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业务结构转型研究

2019-08-09 06:52金旭君
经营者 2019年12期
关键词:研究策略商业银行

金旭君

摘 要 近年来,随着宏观政策的变化,商业银行利差不断收窄,传统的营利模式逐渐被颠覆。在非银行金融机构业务快速发展的今天,商业银行必须实行业务转型。本文旨在研究商业银行业务结构转型的发展方向,使用最小二乘回归原理,分析浙江省四大国有银行非息业务发展趋势,提出商业银行业务结构转型的策略。

关键词 商业银行 结构转型 研究策略

一、商业银行业务结构转型的动因分析

(一)商业银行业务结构转型的必要性

商业银行传统经营方式是以规模扩张为主要手段,以利差收入为主要营利来源。这种发展模式只能适应相对稳定、封闭、持续增长、监管宽松和低水平竞争的经济环境。在金融市场全面开放、监管政策与国际接轨、利率市场化、客户需求多元化、金融脱媒加剧以及货币政策持续紧缩的大背景之下,保持核心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加快战略转型,优化收益结构已经成为商業银行的必然选择。无论是从内部动因还是外部诱因来看,商业银行业务结构转型都已显得十分迫切和必要。

1.净息差收窄,导致营业收入增速放缓

2017年,40家上市银行营业收入合计达4.30万亿元人民币,较上年增长1400亿元,同比增幅3.37%,较2016年增速提高2.04个百分点,但较2015年的10.02%有较大差距。同期,上市银行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净利润总额达到1.52万亿元,同比增幅5.42%,高于上年2.83%的增速,净利润增速连续两年高于营业收入增速。2017年上市银行利息净收入合计3.11万亿元,同比增幅5.19%,高于营业收入增幅,但主要受益于资产规模的迅速扩张(2017年增幅6.84%),净息差、净利差实为进一步收窄。2017年,上市银行净息差和净利差分别为2.09%和1.97%,较2016年分别下降23BP、22BP。随着利率市场化不断深入,近期国家意在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决心,对普惠金融大力支持,商业银行的资产端收益受到较大冲击。而负债端由于民众理财意识日益增强,具有一定成本刚性,导致资产负债间的息差收入呈收窄态势。

2.非息收入已成为营业收入重要部分

在利率市场化和息差收窄的“刺激”下,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也逐渐由传统的存贷业务转向多元化业务经营。2017年,上市银行非息净收入实现1.18亿元,占营业收入的27.54%,是营业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8594亿元,同比上涨0.15%,占营业收入的19.99%,占比较上年有所下降。增幅及占比下降的主要原因为落实国家金融服务减费让利政策和执行保险产品监管要求,导致代理手续费收入下降。

3.传统业务风险加大,客户需求多样化,亟须加快非息业务发展

利率市场化后,银行为获得大众存款和优质企业贷款,势必会降低贷款利率,提高存款利率。这一行为的结果是存贷利差的压缩,进而导致银行经营收入的减少,且利率市场化会使银行利率不再维持稳定,从而增加了银行风险。同时,市场化会带来一定程度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银行为了获得高收益也愿意把资金贷放给高风险的借款人,从而增加了借款人的违约风险,最终损害存款人利益,增大了银行信用风险。因此,无论是从增加收益的角度还是规避利率风险、信用风险的角度,商业银行为了促进自身全面的发展,都应该大力发展非息业务收入,从而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二)商业银行业务结构转型可行性

1.商业银行转型机遇

(1)利率市场化为商业银行发展注入新活力。从美欧日等成熟经济体的经验看,利率市场化使银行存贷利差短期收窄并逐渐达到均衡,给商业银行利润增长带来压力,部分实力较弱的银行破产倒闭或被并购;同时部分银行抓住了市场化机遇,重构发展模式,化危为机,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当前我国货币政策总体宽松,2014年末M2与GDP之比达到1.93,至2016年末该比值升为2.08,虽货币产出效率偏低,但我国仍处于重要建设发展机遇期,存在巨大的融资需求。利率市场化将促使商业银行更有动力寻找和配置高收益资产,加大对中小微企业和消费的信贷投放,以冲利差收窄对利润的影响,在服务实体经济的同时,实现结构调整。

(2)“互联网+”为商业银行发展带来新机遇,创新创业对经济增长的驱动力日益提升。“互联网+”的本质是传统产业的互联网化,是互联网思维与传统商业模式的全面融合。“互联网+金融”推动以网上支付、余额理财及P2P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迅速崛起。据统计,阿里小贷每日发放贷款超过8000笔,单笔信贷成本2.3元,客户3分钟获得贷款,传统银行单笔信贷成本在2000元左右,发放贷款最快也要1天时间。同时,基于微信等新媒体的病毒式推广和网络自发传播,可以在短时间内将产品信息推送至数以万计的客户群体,使营销成本大幅降低。商业银行也应当重新思考运营方式,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批量化业务处理,大大降低运营成本。“互联网+”时代同时将带来一批新型创业服务平台,为商业银行带来一大批有潜力的客户群体,并带来信贷、投行、资产托管等业务机会。创新创业企业的高成长、高波动、高风险“三高”特性与商业银行的传统风险偏好存在较大差异。商业银行需要借助外部力量,构建新的服务模式。一种是与政府、科技园区等合作,通过政府风险补偿基金抵补信用风险。另一种是与PE/VC合作,将创业企业股权融资与债权融资结合,通过分享股权增值收益覆盖信用风险。

(3)以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为代表的投资仍然稳固。近年来投资对GDP增长的贡献有所下降,但2017年贡献率仍达32%,对GDP增速的拉动在2.2个百分点。在新旧常态转换过程中,政府将进一步加大对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推动银行在更高层面参与,打造银政合作升级版。在债务硬约束下,地方政府项目审批和建设相比以往更谨慎,将把更多资金用于重点民生项目,债务结构更合理,偿债机制也更有保障。除传统信贷之外,商业银行可以利用自身客户、资金和风险管理优势全面参与PPP,并打造PPP+B(bank)模式。还可以参与承销地方债,开展资产证券化,形成全方位、多元化的合作。

2.商业银行转型分析

(1)指标设计。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在结构转型方面不断做出尝试,但在“十三五”宏观政策下,非息业务是否仍能继续高速发展?本研究使用最小二乘回归原理,通过对近年来浙江省四大国有银行非息收入的变化曲线拟合,预测今后非息业务的发展趋势。

(2)实证分析。浙江省四大国有银行自2007年以来至2016年,非息业务收入数据如下表:

本研究使用数据处理软件MATLAB,令非息收入变化规律多项式为polyfit(x,y,n),n为次数。拟合曲线:

如图1所示:

(3)最终结论。最小二乘回归原理取得非息收入发展趋势线显示,今后浙江省中间业务收入将持续上升。然而受宏观政策影响,十年前迅猛发展的势头已不复存在,今后四大国有银行的业务将会呈平稳的趋势上升。在传统业务收入不断收窄的当下,通过结构转型来发展非息业务,已经成为商业银行的必然趋势。

二、商业银行业务结构转型障碍分析

我国商业银行结构转型的障碍既来源于外部环境的缺失,也来源于商业银行本身非息业务创新能力的不足。在传统非息业务稳步发展的前提下,这两个障碍极大地影响了商业银行新兴非息业务,诸如投资银行业务、私人银行业务的发展。长期下来,这两个问题若得不到有效解决,就会影响商业银行的结构优化和调整。

(一)宏观障碍

我国商业银行长期实行分业经营,综合经营缺乏明确的法律定位和政策导向,行业监管长期边界不清。这就会造成在开展业务过程中,在出现业务纠纷或者其他问题的时候得不到有效的解决,影响问题的处理,难以保障银行和客户双方的合法权利。另外,银行(信托)理财、证券理财、保险理财等产品分属银保监会、证监会监管,在信息披露等方面存在差异,容易导致监管套利现象的产生。信息披露的不完善会使金融消费者高估金融产品的收益或者低估其风险,最终遭受损失。

(二)内部障碍

1.产品创新成本居高不下

互联网时代,任何产品种类和功能层面的创新,极易被复制和模仿。客户黏着度和产品定价能力,才是银行产品创新领域的核心竞争力,而产品定价能力则受制于风险覆盖和运营水平。风险覆盖可以借助大数据技术得到有效提升,但前提是需要低成本获得高质量的数据信息,尤其是海量的客户行为数据信息。而银行作为专业金融机构,其受访范围局限于专业领域,且人均访问频率较低,很难获得大量而且有效的数据。

2.新型产品难以适应市场

随着物联网时代的到来,新型技术层出不穷。商业银行虽然在发展高新技术方面作出了许多努力,却仍然难以适应市场。以商业银行手机客户端为例,大型商业银行普遍产品数量过多,且业务内容分工过细,这就直接导致了用户在选择时,难以在第一时间满足自身需求。同时,大型商业银行产品专业程度过高,无法在不具备基础金融知识的人群中进行推广,这就直接导致了客户群体的数量受到限制。

3.非息业务人才难以为继

商业银行结构转型后,對非息业务人才的需求会极大地提高。而商业银行的现有体制,决定了培养非息业务人才的周期过长,且在培养完成后,许多人才又会选择更好的发展平台,或是自行创业。这就造成了商业银行非息业务往往只有管理层和实习生的窘境,必定无法适应工作需求和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

三、商业银行业务结构转型目标

(一)从规模到效率

银监会于2012年发布《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全面引入巴塞尔协议Ⅲ确立的资本质量标准及资本监管最新要求,涵盖了最低资本要求、储备资本要求和逆周期资本要求、系统重要性银行附加资本要求等多层次监管要求。随着我国货币政策转向稳健中性,叠加经济下行期的信贷需求不足,银行业日益面临“资金荒”和“资产荒”并存的压力。

1.业务结构向轻型化转变

重资产业务顺应了中国经济的发展,但是,随着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长放缓、利率市场化、多层次的金融市场建立,重资产已经严重制约了商业银行的发展。利用多层次的金融市场机会,成为商业银行资管业务和投资银行业务的重要载体和手段。商业银行由过去的重资产经营,逐渐向轻资产经营转型,减少对贷款的过度依赖,发展多种营利模式。从信贷经营逐步变成信用管理,同时提供诸如财富管理、私人银行、投资银行等更多样的金融服务,延伸更广泛的业务线。

2.收入结构向轻量化转变

要进行收入结构的转型,实现资本轻量化,就要建立健全资本管理的机制,即资本治理、资本约束、资本配置、资本补充、资本监督五项机制。不断优化资产结构,扭转片面“求快求大”的发展模式,强化资本对资产的刚性约束,实现资本、风险和收益的有机平衡。其中,要通过深化资本管理推动业务转型,大力发展资本节约型业务,坚决走出“水多了加面、面多了加水”的粗放循环。银行业要充分把握和利用政策机遇,从高资本消耗的规模扩张模式转向资本节约的内涵发展模式,提升发展质量和水平。

3.发展模式向现代化转变

要调整费用结构,打造低成本的银行,重点是要与“物联网+”相结合,积极创新普惠金融发展模式。物联网金融依托物联网技术,以金融媒介为平台,实现了资金流、物资流和信息流高度融合。通过物联网的移动支付、场景金融、动产监管、追溯体系等技术,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满足金融消费者多元化、个性化、定制化需求。并且物联网金融广泛的参与主体为实现规模效应提供了可能,随着参与主体的增加,边际成本持续递减,甚至可以造就零边际成本,大幅提高金融供给能力。

同时,随着客户交易自主性的增强及银行各类交易渠道的优化,许多办理流程简单、非现金的普通业务逐渐向电子渠道和自助渠道迁移,自助渠道成为物理网点服务的有效延伸,对物理网点的替代作用越来越明显。因此,银行必须重视各交易渠道的协同作用,让它们有机协调,不在任何一个环节失去客户,从而才有可能在业务竞争中取胜。

(二)从扩张到创新

创新是实现战略转型的动力所在。为了应对在客户、业务、人才等核心竞争力上面临的新挑战,商业银行必须大力创新。

一方面,应当紧跟最新技术变化,关注外资银行创新趋势,重点开展技术主导型金融创新,提高创新产品的技术含量,注重金融创新的知识产权保护。应当适应国内企业兼并重组的趋势,研究开发并购贷款、股权融资等产品和业务,拓展投资银行业务市场。还应增强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电话银行信息内容和服务功能,提高电子银行市场竞争能力。也要加大与人民币币值挂钩的理财产品的开发力度,强化期限短、回报率高的理财产品研发,特别是随着利率、汇率形成机制进一步市场化,大力推进与利率、汇率、股指期货等有关产品的创新。

另一方面,应当积极运用新兴金融科技强化风险管控能力。例如,区块链技术具有数据“分布式”储存和参与者共同维护的特点,数据修改会被每个参与者记录,无法删除、撤销、篡改,通过区块链技术银行可随时掌握企业真实的财务数据变化,大大提高了数据的有效性、准确性和时效性。再如,场景金融利用虚拟现实VR技术和增强现实AR技术,将以往复杂的金融需求变得更加自然。即将金融需求与各种场景进行融合,实现信息流的场景化、动态化,让风险定价变得更加精确,使现金流处于可视或可控状态。

四、转型策略

未来商业银行业务的发展,具体应当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紧跟国家发展战略,深入解读政策导向

近年来,国家围绕“十三五”发展战略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一带一路”为商业银行发展带来的潜在机遇十分巨大。资金是“一带一路”建设必不可少的保障,基础建设所需要的信贷投放主要来源就是商业银行。沿线的60余国主要与我国进行产业互补,相互之间的了解和信任需要时间。在此前提下,资金来源稳定、风险管理技术过硬、专业性强的商业银行,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在“十三五”发展战略中,还有许多致力于金融规范化的政策,此类政策会对商业银行现有营利模式带来一定的影响。但其根本目的是进行金融机构的洗牌,使金融机构原本的经营模式由粗放式的盲目扩张,向精细化的资源配置转变。此时,客观存在的市场需求,必将选择率先适应政策而转变的商业银行。商业银行应当充分利用自身客户数据庞大、专业人才众多、风险管理全面的优势,不断进行转变和创新,引领商业银行完成对监管政策的适应。

(二)突出传统品牌优势,发展做大新兴业务

商业银行在创立之初,就承担着不同的职能,经过数十年的变革,已经充分发展出了自身的优势和特色。在结构转型中,商业银行不仅要看重自身有优势的客户群体,更应该从产品的角度出发,充分突出自身的产品优势。

商業银行还应利用好自身的优势,积极发展以投行资管、财富私行和消费金融为代表的非息业务,主动推出适应市场发展的新型金融产品。在盈利和专业性相同的基础上,相较于风险较大的其他金融机构,消费群体必然会选择声誉更好、风险更低的商业银行。

(三)持续扩大客户群体,全面普及消费金融

商业银行在客户数量上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是对于客户的深入挖掘还远远不够。相较于其他竞争对手,商业银行审批过于烦琐,操作过于复杂,在无形中流失了大量的优质客户。

在消费金融中,特色化和简洁化是至关重要的。许多商业银行的银行卡分期付款对于消费者的实际优惠,已大于企业产品,但在特色化上做得还十分不足。抽象的数字会让消费者心理上感觉被银行扣款,从而使消费意愿降低,体验下降,进而影响消费习惯。因此,除去少数刚性需求,消费者通常不会选择以银行卡透支的方式进行消费。若能将银行卡透支业务特色化,使消费者的心态,由支付扣款转变为超前消费,必定会开创以银行卡透支为主流的新型消费金融模式。

商业银行应当在电子银行及手机等常用的媒介上,建立较低额度的消费权限,之后根据消费者还款习惯及个人信息,逐步提高消费额度。当用户使用商业银行产品进行消费从习惯变成需求时,带来的收益将是不可估量的。

(四)加速金融产品下沉,发挥网点分销能力

商业银行的网点远多于非银行金融机构,经过多年的经营,商业银行具有良好的信誉度和安全感。在专业程度相同的情况下,投资人必定更加愿意选择商业银行网点购买产品。因此,应当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加速非息业务产品下沉,充分发挥商业银行网点的优势和分销能力。

(五)加速培养专业人才,提升员工凝聚力

商业银行要加快对专业人才的培养,从招聘环节开始,择优录取专业方向明确的人才,坚持“传帮带”作用,以老带新,缩短培养周期,在短时间内培养出一批有担当且专业水平一流的人才。加快人才配套措施,包括建立严格、科学的考核体系和在金融同行业中有竞争力的薪酬激励机制,以吸引高素质人才。

(作者单位为中国银行浙江省分行)

参考文献

[1] 王菁,周好文.中国银行业收入结构变革对收益的影响[J].金融论坛,2008.

[2] 周开国,李琳.中国商业银行收入结构多元化对银行风险的影响[J].国际金融研究,2011.

[3] 徐守喜,王菁.中国商业银行收入结构变迁影响因素探析[J].现代经济探讨,2009.

猜你喜欢
研究策略商业银行
2020中国商业银行竞争里评价获奖名单
2019年农商行竞争力评价报告摘要
基于因子分析法国内上市商业银行绩效评
基于因子分析法国内上市商业银行绩效评
2018中国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结果
现代经济下的企业管理创新性研究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审美建构研究
试论如何使高中学生能够更好的学习物理知识
2016中国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陪名表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