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平
摘 要 新形势下,新课程教育改革和素质教学理念对开展教学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教师进行美术教学,不仅要结合课本内容做好基础教学,同时要结合具体的美术课本知识做好德育渗透,以此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意识,促进学生综合发展,如何在中学美术教育中做好德育渗透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基于此,本文展开了研究分析。
关键词 中学;美术教育;德育渗透;研究分析
中图分类号:G63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9)08-0023-01
中学美术教育对于提高学生的美术学习素养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当然,新时期,不仅要做好对学生的美术基础知识教学,同时要结合具体的美术知识做好对学生的德育渗透,以此来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学生综合发展。本文结合初中美术教学展开研究分析,并具体阐述了中学美术教育中德育渗透的相关策略,希望对初中美术教学有所启发。
一、营造情感氛围,优化课堂导入
初中美术教学过程中,应该要注重对课堂导入的设计,优秀的课堂导入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对课堂导入进行精心设计,可以有效将学生引导到课堂学习中来,从而更好地增强学生对美术的学习情感,并达到“以美育人”的效果。比如在针对《宣传品的设计制作》时,应该要注重对学生进行绘画构图方面知识的教学,这部分的知识往往较为晦涩难懂,学生的理解难度较大,所以教师应该要做好精心的设计,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来营造出更加良好的情感氛围,从而有效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更加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
比如针对《狼牙山五壮士》的美术教学,我们可以将学生的语文课本知识学习结合在一起,让学生结合自身已经学习过的知识来讲讲自己看到这篇美术作品的感想,以此来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同时可以鼓励学生进行积极发言,并让学生以五壮士为榜样,认真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为祖国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当然结合这个作品,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认真仔细地观察美术作品画面,并让学生进行思考,作者如何将五壮士的场面表现出来?这种构图模式的使用意义是什么?如果改成其他方式的构图结构,请问还会有这种效果吗?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述这个作品的三角形构图结构,这种构图结构往往具有更强的表现意义,也能够表现出更加积极向上的蓬勃活力和生命力,其中蕴含着中国革命必胜的意义。通过这种方式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入到知识学习中,并让学生能够更加积极自觉地学习这种不畏艰难和顽强拼搏以及五壮士为革命事业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
二、探究知识重点,美化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对于实现学生与教师间的良好沟通和交流具有重要意义,所以教师在实际的美术教学过程中,应该要结合美术知识教学来实现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尤其要注重对学生进行独立性和自主性方面的培养,引导和帮助学生树立敢于质疑和提出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从而确保学生的知识学习与综合素质提升共同实现。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和人格,关注学生差异,并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积极营造出更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以此来更好地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培养出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确保学生得到更加综合的发展。
初中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注重对学生进行美术课本知识的教学,同时要做好课内外结合,有效将美术小故事和典故以及名人轶事等引入到美术教学中,当然,针对一些较为重要的知识点和知识难点,教师不仅要做好教学环境的美化,同时要积极借助多媒体技术展开教学,比如在针对《蒙娜丽莎》美术作品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一些轻音乐,对学生进行美术作品的构图和色彩以及神态和其中蕴含的思想等方面进行分析,当然还可以结合《达芬奇画鸡蛋》的故事,让学生进行积极探讨,并分享对这方面的情感感悟,我们可以向学生进行问题引导,世界著名画家达芬奇都从基础做起,坚持画鸡蛋,如果不打好基础,后来又怎么能够成为世界著名画家?又怎么能够创作出世界名画《蒙娜丽莎》的?当然,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展开探讨,还有哪些国际上或者历史上的勤奋成才的故事?以此来更好地引导学生树立勤奋学习和不惧困难的学习精神。
三、结语
总体来说,中学美术教育对于提高学生的美术学习素养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不仅要做好对学生的美术基础知识教学,同时要结合具体的美术知识做好对学生的德育渗透,在初中美术教育中进行德育渗透,应该积极营造情感氛围,优化课堂导入,同时要做好知识重点的设计,美化教学环节,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德育渗透效果。
参考文献:
[1]周毅.在中學美术课堂教学中有效渗透德育教育的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8(29):32、37.
[2]任可心.刍议中学美术教育中的德育渗透与整合[J].文学教育(下),2017(11):166.
[3]赵国华.中学美术欣赏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点滴看法[A].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第十二卷)[C].中国教育教学丛书编委会,20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