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耀
【关键词】 初中数学;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9)12—0088—01
一、存在的问题
1. 学生对数学的作用还不够了解。数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数学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数学为其他学科提供语言、思想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和创造能力等方面有独特作用,它的内容、思想和方法、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
2. 学生对数学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数学基础知识包括各种数学概念、运算、公式、法则、定理和公理等等,它是解决数学问题的关键,所有数学题型都是由数学知识点构成的,万变不离其宗,即每个数学题都是根据数学知识点解答出来的。正确理解概念是学生学好数学知识的前提,数学基础知识是非常重要的,它好比房屋的地基,如果不牢固,就很难保证房屋的稳定性。但部分学生由于对数学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在解题时出现方法模糊,经常把题做错。
学生对数学概念、运算、公式、法则、定理和公理等掌握不牢,经常概念模糊,公式混淆,以至解题时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数学教学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帮助学生理解概念和应用概念。如果学生概念不清,理解不透,在解题过程中就会出现思路不明确,计算推理论证过程混乱等一系列问题。
3. 学生数学作业还有待于提高。数学作业是数学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是数学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之一。它能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课堂所学的知识,训练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技能、技巧等方法,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其养成良好的数学意识。学生除了要完成课本习题外,还被大量形形色色的习题所累,身陷题海不能自拔,迫于教师的强制性措施,学生要么抄袭他人作业,要么盲目地凑结论,换来一个按时交作业的假象。
二、对策
1. 重视数学基础知识。学习数学知识要从基础着手,要求学生从定义、公理、公式、性质与判定、使用条件、方法进行全方位的理解、掌握,并通过对基础习题的解答训练使学生掌握解答数学习题的基本模式,让学生掌握解题的规范和程序,为基础知识的深化运用做准备。同时还要系统地讲解基础知识,引导学生依据基础知识的关联与转化关系进行梳理归类、分块整理、重新组织,由知识点连成知识线,由知识线形成知识面,由知识面构成知识网。
2. 教师必须优化课堂教学方法。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体,要千方百计地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到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来,跟随老师的思路动脑、动嘴、动手。一般在知识的概念形成阶段导入概念型数学思想,如方程思想、相似思想、已知与未知互相转化的思想、特殊与一般互相转化的思想等等。思维质量的训练,除利用课堂教学外,还可以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展开解题思路的讨论,剖析各种题解方法的特点,选择简捷而有创造性的解题思路,以便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拓展学生思路时要尽可能考虑一题多解,或多题一解。在知识的总结阶段或新旧知识结合部分,要选配结构型的数学思想,如函效与方程思想体现了函数、方程、不等式间的相互转化,分数讨论思想体现了局部与整体的相互转化。在所有数学建构及问题的处理方面,注意体现其根本性,如运用同解原理解一元一次方程,应注意为简便而采取的移项法则。在知识的结论、公式、法则等规律的推导阶段,要强调和灌输思维方法,如解方程的如何消元降次、函数的数与形的转化、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有哪些常用思路等。
3. 创设问题情境。学生的学习要有对知识的渴求,也就是求知欲。有了求知欲,对学习的兴趣也就油然而生。学生对新知识的渴求,对未知事物的了解,是激发学习兴趣的一个切入点。因此,创设一个学生学习的问题情境,不但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起学生好奇的心理,促使学生由“好奇”转化为强烈的求知欲望,而且还能活跃学生的思维,从而尽快地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4. 打造高效课堂。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者——教師,要打造高效的数学课堂,首先必须转变观念,做学生的亲密伙伴,使学生由于对数学老师的亲近而对数学产生一种亲和力,要想尽一切办法激发数学学习兴趣,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只有这样,我们的数学课堂才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我们的教学才能真正有效。
编辑:张 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