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教育保障机制的研究与推进

2019-08-12 01:28冯志宏刘华俊朱建新
基础教育参考 2019年11期
关键词:区域校园班级

冯志宏 刘华俊 朱建新

区域教育是国家教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础性保障和发展性保障将为一个行政区域的教育发展奠定基础。因此,区域教育保障机制的研究与推进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一、研究的背景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战略导向判断正是教育者研究和推进区域教育保障机制的基点。教育涉及每一个人,关乎家庭的幸福和国家的未来,而人民对教育的满意程度是美好生活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新矛盾反映在教育系统中,就是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和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教育者需要针对问题解决矛盾,心系目标完成使命。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大量外来人员涌入江苏省南通市港闸区,这使该地义务教育阶段新增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呈持续增长的趋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时期是港闸区建设北翼新城的关键时期,也是提高港闸区教育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时期。因此,港闸区教育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整体规模将迅速扩大,全区教育现代化建设的要求以及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也会不断提升。基于对区域教育保障的重视,为港闸区教育提供了精准、高效的智力支持,也为港闸区提出了以区域教育保障为重点的区域教育发展新构想。

二、研究的意义

从南通市港闸区的区域教育保障这个角度出发,对区域教育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进行了细致的解析,所得结果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笔者认为,“新时代背景下区域教育发展的新构想”研究的意义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构建以适应港闸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满足港闸区人民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新期盼,打造北城教育品牌为目标的区域教育保障新体系,力争在新时代创造出新的教育发展生态。

二是在“互联网+”这一网络形态演进及其催生的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态下,利用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教育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出新的教育发展生态。

三是汇集基层教育保障工作的先进经验,进行广泛的学术研讨和交流,以科学的理论来指导实际工作,多方面探索区域教育保障管理的发展道路,为今后区域教育保障工作提供可资借鉴的范例,为相关部门的教育保障工作提供决策服务。

三、研究的维度与新构想

研究围绕港闸区教育发展的基础性保障和发展性保障这两大维度开展,提出了新的构想。基础性保障机制研究包括:区域教育安全保障“三区四牌五平台”机制研究、师生心理健康“三级疏导”机制研究、北城名校群建设“四化”“双评”机制研究、教育资源整合“五保”机制研究;发展性保障机制研究包括:区域教育“三智”建设工程研究、引进优质教育品牌资源助推“双北双外”项目研究、人才引进工程“三名一池”项目研究和构建“梯田式”区域名师培养工程研究。

在此,以港闸教育发展基础性保障研究中的“区域教育安全保障‘三区四牌五平台机制研究”为例,说说笔者的研究构想。要想使教育获得高质量的发展,就需要高质量的校园安全作为保障。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弘扬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思想,正确处理安全工作与事业发展的关系,时刻把广大师生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是港闸区不断深化教育安全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虽然港闸区高度重视校园安全管理工作,全区安全形势也趋于平稳,但当前该区在校园安全保障方面仍存在安保人员素质不高,物防和技防设备、安全防范措施不够完善等问题。为此,笔者探索出了校园安全“三区四牌五平台”保障新机制,解决了校园安全中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提高了区域校园安全保障工作的效率。

1.构建严密防控的“三区”机制

一是推行学校安全网格化管控。网格化管控,是把学校安全防范工作划分成不同层次的管理“单元格”,通过单元格之间的管理与监督,进行信息交流与资源共享,落实管理责任区域,达到严密管控的目的。在实施网格化管理中,要在主要地方设置防控区域,构建防范标准。

二是设立校园周边安全防控区。防控区以校门为中心,由近到远建立50米为半径的中心区、100米为半径的接送区、200米为半径的等候区、300米为半径的疏散区,按照不同的区域特点,提出相应的防范等级要求。如中心区可设置防冲撞隔离设施,规定除师生以外,任何行人和车辆都不得在此停留;接送区实施教师护送制度和护学岗制度……这些举措,能够减少当前部门缺位、职责模糊、消极应对等现象的发生。

三是设立校园事故易发警示区。将学校的楼道、走廊拐角处等地带纳入校园事故易发警示区域管理。设置校园事故易发警示区,意在提醒师生留心校园特殊区域,通过编印易发警示区域安全行为守则,设立楼道长、楼梯长等制度,强化事故易发警示区域管理,有效降低这些区域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同时,学校还在靠近警示区域的班级设立红领巾安全岗作为补充;开展专题教育、疏散演练等,提高学生对事故易发警示区域的重视与防范。

四是设立安全班级标识区。班级安全管理,是学校安全监管的基石。制订“安全班级”建设标准,在符合标准的班级张贴“安全班级”标识,以此激发班级师生的安全责任感和集体榮誉感,达到降低班级安全风险的目的。

2.构建积极预警和化解风险的“四牌”机制

安全事故的发生,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人们对安全隐患没有足够的重视。从隐患发现到整改完成的过程中,需要对隐患进行防护和明确,这是安全工作的难点。而实行挂牌公示机制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举措。学校对查找出来的安全问题进行全面分析、分类评估并及时公示,让全体师生接受整改监督。挂牌公示是根据安全隐患与险情的程度不同,利用“红、橙、黄、蓝”四色标牌来明示风险防范的等级。红色标记是指可能造成人员伤亡和设施设备损坏的等级最高的重大风险,一旦发布此类预警,必须暂停或取消相关的教育教学活动,必须在完全消除安全隐患后,才能恢复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橙色标记是指可能造成人员伤害,但不会损坏设施设备的较大风险,若发布此类预警,必须限制某些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适当减少参与者,改变活动进程,降低风险程度。黄色标记是指不会造成人员伤害,但会对设施设备造成损坏的一般风险,此类预警提醒参与教育教学者避开危险源头。蓝色标记是指暂时不会造成人员伤害和设施设备损坏的低风险,但也需要警示,提醒相关部门和人员在整改期限内消除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提高安全系数。通过设立安全隐患风险等级标牌,可以把隐患充分暴露出来,提醒在校人员有效规避风险,督促防范整改部门及人员迅速落实整改措施,将事故隐患消灭于萌芽状态。

3.构建安全高效管理的“五平台”

一是建立互联平台。建立互联平台,就要通过建立“校园安全联席会议”“校园安全促进委员会”等组织形式,强化校园安全防范联动建设。设立“重点单位”制度,按标准开展治安重点单位和消防重点单位建设活动,提高学校的防范能力和水平;设立“食品安全工作站”“公共卫生安全工作站”,定期到学校开展安全监督指导工作。引入专业服务组织,在相关部门的指导下,与专业机构建立合作关系,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引入服务等手段,帮助学校提高安全专业领域的管理水平。

二是建立互通平台。建立互通平台,就是要拓展“互联网+安全”的平台建设,通过互联网实现学校与社会的信息交换。同时,要利用各类QQ群、微信群等工具,将安全教育覆盖至各关键、要害部门,并在总结安全网络教育平台经验的基础上,创建统一的校园安全监管网络平台,达到如果学校发生安全事故,能够八方迅速反应的实时联通状态。

三是建立问题学生教育转化平台。高度重视对问题学生的教育与帮助,使每一个问题学生的背后都能找到家庭和社会助学的影子。学校教师、安全管理机构和心理疏导人员都要做好问题学生的教育转化工作,让问题学生重建自信,健康成长。

四是建立教师安全素养提升平台。持续开展教师安全素养提升工程,借助各种安全教育平台,推进教师安全素养教育与提高工作的开展,为校園安全严密管控,做好思想和组织准备。

五是建立职责落实考核平台。严格考核是从严落实安全责任的重要手段。考核以“三个不放过”为指导原则,牢牢抓住安全教育、安全管理和安全事故三大重点问题。实行“双档案”工作方法,设立班级安全档案和教职工安全档案。班级安全档案重在记录班级概况、特异学生情况、班级公约等班级安全建设方面的内容,是评定安全文明班级的基础;教职工安全档案重在记录教职工的岗位职责、安全素养评定、履职情况等方面的内容,是考核评价教职工安全工作的基础。

强化安全教育与管理,打造阳光安全校园,是学校高质量办学的基础工程。教育内外部形势正在发生变化,人民群众对校园安全的关注度越来越高,解决好安全教育与管理过程中积聚起来的困难问题、焦点问题和热点问题,对办好高质量的港闸区教育,创造安全和谐的发展环境具有深远的意义。

(责任编辑   张慧籽)

猜你喜欢
区域校园班级
班级“无课日”
分割区域
擦桌子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区域发展篇
班级FACE系列大放送
一年级语文上册期末测试
以牙还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