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大课间体育活动设计与实施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2019-08-12 01:28袁志欢
基础教育参考 2019年11期
关键词:课间内容体育

袁志欢

2014年,江苏在全省范围内进行了中小学大课间体育活动优秀案例征集与评审,基于评选出的大课间体育活动的案例(文稿与视频)和对部分学校后期的实地调查与访谈,进行了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可持续发展研究,以进一步扩大大课间体育活动设计与实施的成效和成果,为各学校提供大课间体育活动方面的理论和实践的参考。

一、优秀大课间体育活动设计与实施

的情况与特点

1.优秀大课间体育活动设计与实施的情况

一共征集到224份大课间体育活动设计案例(含实施方案、实况视频等),其中单项活动177份,整体方案47份。专家们根据实施方案和实况视频,从中评选出中小学优秀大课间体育活动单项内容案例120份,优秀大课间体育活动整体方案14份。

2.优秀大课间体育活动设计与实施的特点

(1)基于整体方案的特点分析

大课间体育活动的设计都有正确的指导思想、具体的目标、明确的校情与学情分析,能规划与设计好活动场地,能选择好体育资源,有明显的活动流程与时间设置,安排了组织与管理的人员,建立了管理机制、评价与反馈的调节机制。有的大课间体育活动有相关的主题,有多种内容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还有的将运动队的训练、小型体育比赛融入其中等。整体上看,大课间体育活动分为室外和室内两大类。

室外大课间体育活动往往由各单项内容进行自由搭配而成。根据学校的文化内涵、特色项目、课程设置、学生人数、场地器材等,选择不同的内容并进行灵活组合,形成适合于本校开展的大课间体育活动。室外大课间体育活动从季节上可区分为春秋季形态、夏季形态、冬季形态。春秋季和夏季的主要内容和活动流程是“进场—自编操舞—体育游戏或其他项目—拉伸放松—退场”。冬季的主要内容和活动流程是“进场—跑操—体育游戏或其他项目—拉伸放松—退场”。室外大课间体育活动有以下特点。一是时间保证活动有效果。各校大课间体育活动总时间都在25分钟以上,一些学校每天上下午两次安排大課间体育活动。二是从单一的内容与形式转变为丰富的内容、多样的形式。一套操、一曲音乐、一个项目的形态已成为过去,取而代之的是自编操舞、体育游戏、民间体育活动等,有的还突出了时代气息,与艺术整合在一起。三是从追求表面形式向扎实开展转变。以往有学校将大课间作为一种行政命令、一个形象工程来做,而现今大课间体育活动已经去除了浮华和表演,没有太多的贵重道具、煞费苦心的彩排,取而代之的是从学生主体和育人功能出发,主题明确、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其中还包括一些对抗性的、竞争性的、博弈性的、比赛性的、游戏性的活动。四是从注重体育活动的开展到立德树人落实的转变,逐渐向学校的德育、智育、美育的方向延伸。

室内大课间体育活动在整体设计中属于室外大课间的应急措施和替代方案,当遇到雨雪天气、雾霾天气时,可以在室内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由此,室内大课间体育活动分为雨雪天的形态、雾霾天的形态。雨雪天气时,有的过道或通道是没有积水或积雪的,这些场地可以用来进行大课间体育活动;而雾霾天气时,则只能在教室里做室内操、舞蹈和体能练习等。

(2)基于单项活动的特点分析

如果说大课间体育活动的整体方案是一桌盛宴,那么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单项内容就是一道道精致的菜肴。从单项活动的四个大类可以分析出单项活动的特点,以为体育教师选择单项活动并进行多元的、多样的组合提供帮助。

一是自编操舞类。对自编操舞类的内容进行分析与整理后,分解成运动项目类、民族民间类、新兴项目类、轻器械操类、健身健美类、放松整理类和室内操类等8小类。适合于室外体育大课间的内容占90.5%;适合于室内体育大课间的内容占28.5%;有19%的内容既适合于室外体育大课间,又适合于室内大课间。

二是体育游戏类。根据基本运动能力,将体育游戏这一大类分为奔跑类、跳跃类、投掷类、角力类、集体竞走类、综合类等7小类。整体分析发现,这些游戏都适合全班做,是集体类项目,其内容和形式较为简单,场地比较小,密度和强度都不是非常大,均适合于室外大课间。

三是特色跑操类。根据学生跑动的路线、距离,将特色跑操这一大类分为绕场行进奔跑类、图形图案奔跑类、班级为阵奔跑类3小类。根据视频和数据分析发现,大部分学校采用绕场行进奔跑的方式,这种方式简便、易操作,便于班级的进场与退场。而按照图形图案和班级这个方阵进行跑操有一定的创意性和实用性,也值得学习和推广。

四是其他项目类。其他项目类的内容与形式综合性比较强,运用的器材相对较多,如呼啦圈、竹竿、藤圈、独轮车、跳绳等,操作起来有一定难度,但是这些内容是根据不同学校的实际情况开展的,具有鲜明的个性化特点,建议有选择性地运用。

总之,从文稿与视频、调查与访谈中发现,大课间体育活动的目标具有可达成性,内容具有健身性,立意具有育人性,设计体现了校本性,评价具有可操作性,部分学校的活动内容与形式颇具个性化和特色化。

二、中小学大课间体育活动设计与实施

的可持续发展策略

1.坚持“一核四层”:整体架构促可持续发展

从“全面发展学生”的视角出发,结合学校工作的实际,统筹兼顾校内、校外的各方力量,提出“一核四层”的发展模式:以学生为主体层,以学生参与多元的大课间体育活动为核心,学校领导层为统筹层,体育教师为主导层,班主任为实施层,家长和社会为配合层。“一核多元”和“四层共建”的组合形成了中小学大课间体育活动可持续发展的较为完整的架构体系。

(1)学生主体层

大课间体育活动旨在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确保学生每天一小时的体育锻炼,其本质特点决定了要以学生为主体,以全员参与到大课间体育活动之中为核心,而且这个核心的内容要丰富多样,不同的、丰富的、多样的体育活动内容与方式的有效组合就形成了该核心的多元化的特征。

(2)四层共建

第一层:学校领导统筹层。学校要自上而下地制定有关的规章制度,要将“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纳入学校的工作体系中,增加体育经费的投入,增建学校的体育场地与器材设施,努力引起全校教职工和学生的共同重视。学校要将大课间体育活动列入学校的课题研究范围,积极探索大课间体育活动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方面的实验干预,在全面发展学生方面的培养机制,在长效发展层面的创新研究等。还要鼓励更多的体育教师进一步研究学校大课间体育活动创新开展与实施的问题。

第二层:体育教师主导层。如果大课间体育活动是一个阵地,那么体育教师就是阵地的主导者和坚守者。主导者和坚守者既要懂得坚守,更要懂得设计、运行和养护等,引领学生参与运动、享受运动、热爱运动,促进学生体质健康的全面发展。体育教师要做好大课间的设计者、实施者、评价者和完善者,还要以学校重视体育活动为契机,促进学校体育运动资源的优先发展,落实好学校体育工作,建构好学校体育工作的操作体系。

第三層:班主任实施层。班主任要组织好全班学生参与到大课间体育活动中,并且自身也要积极参与其中,做到全程跟踪、监管、反馈等,及时为大课间体育活动开展中出现的问题提出改进的意见和建议,提炼实施的技巧和经验。班主任要注意与体育教师、其他班主任适时的沟通与交流,不断将大课间体育活动落到实处、推向深处。

第四层:家长和社会配合层。党和国家非常重视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提高。学生体质健康的可持续发展应该是全社会的责任。除了学校重视、教师重视,还必须让家长重视、社会重视。校内的教职工、校外的家长和社会各界人士要深度认识、深层合作、共建共享、齐抓共管,充分发挥整体的力量与优势,确保学校大课间体育活动取得可持续发展。一是学校要充分利用好场地与器材、人力资源等,让家长走进学校、走向操场,与学生一起运动、一起快乐成长,用体育锻炼来培养学生对运动的热爱和信心,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增进亲子关系,形成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二是家长要为学生提供思想支持、舆情支持、运动器材与装备等,让学生感受到运动的快乐、学校的温暖,培养感悟运动、感谢学校、感恩教师的意识。还可以邀请家长为学校的发展建言献策,提供相关资源和精神支持等。三是借助家长学校、家校沟通等,通过体育锻炼、知识培训、交流讨论等方式,定期对家长开展教育培训,促进家长对体育运动的理解和对大课间体育活动的认识,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运动观和成才观。

此外,校内外要做好大课间体育活动的育人宣传工作,为学校、社区、家庭传播科学的正确的健身观、健康观和学习观,贯彻“健康第一”与“终身体育运动”的理念。

2.建立“四步运行”:以有序运行促可持续发展

在实施和推进大课间体育活动的过程中,要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运用“走小步不停步,才会有进步”的思路,实施有序化的分步运行策略,构建“四步运行”模型:简便化—常态化—特色化—文化化,逐渐进行有计划、有秩序地分层实施(见图1)。

(1)简便化:以充分运用时间追求可操作

“简便化”,即大课间的形式简单,便于学校实际操作。在大课间体育活动实施的初期,不能过于追求新、奇、特,而是要在充分运用好30分钟时间的基础上追求实用、便于操作的大课间,这是将大课间落到实处的首步推进策略。可以将大课间的活动内容以每个时间段的形式进行划分,如5分钟的进场、5分钟的跑操、8分钟的广播操或自编操等、5分钟的分项游戏活动或体能练习、2分钟的放松整理活动、5分钟的退场等。在安排上要尽量做好时间段的衔接,以实现“无缝对接”,从而将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落到实处。

(2)常态化:以改变单一形式推动多样性

大课间体育活动只有简便化,才能成为一种常态。只有经过一段时间的常态化实施(如以“总—分—总”的形式,先统一做操、跑操等,再进行分班、分项、分场地、分器材等,最后进行集体放松性练习),才能在此基础上寻求新的突破,创新内容和形式。随着常态化大课间体育活动的不断深入实施与推进,单一的形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学生身体和心理发展的需要,此时教师需要设法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发展需求。

(3)特色化:以多元活动形态促成可推广

要对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内容、方法与手段等进行改变,就需要不断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开拓创新,用多样的内容组合、多元的参与形式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到丰富多彩的大课间体育活动中,最终形成推进大课间体育活动的新方法、新举措和新潮流。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多样化实施和新高潮促进了学校特色体育工作的进行,从某种程度上讲,也呈现出一种特色化发展的趋势。这种特色化形态,正以示范的力量促成学校大课间体育活动向全面和纵深推进。

(4)文化化:以校园体育文化促进可发展

建立长效管理机制是落实好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关键。在形成特色化形态的基础上,要建立起一系列有效的反馈与评价、整合与改进、交流与宣传的制度,逐渐形成良好的长效机制。一是建立综合性的活动管理制度,促进大课间体育活动健康发展。二是制定切实可行的监管制度和科学的评优细则,全面落实日常监督与管理、期中与期末的评优工作。大课间体育活动还要与学校的文化相融合、与学校课程相联系、与学校特色项目相结合,构建主题式、课程式、生活式、游戏式、竞赛式、应变式体育活动,以及各个项目的大课间系列体育活动,最终使得大课间体育活动成为学校的一种体育文化。

三、结语

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要进行整体架构,逐渐形成“一核多元”和“四层共建”的可持续发展的架构体系;要从简便化开始以形成常态化,再从常态中寻求丰富的内容组合和活动形式,以形成多样化和特色化,从特色中逐渐形成独特的校园体育文化。大课间体育活动追求的是实效性,只有实效才能常态、长久,只有长久才能长效,才能可持续发展。

建议各学校大课间体育活动的架构要以学校文化为引领,形成高屋建瓴的顶层设计;实施则要从简便做起,从常态做起,追求实效性;根据校情、学情等选用优秀大课间体育活动的设计与实施案例,并加以创生,最终使大课间体育活动横向铺开,纵向深入,不断推进。建议各地区教育行政部门通过“对大课间体育活动的设计与实施进行征集与评审”的形式对各地区、各学校的大课间情况进行分析、整合、推广,以使各地区、各学校之间能够实现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共建共享、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潘绍伟.大课间体育活动的设计与实施绪论(上)[J].中国学校体育,2015(3):84-85

[2]潘绍伟.大课间体育活动的设计与实施绪论(下)[J].中国学校体育,2015(4):91-92

[3]潘绍伟,曹卫民,等.江苏省中小学大课间体育活动的设计与实施[M].南京: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2014.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5]杨文轩,季浏.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责任编辑   张慧籽)

猜你喜欢
课间内容体育
课间10分钟
课间10分钟
我们的“体育梦”
快乐课间
课间10分钟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