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云亭 王金中 张征宇 张春光
摘要:秸秆禁烧与综合利用是当前农村工作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多年来,一直困扰着乡村干部。本文通过分析当前河南省秸秆禁烧与综合利用过程中存在的技术不够完善、相关产业发展水平低、成本较高、秸秆高效利用与农时劳动力供给存在冲突、传统习惯阻碍等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问题的综合途径。
关键词:秸秆禁烧与综合利用;河南省;问题 解决途径
10年前,用狼烟四起来形容河南省夏秋两季秸秆焚烧的场面一点也不为过,经过各级政府多年来堵疏结合、多策合一、齐抓共管的治理,秸秆乱点乱烧的现象已不复存在。据统计,2014~2018年河南省被国家卫星检测出的秸秆焚烧火点数分别为1101个、736个、66个、35个、9个,逐年快速递减,5年间降低了99.18%,同期秸秆综合利用率由81%上升到88%,秸秆禁烧与综合利用工作成绩斐然,位于全国先进行列,为河南乃至全国空气质量的改善作出了突出贡献。但从秸秆禁烧与综合利用的长期实践看,目前,河南省秸秆禁烧与综合利用还存在着技术不够完善、相关产业发展水平低、成本较高、秸秆高效利用与农时劳动力供给存在冲突、传统习惯阻碍等问题,导致群众自觉执行秸秆焚烧禁令的意愿不强,秸秆综合利用的动力不足,秸秆遍地复燃的可能性依然存在。笔者近几年来一直参与河南省秸秆禁烧与综合利用督查工作,与一线禁烧干部群众多有接触,本文通过他们的视角透析河南省秸秆禁烧与综合利用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探寻进一步做好秸秆禁烧与综合利用工作的有效途径,使河南省秸秆禁烧由严防严控群众被动式的适应,转变为群众积极参与秸秆禁烧与综合利用的自愿行动,以便从根源上彻底解决焚烧秸秆的老大难问题。
一、存在问题
1.秸秆综合利用技术不够完善
多年来,河南在强化秸秆禁烧的同时,也积极探索秸秆综合利用的有效途径,从农业内部农沼肥、过腹还田等,到走出农业,作为工业原材料,实现农工联合,制作草浆、压缩板、进行发电等,秸秆利用日益多样化,利用水平逐步提高。2018年,河南省秸秆综合利用率达88%,部分市县秸秆综合利用率在90%以上,初步实现了秸秆肥料化、燃料化、原料化、饲料化、基料化“五化”利用,整体利用规模和水平走在了全国前列。当然,也存在着利用技术整体水平不高不完善问题,给秸秆禁烧与综合利用工作带来一些不利影响,比如:秸秆粉碎还田技术。此项技术是在农作物收获时,把秸秆粉碎直接作为肥料还田利用,是秸秆综合利用最直接、最普遍的一种方式,占河南省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总量的四成以上,对秸秆禁烧与综合利用工作至关重要。但在调查走访中,部分群众对利用该项技术并不积极,认为该项技术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一是秸秆粉碎后,田地中纤维质大幅度增加,导致耕种通畅性变差,严重时会影响耕种质量,出现晾种、架种等现象;二是秸秆在土壤中分解过程缓慢,秸秆腐熟分解与种子发芽、幼苗生长同期,易对种子出芽和幼苗根系生长产生不利影响;三是墒情不佳、天气干旱时,秸秆还田会加重土壤水分不足;四是秸秆直接还田不利于阻断病虫草害积累蔓延,可能导致病虫草害加重;五是缺乏性能优良、适宜不同地区特点的成套设备和专用设备。
2.秸秆综合利用相关产业发展水平低
河南省是农业大省,农作物秸秆产量大,约占全国的1/10,为秸秆综合利用提供了广阔空间。2015年,河南省秸秆综合利用总量为6970万吨,综合利用率为85%,其中,肥料化、饲料化、燃料化利用率分别占47.75%、28.85%、5%,基料化、原料化利用率合计占3.4%。通过各种利用方式之间横向比较,可看出河南省秸秆利用以肥料化为主,秸秆饲料化、燃料化、基料化、原料化利用份额较小。从各种利用方式应用链长短看,肥料化利用最短,饲料化、燃料化、基料化、原料化利用都经历了较长的应用链和价值转化,有利于实现秸秆增值,提升秸秆的综合价值,因此,目前河南省秸秆综合利用总体上还处于较低水平。导致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较多。一是河南省大规模秸秆综合利用的企业较少,秸秆利用整体能力有限。二是产业布局不合理。“百里不运草”,作物秸秆体积蓬松、价格低廉,不适宜长途运输,客观上要求秸秆综合利用相关产业布局要相对分散,但出于土地利用、市场、成本、产业规模化等原因,导致秸秆高效利用企业与秸秆产地相脱节,造成甲地利用企业经常缺少秸秆原料,而乙地收储企业收购的秸秆积压现象严重。三是技术不完备,成本高,无法提供技术成熟、经济可行的大规模综合利用秸秆的技术成果。以秸秆发电为例,目前,我国秸秆发电设备研发仍处在起步阶段,特别对秸秆中的钾、氯缺乏經济实用的处理技术,发电成本高,约为同等情况下火电项目的两倍,与燃煤电厂相比不具有成本优势,制约了秸秆发电技术的推广和普及。四是服务体系不完善。缺少必要的收储设备和收储场地,以及连接农户与市场的经纪人队伍。
3.农时紧张、劳动力短缺不利于秸秆禁烧与高效利用
河南地处北温带,积温条件能够满足一年两熟,但并不富裕,作物种植以小麦、玉米为主,2018年,小麦、玉米播种面积分别占全省粮食播种面积的52.63%、35.93%。以河南中部为例,小麦一般10月中旬播种,次年6月1日前后收获;玉米6月初播种,9月20日左右收获。作物茬季之间间隔非常短暂,特别是小麦收割与玉米播种之间仅有10~15天时间,如果玉米推迟到6月20日以后播种,到9月20日收获,积温不足2400℃,无法满足高产杂交玉米所需的2500℃~2700℃积温下线,会影响其产量,北部时间更为紧张。农谚说得好:“夏播无早,越早越好。”因此,群众为抢收抢种获得秋季高产,普遍采用铁茬播种及套种模式。此外,目前农村壮年劳动力大部分在外务工,即使农忙回家也有时间限制。因此,农时紧张叠加、劳动力短缺,在没有较高经济利益弥补情况下,群众对秸秆最经济实用的处置方式只有两种,一是直接还田,二是就地焚烧,秸秆离地高效利用模式不在群众首选范围。
4.秸秆综合利用增加了直接生产成本
相比秸秆就地焚烧,秸秆不管是直接还田利用,或是离田进行饲料化、燃料化、基料化、原料化利用,都会增加农业生产的直接成本。据测算,进行一次机械化秸秆还田作业,秸秆直接还田利用约增加成本600元/hm2。离田利用若不计农户自身劳动力成本,新增生产成本(机械成本、劳动力成本、运输成本)300元/hm2~750元/hm2,利润在-30元/hm2~330元/hm2之间;若考虑农户自身的劳动力成本,则新增生产成本1200元/hm2~1500元/hm2,利润在-870元/hm2~570元/hm2之间[1]。秸秆还田增肥、改良土壤等利用的效用是潜在的,粮食增产效果时间间隔长,弱化了与秸秆还田的直接关系,群众对秸秆还田的考虑会更多地侧重于新增成本方面。因此,从经济角度考虑,群众认为秸秆综合利用并不比秸秆就地焚烧更划算,这也是群众对秸秆禁烧及综合利用工作积极性不高的经济原因。
5.传统习惯阻碍了秸秆禁烧与综合利用
相比秸秆综合利用,秸秆焚烧虽然缺点多多,但部分群众认为也有一定的优势,比如,群众认为焚烧秸秆能迅速提升土壤肥力、杀灭害虫、烧毁杂草和草籽、阻断病虫草害年季之间积累传播等。虽然这种认识较为片面,未必正确,但却对群众有迷惑作用,诱使群众养成了烧荒的习惯。目前,夏秋两季监管严格、惩罚力度大,群众不敢烧,但冬春两季禁烧起步晚,监管相对宽松、惩罚力度不够,群众焚烧秸秆、落叶、杂草等情况就比较严重。2018年冬季、2019年春季秸秆禁烧督查过程中,曾出现半天时间发现5个焚烧点的情况,虽被及时发现和扑灭,未被国家卫星监测到,但也反映出群众焚烧秸秆潜在意识依然严重,存在着焚烧秸秆的冲动,防控力量稍微减弱,焚烧秸秆现象就会死灰复燃。
二、解决途径
1.加大科技研发,完善提高秸秆综合利用技术
秸秆综合利用技术是推进秸秆禁烧与利用深入开展的关键。针对秸秆综合利用技术存在的问题,要进行积极而不断的探索,有针对性地进行解决,提高技术成熟度,让企业、群众使用放心。以上述秸秆还田技术存在的问题为例,完善秸秆还田技术。一要在机器设备配套上进行改进,研发出适宜不同地区耕作特点的机械设备,提高大田作物收、粉、耕、种等一体化程度,扩大机械设备作业范围,减少农业生产程序,压缩农业生产时间,降低劳动强度和生产成本。二要加大农田的耕作深度,提高土壤扰动总量,降低秸秆纤维质在耕层中分布密度,减少种子、幼苗根系直接接触纤维质的机会,降低秸秆直接粉碎还田对播种、幼苗生长的不利影响。同时,加大耕深,也可解决我国农业生产长期存在的耕深太浅问题,有利于作物根系发育和水肥利用。三要探寻秸秆直接还田的新工艺、新技术。针对目前秸秆还田存在的直接问题和次生问题,大胆进行探索,积极寻求秸秆还田的最佳方案。目前有些新工艺、新技术正在实验推广,比如,河南某公司研制的秸秆还田洁区播种机,融旋耕、播种、秸秆还田等功能于一身,能将秸秆从土壤里筛选出来粉碎抛撒,粉碎后秸秆覆盖在土壤表层进行腐熟分解,这样既解决了秸秆焚烧问题,也解决了原有秸秆还田技术对作物出苗、生长的影响等。
2.加强秸秆综合利用产业培育,促进产业融合发展
目前,河南省秸秆综合利用各种方式之间严重失衡,秸秆燃料化、原料化、基料化利用刚刚起步,产业基础薄弱。政府在秸秆禁烧与利用上,要继续采用行政、经济等多种手段,保持对焚烧秸秆的高压态势,坚持全年禁烧不动摇,形成全面围堵焚烧秸秆的局面,让群众不敢烧。同时,更应通过加强产业培育,大力发展秸秆综合利用相关产业,在疏字上做文章,为禁烧后的秸秆找出路,拉长秸秆应用链、价值链,提升秸秆的综合價值,实现堵疏结合,以疏促禁。通过测算,2吨秸秆能源化利用热值可替代1吨标准煤,4吨秸秆饲料化利用营养价值相当于1吨粮食,河南省年产秸秆超1亿吨,秸秆利用产业发展潜力巨大。在产业发展过程中,一要加大研发力度,尽快完善产业技术,提高技术成熟度,降低产业投资成本和生产成本,提升技术竞争力。二要加强对秸秆利用生产企业及服务体系的引导和培育,帮助解决好企业及服务体系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土地供给、资金供应等问题。三要解决好秸秆利用过程中经济利益分配问题,让企业愿投资、有钱赚,让群众愿收集、得利益,实现秸秆禁烧与综合利用的良性循环。
3.加强宣传培训,提高秸秆禁烧与综合利用的认识,根除焚烧秸秆的思想土壤
一要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进一步加强秸秆禁烧宣传。在原有致村民一封信、小手拉大手、电视广播、悬挂横幅标语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禁烧政策基础上,充分发挥村级干部在贯彻落实上级禁烧政策、开展禁烧工作的特殊作用,通过村干部分户包干,入户宣传交流,打亲情牌、友情牌等,将禁烧政策宣传到户、到人,提高禁烧宣传效果。二要大力开展农业生产知识普及,纠正群众对秸秆禁烧的错误认识,引导群众树立正确的生产观念。秸秆粉碎还田技术目前虽不十分完美,但群众对其心理上的抵制往往出于一些错误的观念,放大了秸秆还田技术的不足,漠视了秸秆还田技术的好处。据测算,实行玉米秸秆直接还田与未还田相比,小麦平均穗粒数增2.6粒,千粒重提高1.8克,亩增产8.8%。一年两季秸秆还田后,相当于施用土杂肥2500千克、碳氨11.7千克、过磷酸钙6.2千克、磷酸钾4.8千克。一年后土壤有机质含量相对提高0.05%~0.23%,全磷平均提高0.03%,速效钾增加31.2PPM。土壤容重下降0.03g/cm3~0.16g/cm3,土壤空隙度提高1.75%~7%。连续多年秸秆还田的耕地,不仅提高磷肥利用率和补充土壤钾素的不足,地力也可提高0.5~1个等级,平均亩增产幅度为15%~20%[2]。而长期焚烧秸秆,土壤有机质得不到有效补充,土壤结构遭到破坏,造成土壤板结,农田质量下降。此外,焚烧秸秆在杀死病虫草害的同时,也会将地表中的微生物一并烧死,腐殖质、有机质被焚烧矿化,引起土壤生态系统失衡,物理性状改变,地力破坏,干旱加重。三要加大秸秆综合利用知识技能培训,提高群众对秸秆综合利用的认识与能力。秸秆禁烧难,没有合适的出路也是一个主要原因。通过主动送科技下乡到基层、到种养大户,加大对群众秸秆综合利用知识技能的培训,让群众了解掌握秸秆综合利用的相关知识技能,增强广大群众的资源节约意识和秸秆综合利用的自觉性。目前,乡村秸秆禁烧及综合利用工作主要集中在宣传和防控方面,其实,加大知识技能培训对转变群众思想观念、根治秸秆焚烧、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更具有长远意义。
4.结合农村实际,合理引入社会化服务
乡村工作千头万绪,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秸秆禁烧与综合利用工作只是乡村众多工作任务的一项重点,夏秋两季秸秆禁烧与综合利用关键时段,乡镇人员除留守值班外,几乎全部分村包田,责任到人,日夜轮流值守,其他工作任务能暂停的就暂停,完全为秸秆禁烧与综合利用工作让路。秸秆禁烧变为全年禁烧后,继续采用人海战术的办法显然行不通。一是一年365天工作人员不可能都困在田地里。二是扶贫开发等其他乡村工作也需同步开展。在邓州市穰东镇督查过程中,纳入到该镇年度目标管理的考核指标就达7大类数十项。春冬季群眾焚烧秸秆现象严重与乡村工作重心转移、防控人员减少、防控力量薄弱有直接关系。面对全年禁烧的新形势,秸秆禁烧与综合利用工作必须探寻切实可行的新举措。目前,河南省各地都陆续推出了乡村公益岗位,负责村庄整洁、森林防护等工作。公益岗位人员日常生活、工作都在本地,周边情况十分熟悉,在冬春两季及秸秆禁烧非关键时段,完全能够把秸秆禁烧工作与公益岗位两者结合起来,实现蓝天卫士监控平台与公益岗位人员的联动,将村级公益岗位人员吸纳到秸秆禁烧与综合利用的队伍中来,负责“三边三头”的秸秆、落叶及可燃垃圾的清理与监管,及时发现并扑灭零星火点。这样既减轻了乡村非关键时段秸秆禁烧日常工作的负担,集中力量从事其他工作,又能通过增设公益岗位的途径,为乡村贫困人员提供就业机会,增加贫困人员的经济收入。
5.加大财政投入,促进秸秆禁烧与综合利用
秸秆禁烧与综合利用是我国大气污染防治、保卫蓝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促进我国农业生产提档升级、减少化肥施用、转向绿色生产的重要步骤。多年来的宣传和治理,不敢烧的局面已初步形成,下步更应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充分发挥财政投入的引领作用,围绕秸秆禁烧、促进秸秆综合利用等,构建起政府与群众、政府与企业、企业与群众等之间的利益联结长效机制,通过利益纽带,促使秸秆综合利用工作更上一个新台阶,形成企业愿意来、愿意留、能够留、愿意扩大发展,群众不愿烧、自发利用秸秆的局面。具体讲:一要评估秸秆综合利用方式,分析各种方式新增的农业生产成本及运输费用,通过合理的分担机制,弥补群众新增的农业生产成本及运输费用,将禁烧的社会效益成本改群众承担为政府承担,实现责利统一。二要扶持激励秸秆利用相关产业快速发展,支持秸秆利用中介组织建设,实现秸秆利用产业化、规模化,快速提升秸秆离田利用总量和比重,解决秸秆出路不畅问题。三要支持秸秆综合利用新方式、新技术探索,解决秸秆综合利用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构建起符合农业生产实际、适合河南农业生产特点、简单易行、简洁高效的秸秆综合利用措施体系。
参考文献:
[1]郑军,史建民.我国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的特征和困境及出路—以山东为例[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2(3):p354-358.
[2]曹明崇,刘宗祥,张林.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方向与前景[J].调查研究,2010(10):p53.
(作者单位:河南省农业对外经济合作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