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鑫
中药材基本由外地供应,质量源头监管难;针灸、推拿等医疗服务项目收费过低,中医科室逐步萎缩;中药饮片虽为合格品但品质不高;技能型人才待遇不高,人才短缺……如何推动上海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把中医这一祖国宝贵的财富继承好、发扬好?
今年2月底至5月中旬,市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开展了一系列检查活动。5月22日,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听取和审议了关于检查本市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和《上海市发展中医条例》情况的报告。
“中医要毁掉,就毁在中药上”
中医药要发展,药材是基础,如何保证品质是一个大问题。上海的中医药基本由外地供应,对于药材质量的源头监管问题亟待研究解决。
“现在药材从种植、生产、流通和传统中医药业是完全不同的。”徐泽洲副主任认为,药的问题是个“链条”,目前对每个环节的监管都比较薄弱,标准化建设、流程规范等都是问题,需要引起注意。
不少常委会组成人员赞同执法检查报告中提到的结合帮困扶贫工作,在外地药材产区建立种植基地的建议,既帮助贫困地区脱贫,又从源头上控制中药材质量。林杰委员还建议,在本市郊区种植药材,挖掘郊区公益林等资源,发展林下经济,在政策上给予一些倾斜,既促进资源综合利用,也推动本市的乡村振兴。
有了生产基地,还要有标准和监管,才能保证品质。沙海林副主任建议中药材实行标准化管理,便于检查、追责、监督,同时还要建立可追溯体系,保证中药质量。陈必昌委员建议加强农药方面的监管标准,“再好的名医拿不出好的药材,效果也达不到”。
中医药的市场很大,但缺乏统一的质量标准和安全标准,中药的毒性和副作用是大家关注的问题。现代中医有现代的管理基础、管理设施与一整套建设发展规划,但是民间的郎中与偏方也要重视、扶持、规范与发展。应雪云委员建议,传统中医与现代中医两手抓,走出一条民间中医和现代中医相结合的路径。
交通大学附属仁济医院做了中国人肝损伤的原因分析,前三大原因是中药、草药、膳食补充剂。“中医要继续发展,对于中药的毒性一定要引起重视并明确告知患者。”肖贵玉副主任说。
有一句话说“中医要毁掉,就毁在中药上”,列席的谢春毅代表表示,中药等问题是中医发展的核心问题,除了部分中草药本身的毒性问题,老百姓对中药药理也不了解,同时,中药在种植过程中因为环境污染等问题也会造成重金属、农药、化肥等超标问题。由于中草药种植等各种因素导致草药本身有效成分的降低,中医在处方时不得不增加剂量,从而可能导致毒性的增加。近几年,政府在扶持中医发展上出台了很多政策,但对于中药的控制、中医的保护等方面仍需要进一步的政策和法治保障。
目前奉贤区对院士工作站非常重视,其中一项任务就是采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开展对中药成分的分析研究,验证中医药的有效作用,在实践中已经取得了积极的成果。徐枫委员建议,大力鼓励用现代科技研制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中药、鼓励支持用现代科技手段验证现有疗效较好的中药的治病机理,更好造福百姓,也让更多中药走向世界。
收费过低
医生没了积极性
尽管近年来本市中医药发展财政收入不断增加,但与西医相比仍有较大差距。长期以来,中医医疗服务项目收费低,尽管几经调整,有一定增幅,但针灸、推拿等非药物疗法价格仍明显过低,尚未做到中医药法第四十八条规定的收费标准体现服务成本和专业技术价值,严重影响医生积极性。常委会组成人员和列席的同志普遍认为需要调整收费标准。
“在投入方面,2010年至今,实行三轮三年行动计划,加起来市级投入不到8亿,区级投入2亿多,总投入不高。”高小玫副主任建议对中医药的资金投入要有保障。
蔡威副主任认为,中医发展需要适当调整收费标准,否则不利于相关人才的培养和发展。
现在公立医院的补偿机制从原来的药品、服务和政府补助三个渠道变成了服务和政府补助两个渠道,除了政府继续加大投入外,科学合理调整中医劳务价格尤为重要。赵伟星委员建议相关部门加强梳理,提早准备,提出方案,逐步调整中医劳务价格,为中医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列席的高毅代表提出,在修订定价系统时,要充分征求专业中医从业人员的意见和建议,深入调查研究,避免由于定价过低造成传统中医治疗手段受到限制。
重构理论体系 把中医变成科学
对标亚洲医学中心的地位、健康上海的愿景,不少常委会组成人员认为,上海应该主动作为,全面推动中医药高质量发展。
从“医”的角度看,中医如何在继承基础上创新?徐泽洲副主任认为中医理论要和现代科学结合,中医要发展就必须实现中医科学化。
沙海林副主任认为,要主动推进中医学科的科研交流、信息发布等,包括专业服务,检测、认证、标准化等功能性的服务,真正把上海打造成为一个国際的中医药中心。“上海要特别关注中医理论现代化及理论体系重构问题。”肖贵玉副主任建议对针灸、穴位、经络、中药作用机理等进行科学研究,通过科学的方法来印证其疗效作用,把中医变成科学,用科学的方法研究、利用、分析、完善它。于广辉委员认为,要加强中医药优势学科建设,形成品牌效应,发挥带动作用。
还有一些意见认为要加快中西医结合发展。高小玫副主任提出,要根据上海的特点,从中西医结合发力,从药方发掘、诊疗服务、制度保障等方面着手。陈靖秘书长说,上海有很好基础,并有先进的检测手段和分析方法,中西医可以融合得更好。钱雨晴委员认为,要树立中西医融合发展的理念,建成中医药、西医和中西医结合的三个高地,将三个高地打造成一个高原。
政策倾斜 培养更多国医大师
要传承好、发展好中医这一中华文明的瑰宝,必须依靠人才。但中医药人才培养周期长,学习、实践过程漫长。目前的人才培养模式尚未充分体现中医药特点和规律,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受到忽视,待遇不高,人才短缺。部分远郊地区中医科室逐步萎缩,甚至面临“人走门关”的境况。一些临床能力强的人才难以晋升职称,少数优势学科领军人才匮乏,逐渐失去了全国领先地位。
截至2018年底,全市有中医执业类(助理)医师9026名,但在实际中,名医和普通医生的门诊量差别很大,中医医师的培养有一个经验积累的过程。常委会组成人员认为必须重视中医人才的培养。龚祖英委员建议在中医产业发展扶持政策中,聚焦中医师的培养,重点培养海派传承医师,加快海派中医药发展。
吴健生委员认为,可以“建立完善培养机制,如通过集团化培养等方式,来提高中医医师的整体水平”。而林晶委员提出加大对中医药高校发展的支持力度,对中医药方面的人才,在留沪指标中要有倾斜。
“曾经,上海中医药的制造业很辉煌,现在优势不明显。建议优化中医人才评价体系,完善规培和老中医怎么带徒弟的问题。”列席的许丽萍代表参与了执法检查,她觉得培养上海具有影响力的国医大师,需要做长远规划和战略思考,在下一阶段的法律修订中应明确导向,包括政府责任、企业责任、公民责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