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中历史课堂的导课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2019-08-12 01:28孟琦
基础教育参考 2019年11期
关键词:对联成语诗词

孟琦

于漪老师曾指出: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应该抓住导入新课的环节。如何在初中历史课的导入环节,既能一开始就把学生的注意力牢牢抓住,又能巧妙地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呢?对此,笔者将结合实践,对成语导课、诗词导课和对联导课的方法进行探讨。

一、成语导课

成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它是经过人们的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背后往往会有一段可歌可泣的历史故事或典故。

初一学生刚接触历史学科,对历史知识还不太了解,但对约定俗成的一些成语,可谓耳熟能详。为了拉近历史与学生的距离,笔者尝试运用成语导课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统编历史教材七上第七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一课,笔者首次运用了成语导课的方式,开展了“成语猜猜猜”的课前游戏。

首先由教师出示六个成语:三家分晋、田氏代齐、围魏救赵、减灶增敌、纸上谈兵、立木为信,再由学生根据成语联系本课知识,通过具有竞争和奖励性质的游戏,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学生们很快说出了成语的相关典故,有的学生甚至能举一反三地联系本课主题“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根据政治制度的变化,由“三家分晋、田氏代齐”联系出分封制不断瓦解的制度变化;根据战争变化,由“围魏救赵、减灶增敌、纸上谈兵”联系出战国七雄与著名战争;根据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由“立木为信”联系出商鞅变法,归纳至战国社会制度的变革。

成语导课适合成语资源丰富且能与授课内容相吻合的课程,如将这一方法用在七年级上册的“三国鼎立”一课同样效果显著。课前,先出示成语:乌巢焚粮、苦肉计、三国鼎立、三国归晋,再引导学生梳理两场战争与战后局势,还可由“三国归晋”引出下一节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通过成语猜猜猜的课前游戏,既可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历史课堂的趣味性,又适合初一新生的认知特点。游戏的浸入式体验便于学生加深对历史知识的印象,并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中的成语与典故。

二、诗词导课

成语导课适合成语资源丰富的课程,而对于较少对应成语的课堂导入,可利用传统文化中的其他资源,如诗词。

例如,可参照2018年春晚以“一带一路”为主题的“我爱诗词”的节目形式教学七年级上册的“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一课。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以下诗词,找出与丝绸之路对应的地点。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黄金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胡瓶落膊紫薄汗,碎叶城西秋月圆”

这样寻宝般的游戏,使学生兴致盎然,参与热情高涨。学生除了对凉州与碎叶城感到陌生而需要进行引导外,对于其他地名均可以顺利找出。当学生找到地名后,教师就组织他们开展了“重走丝绸之路”的课堂活动。教师将事先准备好的两套地名卡片交给学生,鼓励学生在小组竞争活动中又快又准地将卡片放在路线图中的恰当位置。诗词与地图的结合,既渗透了诗词的文化内涵,又培养了学生图史结合的分析能力,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初步建构了“丝绸之路”的时空概念。

诗词导课,不仅适用古代史,在近现代史教学中也可以应用。以八下的“香港和澳门的回归”为例,笔者化用清末诗词,借用丘逢甲、黄遵宪和林朝崧的“乱世团圆骨肉难,弟兄离别正心酸”“杜鹃再拜忧天泪,精卫无穷填海心”“情天再补虽无术,缺月重圆会有时”,并仿写了一句“恨不归来已多时,还君明珠双泪垂”,拟成了以下四句。

乱世团圆骨肉难,弟兄离别正心酸。

杜鹃再拜忧天泪,精卫无穷填海心。

恨不归来已多时,还君明珠双泪垂。

情天再补虽无术,缺月重圆会有时。

笔者请学生找出四句诗分别对应的祖国统一的“之由、之策、之路和之望”。这样,学生通过诗词对于祖国统一的原因、经过、结果和展望产生了更深刻的理解和体会。

在初三复习阶段,笔者还大胆采用了原创诗词将抗日战争的专题内容串联起来。笔者历经斟词酌句的反复推敲,创作了一组抗战诗句,一一对应了局部抗战、全面抗战及抗战胜利的原因和影响。用原创诗词贯穿专题复习的始终,是一次大胆的尝试,既完成了专题复习的教学任务,又在学生的心中埋下了传统文化的种子。

使用这种方法需要教师对诗词进行反复斟酌、恰當选用或创作,才能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随着诗词导课的系列化,学生将在诗词和历史的融汇中汲取更多传统文化的养分。

三、对联导课

成语、诗词的导课形式考验的是教师,能否让学生也有更深刻的思考和更高的参与度呢?在前辈的启发下,笔者尝试了对联导课。

对联是春节最常见的传统文化形式,讲究上下联字数相等、平仄相协、节奏相合、意义相关,是特别能体现汉语传统音韵美感的独特文化艺术形式。用对联导入也能使历史知识和传统文化相得益彰。

以八上第六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为例,可将对联的形式贯穿于单元内容的总结。如第18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的导入,教师可先出示两副对子的上联:“日本铁蹄,步步进逼,生灵涂炭,阴风起”和“国共合作,统一战线,扶大厦之将倾,力挽狂澜”,请学生通过归纳本课内容,对出下联。有的学生当堂对出“民族危机,日寇侵华,国共合作,希望至”和“张杨共谋,决议兵谏,消国共之矛盾,共御外敌”。在学习第20课“正面战场的抗战”时,学生对出了“台儿庄内,中国守军,以血肉筑长城,又见胜利”。在学习第21课“敌后战场的抗战”时,学生对出了更多精彩的对子,如“新四八路,顽强斗争,建抗日根据地,主动出击”“华夏儿女,奋起直击,平型关夺先机,中华崛起”等。

对联导课相对于成语和诗词导课,能够一对一和,增加了学生参与的机会,并对学生有更大的挑战性,使学生收获了更多惊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因此,应将优秀传统文化渗透于初中历史课堂,成为唤醒学生民族精神的有力推手。正如歌德所说:“历史给我们最好的东西就是它激起的热情。”以上,是对初中历史课堂导入形式的几种尝试,希望能对传统文化的渗透教育与历史课堂的激情感染起到积极的作用。

(责任编辑   郭向和)

猜你喜欢
对联成语诗词
诗词书法作品
【诗词篇】
背诗词的烦恼(下)
背诗词的烦恼(上)
巧出对联
贴对联
拼成语
解缙二改对联
猜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