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薇
【摘 要】目的:对影响剖宫产术后腹胀的因素进行分析,提出有效的護理方法。方法:随机选取我院在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期间产科接收的剖宫产术后腹胀的产妇100例,回顾性分析临床资料,总结术后腹胀因素,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参照组,参照组(n=50)行常规护理,试验组(n=50)在此基础上实施围手术期护理。对比产妇的护理疗效。结果:回顾性分析剖宫产术后腹胀因素,结果显示产妇年龄、手术用时和下床时间、镇痛泵是否使用为主要影响因素。试验组肛门排气时间、胃动素水平、产妇满意度均要显著优于参照组,差异显著(P<0.05)。试验组产妇腹胀发生率为6.0%,与参照组相比显著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均比参照组低,差异显著(P<0.05)。讨论:产妇年龄、手术用时和下床时间、镇痛泵是否使用为剖宫产术后发生腹胀的主要影响因素,对此在围手术期进行相应的护理干预,能够提高产妇护理质量,减少剖宫产术后腹胀发生率。
【关键词】剖宫产术后;腹胀因素;护理干预;围手术期
【中图分类号】R473.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019(2019)15--01
前言
剖宫产术后腹胀属于临床较为常见的一种症状,是一种表现为腹胀的术后并发症。随着剖宫产术的广泛应用,产妇术后腹胀屡见不鲜,若护理不及时,会
影响产妇的子宫伤口愈合情况,产妇的日常生活质量受到影响。剖宫产术是从产妇腹部切开子宫壁而取出新生儿的一种方法,对产妇而言属于一种外侵创伤性治疗术,对产妇自身会有一定影响,极易出现术后腹胀等并发症,从而影响产妇的预后效果。研究剖宫产术后腹胀的因素,提出有效的护理方法,随机选取100例产妇进行研究,分析其临床护理效果,现进行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资料 随机选取我院在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期间产科接收的剖宫产术后腹胀的产妇100例,回顾性分析临床资料,总结术后腹胀因素,结果显示产妇年龄、手术用时和下床时间、镇痛泵是否使用为主要影响因素。试验组年龄均在22~36,平均年龄为(29.43±4.03)岁。孕龄39.5~41周,平均孕龄(40.6±1.5)周,31例为初产妇,19例为经产妇。参照组年龄均在 21~34 岁之间,平均年龄(28.52±3.19)岁,孕龄38.1~41周,平均孕龄(40.0±1.9)周。两组产妇的一般资料差异不显著(P>0.05)。
1.2 研究方法 研究影响剖宫产术后腹胀因素。参照组产妇行术后常规护理,给予产妇50mg哌替啶肌肉注射,对产妇进行护理诊断以及护理评估,包括术后观察、伤口的护理以及饮食护理等。试验组在此基础上实施围手术期护理干预。包括术前、术中和术后均给予护理干预,产妇在术前由医护人员进行相关知识的宣教,使产妇了解分娩过程,消除产妇的心理压力。术后对产妇进行严密的观察,术后约6小时可协助产妇翻身,与此同时对产妇进行止痛和腹部按摩,促进胃肠的蠕动,依据肠蠕动状况,合理控制饮食,少食多餐,待腹胀感有减轻的趋势时可逐渐加量。手术3~4天腹胀会消失,肛门正常排气,若腹胀严重者可进行肛管排气。
1.3 护理效果 研究剖宫产术后腹胀的因素,对比两组产妇胃动素水平、产妇满意度、腹胀发生率、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18.0处理数据,并进行差异性分析。计量资料使用%表示,利用χ2进行验证,计量数据用方差±标准差()表示,利用t检验。显著性差异很明显(P<0.05)。
2 结果
2.1 分析腹产术后腹胀的危险因素 研究剖宫产术后腹胀因素,结果显示产妇年龄、手术用时和下床时间、镇痛泵是否使用为主要影响因素。详见下表1.
2.2 两组产妇临床护理疗效 试验组肛门排气时间、胃动素水平、产妇满意度均要显著优于参照组,差异显著(P<0.05)。试验组产妇腹胀发生率为6.0%,与参照组相比显著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均比参照组低,差异显著(P<0.05)。详见下表2.
3 结果
剖宫产术后腹胀发病率较高的原因主要是受产妇胃肠功能紊乱导致的一种并发症,若护理不及时,会出现肠粘连、肠梗塞等症状,严重影响产妇生活质量。
在本次研究中,研究剖宫产术后腹胀的因素,结果显示产妇年龄、手术用时和下床时间、镇痛泵是否使用为主要影响因素。所以医护工作者需要结合产妇的年龄、手术用时等进行术前评估术后腹胀发生率,及时采取缩短手术时间,使用自控镇痛泵减轻术后疼痛等减少术后腹胀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张琳. 对剖宫产术后腹胀原因的分析及对此类产妇护理的对策[J]. 当代医药论丛, 2014(10):72-73.
邱美玲, 梁爱萍. 健脾理气汤预防剖腹产术后腹胀的临床观察[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0, 14(24):87-87.
杨云燕. 剖腹产术后腹胀影响因素及临床护理要点分析[J]. 大家健康(学术版), 2016, 10(7):186-186.
吴秀玉. 203例产妇剖宫产术后腹胀原因分析及其护理对策探讨[J]. 中外健康文摘, 2013(43):237-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