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好乡村振兴的持久战与攻坚战

2019-08-11 23:55方志权
农村农业农民·B版 2019年6期
关键词:生态文化

方志权

在推进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农业跟其他产业的关联度会提高,不再简单是一二三产的融合,而是提升整个乡村的要素价值,比如文化历史遗产,还有自然人文环境。这些东西都有可能是未来乡村“活”起来的重要因素。因此,我们的认识要从关心农业价值提升为关注乡村价值,重新认识和发现乡村功能价值。乡村有其不可替代性,价值也是多功能性的,体现在空间维度,具有生活、生产、生态“三生”空间功能;体现在时间维度,则具有传承文化、旅游休闲的功能。

实现乡村振兴是一项伟大的创举,没有现成的、可照抄照搬的经验。因此,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如何把握内在客观规律显得尤为重要。

推进乡村振兴,必须坚持三大原则:一是注重以人为本。围绕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加快补齐农村发展和民生短板,让农民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二是发扬首创精神。乡村振兴要有活力,必须要遵循农民群众意愿,遵循乡村发展规律,允许和鼓励基层因地制宜大胆创新。三是坚守基本底线。要坚持底线思维,防止犯颠覆性错误,不能把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改垮了、耕地改少了、粮食产能改弱了,更不能把农民利益损害了。在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由于各种利益主体的出发点不一,诉求又不同,必须特别注意辨别交织在一起的诸多关系。

外在动力与内在动力的关系

乡村振兴的关键是要重构城乡关系,真正让乡村与城市处于平等地位,让乡村利用自身资源去跟城市形成对流。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乡村的可持续发展。乡村振兴一定是各个要素能够有机配合,光靠一种力量,是搞不成的,也是不长久的。乡村振兴要有外力,外力进入乡村,好处是可以带来物资、资金、人力等。当然,未来的乡村谁能活下去、活得好不好、活成什么样,外力只是一时的,起决定因素的是乡村本身内在的力量、制度和乡村内在关系,还有运行的乡村组织,这些决定了乡村到底能否持续发展下去。因此,必须注意处理好乡村振兴的外在动力与内在动力的关系,让各种要素在乡村實行新的组合,并形成一整套新的运行秩序,让人们愿意返乡回乡下乡,对乡村有念头和想头,有寄托和期盼,这些比我们熟悉的经济指标更重要。

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的关系

推动乡村振兴,既要打好持久战,又要打好攻坚战,做到全局和局部相配套、治本和治标相结合。乡村振兴,一方面,要科学统筹和增强各方面措施的关联度、耦合度,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另一方面,要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首先寻求重点领域薄弱环节的突破,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发展。如在发展现代农业方面,重点要围绕为特大城市提供特色优质的地产农产品;又如在改善农村面貌上,必须啃下推进农民居住相对集中这块硬骨头。在推进过程中,要避免两种做法:一是排排坐、吃果果,机械地撒胡椒面的做法;二是完全依赖公共财政资金,用钱砸出来的样板,既让人学不像,学不起,学不会,也起不到什么示范作用。还要想明白,不是所有乡所有村都要全面振兴。乡村振兴,是整体上的振兴,但并不意味着所有乡村都一定要保留、都要振兴。城镇化条件好、已经规划建设的村,可以因势利导上楼融入城市建设体系;有条件的、基础好的特色村,应该重点建设,着力做大做强做出特色,并鼓励周边乡村向其靠拢乃至合并;基础条件很差、地处偏远的村落,则要另谋良策,不要花冤枉钱。要将有限的资金、人力、物力用在刀刃上,防止无谓的重复浪费投入。

长期目标与短期目标的关系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项系统工程,既要制定长远规划和战略目标,又要设置阶段性任务和短期目标。从长期看,要按照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落实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方针,构建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实现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从短期看,要紧密结合实际,确定阶段性目标,建设“三园”(美丽家园、绿色田园、幸福乐园)工程,稳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当前,最急迫的是要对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硬任务,对标最好地区最高水平,加快补齐“三农”发展短板。其中既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还要有“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要坚持因地制宜,对实现既定目标制定明确的时间表、路线图,做到科学规划、分步实施、注重质量、从容建设、有序推进。要树立正确政绩观,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

农业价值与乡村价值的关系

农业是多功能的,既有“胃”的功能(保障鲜活农产品应急供应),还有“肺”的功能(改善环境、旅游休闲),更有“肾”的功能(城市生态屏障),而农业的这些功能大多是无偿向全社会提供的。随着其产业经济部门的属性不断弱化,农业正日益成为一个社会公共部门。从这个意义上讲,农业是一项公益产业,存在着很强的外部性,农业的贡献绝不仅仅是GDP的问题。在推进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农业跟其他产业的关联度会提高,不再简单是一二三产的融合,而是提升整个乡村的要素价值,比如文化历史遗产,还有自然人文环境。这些东西都有可能是未来乡村“活”起来的重要因素。因此,我们的认识要从关心农业价值提升为关注乡村价值,重新认识和发现乡村功能价值。乡村有其不可替代性,价值也是多功能性的,体现在空间维度,具有生活、生产、生态“三生”空间功能;体现在时间维度,则具有传承文化、旅游休闲的功能。未来,保留大片的农用地和田园风貌,可为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大都市擦亮生态特色、筑牢绿色底色。国际经验告诉我们,乡村是特大城市的一种稀缺资源,特大城市更要尊重和保护乡村独特的风貌。有了村的肌理、城的品质,才能守住美丽的底色。

政府主导与农民主体的关系

推动乡村振兴,政府起主导作用。加快生态治理、环境治理、基础设施建设等,为乡村发展提供良好的硬件环境;开展规划布局、业务指导、财政支持等,为乡村发展提供理念和方向上的引导;政策制度创新和改革不断推进,为乡村发展提供制度保障。乡村振兴的根本是农民潜能的激发,乡村振兴最忌“等靠要”,应该鼓励村民自治,鼓励社会公益组织和社会力量、行业协会介入。要把更好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与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结合起来:一方面,政府要发挥有形之手的作用,将职能落实到位,引导市场主体参与乡村振兴,提高乡村振兴效率和质量;另一方面,要尊重农民意愿,让群众自主选择振兴什么、怎么振兴。政府既要做到尽力而为,又要做到量力而行;既要防止政府缺位,更要防止政府越位,代替农民包办一切,避免出现“政府急、农民闲”“干部干、群众看”的现象。

产业兴旺与生态宜居的关系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经济基础。产业良性发展,才能留得住人、吸引住人。乡村衰败,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产业支撑。产业兴旺不能局限于第一产业的发展,而应着眼于“接二连三”、一二三产业融合、功能多样的现代农业产业的发展与兴旺。乡村空间还要与服务业、城镇化相结合,推动产村、产镇、产城融合。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的环境基础,不仅是针对乡村百姓的宜居,同样也应是对城市居民开放、城乡互通的生态宜居。产业兴旺与生态宜居,二者是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关系,相互间不是矛盾对立的,而是辩证统一于绿色发展之中。我们要把产业兴旺与生态宜居有机结合起来,使生态宜居既成为生活富裕的重要特征,又成为产业兴旺的重要标志。在推进乡村振兴中,要强调“差异化”和“多功能”。要坚决防止片面追求乡村产业规模,把乡村看作是城市之外的又一个生产基地的错误思潮;要坚决摒弃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经济增长的短视做法,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老路。

城镇化战略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关系

城镇是集聚人口、资金、技术的地方,是一个地域的经济增长极,起到辐射带动整个城市发展的作用;而乡村则承担着农产品的供给、生态环境的保护、传统文化传承的任务。从这个意义上讲,乡村永远不能被消灭。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经之路,城镇化也意味着乡村本土人口的减少。没有城镇化发展,“三农”问题的解决不能想象,让农民困在乡村是没有出路的。但无论现代化如何发展,在中国,不可能让绝大部分人都到城里去。世界上,东亚地区的人们是最具有浓厚乡村情结的。因此,无论城镇化如何发展,“不能只顾一头,不顾另一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是关起门来搞乡村建设,就农论农,而是要坚持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工農互促、城乡互补,实现城乡共同繁荣。换言之,乡村振兴本身就蕴含着城镇化的元素,乡村振兴战略与新型城镇化战略应该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是双轮驱动,是比翼齐飞的“哥俩好”。在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乡村应成为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助推器,田园生态城镇的新空间,城市居民美好生活追求的向往地。乡村振兴的重点与任务既在乡村,又在乡村以外。要拓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视野,注重乡村振兴外部环境的优化。建立城乡一体、城乡融合、互促共进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应成为乡村振兴的必要条件。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要避免把城乡建设割裂开来,防止简单复制城市建设模式来建设乡村,从而让城市有城市的气质、乡村有乡村的风情,实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关系

乡村要振兴,不仅仅是建建楼、修修路、刷刷墙,更重要的要留住传统文化这个根。乡村承载了历史文化传承的职能,倡导天人合一、和谐相处的乡村文化和田园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内容,是现代生态文明的重要基石。那些去农业化和去农村化的思想,实质上还是传统的工业文明思维在作祟,人们看不到乡村存在的价值,认为乡村是落后的,只能被消灭。事实上,乡村是传统文化的根,破坏了这个根,失去了这个基础,乡村也只能走向衰败。有些典型表面上红红火火,违背了乡村基本规律,大都昙花一现。在乡村振兴过程中,一定要留得住“青山绿水”,容得下乡村民俗,记得住乡愁乡情,要使这些文化元素和现代文明相交融,成为展现与传播山水美、人文美的重要载体,成为讲好“乡村故事”的重要情节和乡村让城市更向往的本源。我们可以充分发掘地域乡土文化元素,在保持原有乡土风味的基础上,有机融入现代文化的内容,结合人们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构建既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又富有时代气息的新乡土文化。这也是我们能与世界对话的货真价实的本钱。

(作者系上海市农业农村委员会秘书处处长、管理学博士、研究员)

猜你喜欢
生态文化
文化与人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生态养生”娱晚年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生态之旅
生态之旅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