近几年,床边血流动力学监测在新生儿重症监护中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在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疾病、重症感染、多器官功能衰竭以及败血症休克等疾病管理中,受到临床重点关注。心输出量属于血流动力学检测中常见指标,临床上可通过心输出量检测来判断其心功能、机体循环灌注情况,为病情评估、临床治疗以及预后提供参考价值[1-2]。相关报道中显示[3],电子心力测量法无创心输出量监测仪器是目前临床上能够应用于新生儿的心输出量及血流动力学监测设备,具有无创、便捷、连续性及准确性高等特点,经过医疗界专业学者的多次研究,证实其心输出量的检测及金标准热稀释法高度相关,同时可与超声心动图的检测结果存在一致性。但临床上相关报道较少[4]。因此我院对此展开研究,探讨无创心输出量检测在新生儿检测中的价值,现报道如下。
选取我院2017 年5 月~2018 年10 月纳入的60 例住院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其中36 例病情较轻无需输液治疗的新生儿作为对照组,另24例病情严重的新生儿作为研究组。对照组男20例,女16 例,日 龄1 ~3d,平 均(1.6±0.2)d,体重2.7 ~3.8kg,平均(3.1±0.3)kg;研究组男13例,女11 例,日龄1 ~3d,平均(1.5±0.3)d,体重2.8 ~3.8kg,平均(3.0±0.1)kg。两组一般资料均无统计学差异(P >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5]:(1)均经过所有患儿家属同意并自愿加入本次研究中;(2)均经过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同意;(3)资料齐全,依从性良好,能够配合医护人员安排进行研究。
表1 两组新生儿的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
组别 每搏输出量(cm3) 心输出量(L/min) 血管外周阻力(dyn·s·cm-5·m2) 胸腔液体水平(Kohm)研究组(n=24) 18.25±5.14 2.36±0.26 1267.48±15.87 40.65±6.58对照组(n=36) 22.17±6.38 2.67±0.37 1341.35±17.55 33.75±4.92 t 2.513 3.556 16.583 4.645 P 0.015 0.001 0.000 0.000
表2 两组新生儿的心功能指标比较()
表2 两组新生儿的心功能指标比较()
组别 射血分数(%) 短轴缩短率(%) 右室射血前期/右室射血时间 右室加速时间/右室射血时间研究组(n=24) 60.35±4.28 30.19±3.47 0.28±0.08 0.27±0.07对照组(n=36) 68.07±5.11 35.08±4.35 0.22±0.07 0.23±0.06 t 6.106 4.611 3.072 2.366 P 0.000 0.000 0.003 0.021
排除标准[6]:(1)合并先天性心脏疾病者;(2)合并宫内感染者;(3)母孕期存在妊娠期高血压或者心肺疾病者;(4)具有血管活性药物使用史。
所有新生儿均采取德国OSYPKA AESCULON电子心力测量法无创心输出量测量仪器,检测其血流动力学指标,包括心输出量、血管外周阻力、胸腔液体水平以及每博输出变异等。
电子心力测量方式:在新生儿前额、左侧颈部基底部、左侧剑突水平线与腋中线的交点以及左大腿位置放置四个传感器,用于连续检测胸部电流传导,设置低频高幅电流,经过胸部检测电流传导遇到的阻力。利用先进的滤过技术,分离出循环系统产生的导电性的变化。由于红细胞方向的变化,收缩时主动脉内的红细胞按照随机方向堆积,导致电流遇到的阻力较大,导电性低;舒张时跳动的血流引起的红细胞与血流和电流方向平行,导电性高。分析主动脉瓣膜开放前后导电性变化,即红细胞方向由散乱排列到成行排列的速率,从而获得主动脉血流加速度峰值与左心室射血时间,而血流速度是由主动脉加速度峰值得出,通过Osypka 专利公式获得左心每搏输出量、心输出量、血管外周阻力以及胸腔液体水平及每搏输出变异。每个数值的测量均重复三次,取其平均值。
收集并整理所有新生儿的基本资料,同时记录血流动力学及心功能情况,其中包括每搏输出量、心输出量、血管外周阻力胸腔液体水平、射血分数、短轴缩短率、右室射血前期/右室射血时间、右室加速时间/右室射血时间等指标。
采用SPSS18.0 统计软件,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新生儿的每搏输出量、心输出量、血管外周阻力胸腔液体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1。
研究组射血分数、短轴缩短率低于对照组(P<0.05),但右室射血前期/右室射血时间、右室加速时间/右室射血时间高于对照组(P <0.05)。见表2。
近几年,随着“全面两孩”政策的开放,我国出生人口逐渐增多,且高龄产妇逐年升高,从而使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的患儿日益增加。床边血流动力学检测最初被应用于手术麻醉患者的监护中,近年来随着医疗事业不断进步与发展,逐渐发展成急危重患者病情评估及诊疗的主要方式,从而进一步改善临床救治水平,为患者预后提供保障。
心输出量主要是指单侧心室每分钟射出的总血量,等于心率、每搏输出量的乘积,成为体现心脏功能的主要指标,给予危重症患儿的动态监测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7-8]。本文对此展开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新生儿的每搏输出量、心输出量、血管外周阻力胸腔液体水平有明显差别(P <0.05);研究组射血分数、短轴缩短率低于对照组(P <0.05),但右室射血前期/右室射血时间、右室加速时间/右室射血时间高于对照组(P <0.05)。临床上现有的心输出量技术较多,包括热稀释法与直接Fick法为主的有创测量方式,属于心输出量测量的金标准,但其具有一定创伤性,加之费用较贵、操作复杂、并发症较多等,临床使用过程中受到一定限制,尤其在新生儿检测中。另一种测量心输出量技术为超声多普勒法,其中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属于监测新生儿心输出量的主要方式,但其方式对仪器设备及操作人员的要求较高,且耗时较长,难以实现连续性监测[9-10]。随着医疗技术不断进步,临床提出生物阻抗法具有无创、安全、方便以及连续性,主要依赖于理论假设的间接监测方式,其中假设人体胸腔为均匀介质的圆柱形空腔,经过向人体送入低于兴奋阈值的交流电压或者电流,观察到胸腔阻抗的改变,最终体现出血管容积的变化、心脏收缩及舒张功能、泵血功能等,进一步计算心输出量[11]。电子心力测量法无创心输出量监测属于生物阻抗法之一,主要将心电传感器放置于患者颈部或者胸部,使其对机体血流、收缩性、阻力及液体量进行持续性监测,受到临床及患者的广泛认可,能够成为代替或者补充超声心电图的主要方式。尤其是针对低出生体重新生儿中效果明显,当患儿心室收缩或者舒张时,通过主动脉内血流红细胞排列方向的改变,获得主动脉血流加速度峰值及左心室射血时间,利用Osypka 专利公式获得每搏输出量及心输出量[12-13]。外周血管阻力是指血液在血管系统中流动时受到的阻力,其中大部分均发生于小动脉,尤其是微动脉。当小动脉与微动脉出现收缩或者舒张时,可直接影响器官及组织中的血流量。正常血压保持在一定范围内主要依靠于外周血管小动脉及微动脉对血流造成的阻力。因此外周血管阻力成为体现血流阻力及心脏后负荷水平的有效指标[14]。胸腔液体水平是指患者胸部总液体量,其水平等于参与回流的血管内液体加上不参与回流的血管外液体。血管外液体中包含细胞内液体、胸膜腔液体、肺泡内液体以及其他组织间隙的液体[15]。而胸腔液体水平不是前负荷,但其变化可反映出前负荷的变化。因此电子心力测量法被广泛应用于新生儿病房中,通过每搏输出量、心输出量、血管外周阻力胸腔液体水平等指标,及时反映出危重症患儿的血流动力学变化,为预后提供保障。
综上所述,无创心输出量检测在新生儿检测中具有重要意义,具有方便快捷的优点,能够直接体现出危重症患儿的血流动力学变化,为迅速评估病情、尽早发现循环系统功能异常提供保障,从而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及疗效提供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