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听、说、读、写”是英语学习的四大要素。就“读”而言,如果能够应用适当的方法去读,将会促进学生的其他方面英语学习能力的提高。因此,学校在课程设置上突出了“读”这一环节的重要性,基本上都在早上正式上课前开设了四十五分钟的早读课。目的就在于利用早晨的有利外界条件与学生此时头脑较清醒,精力旺盛,记忆力好的特点,提高英语的理解掌握能力。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就英语早读如何取得效益问题上得出如下的体会,并加以分析。
关鍵词:早读;方法;途径
《新课程标准》要求:“英语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俗话说“一日之计在于晨”,早上读英语,背诵单词、课文,可以比其他时间更好地练习语音语调,能够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经过课堂实践证明好多学生的早读课效率不高。由于语言环境的限制以及传统教学法的影响,早读往往受到一部分学生的忽视,收效甚微。早读课没有读书的氛围,其结果经常是刚开始还可以听到学生热情高涨的读书声,不久,学生就失去了兴趣,班里的早读氛围也变的较为安静。如何让学生在早读课大胆地开口朗读和背诵,能用所学句型与他人交流,全面地提高学生的英语素质,成为我们英语教师教学的首要任务。
要充分发挥英语早读的作用,教师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我们应该帮助学生上好早读课。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 制定早读任务
没有明确的早读任务,就没有目标,学生读的实效就不会很大。早读课最主要的任务是朗读与背诵,读什么,背什么,完成多少任务,要在读之前先确立。这就要求教师在每节课前为学生布置任务,让学生有目的地去实践任务。同时在确立每节课的目标时,不能好高骛远,要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布置任务。与此同时,做到布置新任务,复习旧任务。并且教师要做到布置的任务量要适中,最好能够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不同难度的任务量,并且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做出不同的要求。
二、
早读形式多样
心理学认为,疲劳感容易在一个人长时间读一种内容的时候产生,所以就早读而言,形式应该多样化。
第一,在早读课上采取领读,小组赛等方式要求学生进行大声朗读。由于部分学生语音基础不太好,可以让学生跟着磁带读或老师带领学生进行朗读,以这种方式进行朗读,可以训练学生们语音语调方面的基本功以及纠正学生们在语音语调方面的错误。采取的方式有很多,可以反复读,也可以规定一定的速度读,尤其是课文中难读的单词和句子,也可以找一些平时朗读比较易出错的学生领读。教师在学生读的过程中进行点拨,这样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增强其自信心与阅读水平。理解与记忆都是建立在读通了,读顺了的基础上的。此外,在早读课还可以开展比赛,开展多种形式的朗读比赛,比如说个人赛,小组赛,班级赛,可以采取分角色朗读等多种形式。在这种氛围下,必定会大大调动所有成员的积极主动性,那些平时拖拉,不太认真的同学,为了班级和小组的荣誉,也会不甘落后。
第二,补充多种阅读材料,提高词汇量和阅读能力。高中英语较初中英语最大的区别就在于课文的篇幅和生词量。由于掌握的词汇少,根本无法连贯地朗读篇幅教长的一篇课文。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从高一开始就采取了增加短文的方法。《二十一世纪报》上的美文赏析,写作手法是地道的美式表达。文章中有很多阅读中会出现的高频词汇,是学生提高阅读,认识单词的很好材料。这样有助于学生扩充阅读素材,丰富知识面,提高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所学语言的终极学习目标。
第三,要求学生在早读课上进行课文背诵和记忆。在英语学习中,知识的输入和积累的一种有效途径就是背诵。学生在经过熟读以及理解课文之后,应进行一些短语和句式的背诵。这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对本课单词、短语、句型等一系列知识的巩固。并且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表明:学生背诵的课文多了,他们掌握的表达方式就会丰富多样,这样口头表达能力也会随之变强,也能相应提高阅读能力,进而提高学习英语的兴趣,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都会随之提高。
三、 读后督导检查
在教学实践中,如果只注重阅读任务的布置,缺少相应的检查,就不会有效果。因此,教师要对早读课学生的任务完成情况及时进行检查,这样能够激励学生更高质量来完成早读布置的任务,真正消化早读任务内容。因此,在每节早读课上,教师应该留出8分钟左右的时间对早读检测,对效果较好的学生进行表扬,这样学生才能切实体会到早读的重要性,从而在以后的学习中能充分利用它,并逐渐提高自己的成绩。
总之,早读对于英语学习是很重要的,抓好英语早读课对学生的英语水平提高能起到很大的积极作用。在教师的指导与监督下,在学生的自觉坚持下,教师做到目的明确,采用有效合理的方法措施,就必定能提高早读课的效率,学生的英语水平一定能够得到提高,教师一定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吴姣.浅析怎样提高普通高中学生英语早读课效率[J].中学教学参考,2012(9).
[2]宋琳.浅谈提高小学英语早读课效率的策略[J].校园英语,2012(6).
作者简介:
梅雅卓,河北省张家口市,张家口市宣化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