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春英
摘要:民间音乐与地域的关系极为密切。“五方言语不一”,“各方风气所限”,不同地区的人对曲调的演唱方法的选择有很大的差别。各地都有比较稳定的音乐传统。传统审美习俗的选择性,对戏曲艺人是一种强大的制约力量。为了生存和发展,为了巩固现实的文化市场,戏曲艺人必须考虑和适应这种选择。不断地变易其身,同时还要不断地吸收当地的艺术营养,使之为当地观众所乐于接受。
关键词:戏曲;声腔;发展
中图分类号:JO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9)14-0108-01
清代戏曲声腔与剧种发展大势是由雅而趋俗。其表现之一,是昆山腔急剧衰落,梆子,皮黄等声腔剧种崛起,结束了“传奇”时代,而开辟了“乱弹”时代。其表现之二,是以南北曲为骨干的曲牌联缀的音乐体制,不再能继续充当中国戏曲音乐的代表,代之而起的是板式变化体(板腔体)声腔剧种的流行与大普及。
与花部一詞同义泛指清代兴起的各种地方戏,以与昆曲相区别。花部为京腔、秦腔、弋阳腔、梆子腔、罗罗腔、二黄调,统谓之乱弹。南方某些剧种,如湘剧、桂剧、赣剧等之皮黄腔,也称为乱弹腔。一些与梆子、皮黄有渊源关系的剧种,也常以乱弹命名。如浙江的绍兴乱弹、黄岩乱弹、温州乱弹、浦江乱弹等。
明末清初,昆山腔传奇在音乐、文学和表演艺术方面都己进入成熟化阶段。作为这种成熟化的重要标志,昆山腔被士大夫阶层,以至于市民阶层,视为“正声”、视为“雅部”。
然而,清康熙以后,由于秦腔等乱谈(乱弹)新声的兴起,作为“正声”的昆山腔在艺术生态竞争中步步退却。“南洪北孔”之后,不再有人把高峰式的传奇新作推上舞台。到了乾隆年间,昆山腔不仅在乡村庙会上已无力与乱弹腔竞争,就是在城市的戏园中也不再受广大观众青睐。但是昆山腔毕竟是一种完备而成熟的戏曲声腔,它的生命力并未就此终结。它不仅在其发祥地苏州一带保有稳定的观众群,而且随着它在全国各地的活动,形成了与苏州的“正昆”有别的地方化了的各种“草昆”。
昆山腔在其落脚地形成了永嘉昆曲,金华昆曲以及远在湖南彬州的湘昆和河北高阳的北昆等支派。昆山腔以其成熟的表演,规范的音乐,为各种各样的地方声腔剧种提供着经验和典范。并且凭其丰厚的家底,以数百个折子戏维持其艺术生命。即使后世的湘剧、祁剧、川剧、婺剧、徽剧、赣剧,以及上党梆子等近百个剧种中,也有昆戏占据一角之地。这些剧种大量吸收了昆曲曲牌,并将其作本剧种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引进、融合于各剧种的昆曲音乐,不仅丰富这些剧种的声腔艺术,而且对提高各剧种的音乐艺术水平,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明朝的建立,促进了南戏振兴勃起,取代元剧的地位,成为明代的主要戏剧形式,被称为传奇。明传奇的体制比南戏更为完整精致,改变了一个戏中由一人唱到底的单调做法,每个角色都可以同台唱,且形式多样,有合唱、分唱、接唱等等。南戏发展到传奇,从不叶宫调到渐叶宫调,这是由于南戏本起于民间不拘格律,后被士大夫阶级所喜爱,且多文人创作,尤其是词句,由质朴而趋于文雅,体制也渐变为严谨,所以采用宫调也是必然。
传奇一方面以南戏原来曲调为基础,另一方面又把词调和北曲按宫调的配置尽量收入,而且也摘取相近的曲调加以组织而另立曲目,这就形成南曲及南北合套的现象。
明代前期的南戏声腔有海盐腔、弋阳腔、余姚腔、昆山腔。昆山腔产自人文荟萃的地区,有商业经济为后盾,又得到文人雅士的培育,所以,到了嘉靖年间其“流丽悠远”己出乎弋阳、海盐、余姚诸腔之上了。嘉靖、隆庆年间,昆山腔发祥地出现了一个兼通音乐与文学并立志戏曲音乐革新的文士集团。其代表人物前有魏良辅,后有梁辰鱼、继起的还有沈琼等吴江曲家。由于他们的齐心合作,不懈努力,昆山腔得到了全面而成功的“水磨”处理。从声乐演唱到器乐伴奏,都达到了细腻而精彩的水准,成了一种集南北曲之精华的戏曲声腔。
昆山腔最初“只行于吴中”,后又传至浙江杭州,嘉兴及沪、锡、常州等地,这时因为和当地的语言相结合,已“声各小变,腔调略同”。万历年间又进入北京,湖南等地;到明代末叶更传至四川、贵州和广东等地,并与各地方言、民间音乐相结合,遂形成为丰富多彩的昆山腔系统。从十六世纪七十年代到十七世纪二十年代的五十年,是昆曲发展时期。此后从明代天启到康熙末年(1621-1722年)的一百年间,是昆曲蓬勃兴盛的年代。晚清以后,南方昆剧逐渐衰落,但新兴剧种纷纷去苏州等地聘请吴中的昆剧教师,昆剧的音乐和表演艺术对全国很多剧种都起了很大的影响。昆剧堪称“百戏之祖”、“百戏之乳”。
明代中叶,传奇成了文人们乐于插手的热门体裁,写出了不计其数的传奇剧本,推出了“曲海词山”的奇观。《宝剑记》(作者李开先)、《清忠谱》(作者李玉)、《鸣风记》(作者一说不详,一说王世贞)是抨击政治的三大传奇。《牡丹亭》、《南柯梦》、《紫钗记》、暂邯郸梦》(作者汤显祖)既是现实主义创作的典范,又充满浪漫主义色彩,具有强烈的反封建的战斗风格。这四个传奇剧目被称为“临川四梦”,体现了作者汤显祖“情”与“理”的哲学思考。在以爱情为题材的戏曲作品中,《牡丹亭》是唯一可以和王实甫《西厢记》媲美的杰作。入清以后,倡情之论仍绵延于剧坛。《浣纱记》(作者梁辰鱼)、《临春阁》(吴伟业)、《长生殿》(洪异)、《桃花扇》(孔尚任)等,都是明传奇的经典传世之作。
总之,中国戏曲经过了宋元两代的酝酿和发展,到明代在北曲杂剧衰落和南戏转盛而逐渐规范化的同时,开始出现了一个戏曲声腔多样化、地方化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