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职院校跨境教育合作的动因、困境与对策

2019-08-09 06:32眭川
教学研究 2019年2期
关键词:民办高职院校动因困境

眭川

[摘 要]基于“一带一路”战略实施的框架背景,以厦门特区民办高职院校的跨境教育合作为抓手,采用涵盖世界、国家、企业、院校的UNEI层次理论研究其动因,从内部和外部两个角度分析其困境,并借助囊括管理、运作、服务和人力资源的GOSH模式探索其对策。研究认为:应该创新思维,锻造管理组织;完善体制,强化运作机制;共建互享,构建支持服务体系;跨界整合,培育高技能人力资本。

[关键词]民办高职院校;厦门特区;跨境教育合作;动因;困境;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4634(2019)02-0044-05

随着“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在全球范围内深入铺开和中国经济“引进来”“走出去”双策略进入攻坚期,具备国际视野、通晓全球或区域事务的人才需求对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开展教育国际化乃至更高级别的跨境教育合作是高职院校适应产业链全球化和转变高职院校发展方式的必由之路。而在公办高职院校通过师生交流计划、联合培养项目、国际研讨会等多种形式开展跨境教育合作[2]的同时,民办高职院校的国际化道路似乎并不明朗,甚至被社会各界选择性忽略,这个结论可以从广大教育界特别是高教领域的学者在这方面研究的缺失得出。然而,民办高职院校在整个高职系统里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以厦门特区为例,全市一共有9所高职院校,其中民办高职院校就有7所。因此,民办高职院校跟进公办院校的步伐展开教育国际合作应该被提上议事日程,以避免高职院校跨境教育合作的整體发展质量的两极分化。

1 民办高职院校跨境教育合作动因

鉴于众多论著依据经验主义阐述得出合作动因的分散性和无序性弊端,在重新审视民办高职教育的内涵建设和外延拓展的视阈下,基于多伦多大学教授Jane Knight有关高等教育国际化原动力源于国家(Nation)和院校(Institution)的NI层次理论[3],建构出世界(Universe)、国家(Nation)、企业(Enterprise)、院校(Institution)四位一体的UNEI全新分析角度,并基于每个层次的分析视角嵌入相应的理论依据。

1.1 世界层面动因——比较优势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源自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贸易理论,该理论认为每个国家都应该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即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教育资源作为一种重要的服务类产品,可适用于比较优势理论。西方国家尤其是以德国为代表的西欧国家,在涵盖教师资质、教学形式、课程评价体系和校企融合机制等要素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模式上拥有绝对优势和比较优势。例如德国安斯巴赫高等专业学院(Fachhochschule Ansbach)与工商业界有长期联系的传统,课程设置和教授形式由企业与学院根据市场动态磋商形成。厦门民办高职院校所具备的比较优势在于较低廉的学费(相较于除德国外的其他发达国家的同类高校)、充足的生源和学生提升学历的强烈需求。例如厦门市各民办高职院校年学费约合一千四百美元,各专业扩招现象明显,且专本衔接、专升本和其他方式升本意愿度极高。

1.2 国家层面——开放体系理论

贝塔·朗菲在20世纪40年代开创了开放体系理论,开放体系即与环境间既有能量交换又有物质交换的体系。立足于国家层面和宏观视野,借助开放体系理论,重新看待民办高职院校开展跨境教育合作活动可以得到新的诠释。各民办高职院校作为社会主义国家体系教育领域中较为重要的一部分,在国家推动“一带一路”开放战略,发布《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要求建立开放型职业教育体系的战略背景下,必须加强与外部环境在教育方面的交流与合作,通过各国之间知识的共享、人才的流动、技术技能的融合和管理经验的交流,获取必要的发展资源和能量,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和生源吸引力,填补国家各类型项目和企业各类型业务对高素质劳动力和高技术人才的需求缺口[4]。厦门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以及海西经济区、福建自贸试验区的核心地带,对各种技术技能型人才有迫切的需求,这就对厦门各民办高职院校探索开放式办学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也带来了新的机遇和发展空间。

1.3 企业层面——人力资本理论

人力资源理论,20世纪60年代由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和贝克尔创立,主要观点是掌握知识和技能的人力资源是一切资源中最为重要的,且人力资源的投资回报率即价值实现度相对较高。除二十家市属国企外,厦门特区多为大中型外资企业和外向型民营企业,对外依存度极高,故而对未来潜在雇员的国际人文素养、外语应用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国际市场认知能力和协同创新能力有相应要求。厦门民办高职院校应该以此为契机,建立“本校—企业—外校”三方联动机制,通过与本市企业和境外合作院校共同协商专业设置、课程开发、教材编撰及使用、教学方式转变和教师资质提升等高职教改内容,一方面可以涤清与境外院校的教育教学衔接问题,另一方面可以根据企业需求和市场动向,培养“订单式”的高水准人才。

1.4 院校层面——可持续发展思想理论

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联合国大会上首次提出可持续发展思想,我国领导人根据具体国情,极大地丰富了该思想的内涵建设和外在特征。其核心要素主要是人口、资源、社会、经济、环境,以及各要素内部共同、协调、高效、多维发展。其中,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指必须在经济上有利可图,只有经济上有利可图的发展项目才有可能得到推广,才有可能推动社会可持续性发展。厦门民办高职院校尽管已踏入事业单位行列,但都是自筹经费、自负盈亏。因此,随着教育商业化时代的到来,跨境教育资源作为一种能够为合作双方带来实际经济利益的服务性产品,其对民办高职院校办学经费可持续性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此外,通过跨境教育合作,采用国际通行标准来倒逼民办高职院校提高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不断满足个人、企业和社会团体的期望和要求,借此树立良好的国内国际形象与声誉,从而与其他公办高职院校在吸引优秀师资、生源和获取高级别科研项目的竞争中避免处于下风[5],以此形成个人、院校、企业、社会良性循环的可持续发展生态。

2 民办高职院校跨境教育合作困境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国际合作与交流活动开展时间较晚,而且是在西方发达国家教育商业化的溢出效应——在本国教育市场趋向于饱和时开拓海外市场——笼罩下被动地参与[6]。厦门特区民办高职院校中,跨境教育合作开发领域的先驱是厦门华夏职业学院(现已升格为普通本科院校),该校于2006年与香港科技专上书院签订教学交流协议。但现有的大部分民办高职院校陆续展开国际教育交流合作都是在2010年以后,且呈现出规模小、方向窄、含金量低等特点,其规范性和正式性受到外界一定程度的质疑。由此可见,民办高职院校的国际化道路上荆棘密布,困难重重。

立足于唯物辩证法,运用矛盾一分为二、内因外因的基本原理,对上述困境进行发散性分析。

2.1 困境内因

1) 国际化办学定位模糊,整体合作发展战略重视程度不足[7]。美国营销学家杰克·特劳特提出的定位理论,本意是通过一系列外部干预,确保产品在潜在消费者心智里的价值地位与其本身预期达到一致。民办高职院校开办国际教育合作办学,根本目的是向对口企业输送符合其价值预期的人才。但由于起步时间晚、市场敏感度低和生源竞争激烈等因素,导致办学定位不清,企业导向不明。厦门地区一些民办职业学院近几年联合海外院校合作开办中外班,方向多为国际商务、工商管理这类的“空洞”专业,罔顾厦门“通用人手”富余、专技实用型人才短缺的市场事实,有悖于企业的动态价值预期。

自身办学定位和实现路徑模糊,缺乏院校领导层面的整体化规划和战略性重视,国际化办学长时间停留在迎宾送客、签字留影的“痕迹”工作阶段,如此顶层设计带来的是千篇一律的简单互访考察、交流交换活动。长此以往,国际交流合作将面临被边缘化的风险。

厦门现有民办高职院校对跨境教育合作的战略短视,直接体现在缺乏专业的国际职能机构以及缺少具备相应资质能力的常规性事务工作人员上,部分院校的国际交流合作甚至仅存在于招生简章。例如,厦门地区某民办职业学院与某小语种国家的高校开展专本硕连读项目,却缺乏外事机构的硬件支撑和通晓该国语言并熟悉当地文化的事务性行政人员,项目合作只能空置在招生简章上。相比较而言,公办性质的厦门城市职业学院不仅设立了海外合作教育中心,并且根据合作院校和具体项目聘请了通晓目的国家官方语言和基本事务的工作人员。

2) 课程内容和实习实训缺乏国际化背景和内涵。建立与国际高等院校教育接轨且系统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实践内容是高职教育跨境合作能够切实有效的关键要素和题中之义[8]。不少厦门民办高职院校在国际项目的师资配备、教学资源以及教学实践方面偏离合作院校的既定培养目标和对口企业的岗位说明书,一昧闭门造车。如厦门某民办职业学院与亚太地区某高校开展联合办学,仅配备数量极为有限的专职国内教师和“候鸟”性质的国外教师;教学资料仅限于英文原版图书和书面资料,忽略了学生英文阅读能力有限的事实;虽为小班教学,但主要采用漫灌式的单向教学方式,缺乏互动交流和思维启发。

2.2 困境外因

1) 外部资金投入严重匮乏[9]。资金投入是各种活动能够顺利开展和运行的根本保障,只有得到充裕的资金链支撑,民办高职院校的跨境教育交流与合作才能可持续发展。福建省教育厅、厦门市财政局对厦门两所公办高职院校开展对外交流活动给予了相当可观的财政拨款。相比之下,本土民办高职院校无法得到政府财政的资金支持,只能依靠自筹等手段解决资金问题。但这类学校推动国际化办学本身就带有获取经济利益分成的内隐目标,在项目前期投入方面自然捉襟见肘,这就容易引起资金链供应不足的恶性循环。

2) 国家、特区政策支持力度和相关法规数量及细化程度不够。推动高职院校的教育国际化并为其保驾护航,需要政府给予政策上的倾斜和适当引导,并制定、出台更多相关的涉外配套法规,针对高职院校展开跨境教育合作潜在的问题拟定细化条例。然而,国家、特区政府两个层面对于厦门民办高职院校国际化办学的政策倾斜和优惠措施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涉外法规目前也仅有适用于所有类别高校的《中外合作办学暂行规定》,这对抗风险能力最弱的民办高校在参与跨境合作的进程中帮助较小。

3) 国际、国内大环境的地缘政治和历史原因。相较于西方发达国家,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起步晚、发展偏慢,职业教育事业起步相比于普通高等教育事业的实际启动时间更晚,发展更不均衡,几乎是被发达国家在其国内教育市场趋近饱和,并着手拓展国际教育市场的行动裹挟着前行。厦门特区的公办院校、民办院校概莫能外:在制度建设和理论基础层面上,国际交流合作的主要内涵是学习、模仿他国的高职教育模式和人才培养路径;在项目落地和行动实施层面上,各高职院校主要扮演跟随者和消费者的角色,是跨境教育交流与合作的“输入国”。长此以往,能够“走出去”的只有带走外汇和购买力的学生,“引进来”的也只有赚取外汇的外教和上网可得的课程。

3 引导民办高职院校跨境教育合作走出困境的对策

民办高职院校国际交流与合作面临的困境重重且种类繁多,按图索骥地探寻相应对策容易陷入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局限性,应该立足于整体和全局,抓主要矛盾和关键环节,这样能够产生纲举目张、事半功倍的全流域效果。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体系的指导下,自觉运用历史思维、战略思维和系统思维,紧密联系当前国家推行“一带一路”区域发展战略这一主要矛盾和关键环节,在厦门特区作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和战略支点城市的框架内,分析能够破解民办高职院校跨境教育合作困局的对策。

高等教育国际化研究领域最负盛名的Jane Knight教授提出了高等教育国际化组织框架,即从战略、策略和计划三个维度实施GOSH模式——管理G(Governance)、运作O(Operations)、服务S(Services)和人力资源H(Human Resources)[10]。借助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和厦门特区的战略支点优势,利用GOSH模式,二者有机整合,形成一套破局而立的系统性对策。

3.1 创新思维,锻造“一带一路”战略下的管理组织

民办高职院校管理者应该拓宽国际化视野和战略眼光,牵头组建民办高等职业教育组织、校企联合组织等合作管理组织。

德国BSK International作为德国高等教育国际化促进机构,其执行的包括“德国职业教育国际化项目”在内的一切项目均代表全体公立大学和职业技术学院成员单位的集体意志,在与中国130多所高校的双边合作洽谈中占据着一定的话语权优势。西欧发达国家高效的境外合作协调机制和先进的跨境交流沟通理念为厦门特区提供了参考。全市7所民办高职院校可以组建协议同盟,有助于“用一个大脑策划、用一个声音说话”,增强与沿线国家和地区洽谈的能力与效率。

校企联合组织在厦门特区成立,能够契合高职教育的本质要求和未来发展诉求,深化校企协同培养人才机制,探索高校与外向型企业共同的人才培养新标准,推动“双元制”下的衍生第三方管理模式,适应企业在沿线国家投资经营的特定需求。厦门多数民办高职院校毗邻软件园二期或三期,在构建校企联合组织上具有地缘优势。

3.2 完善体制,强化“一带一路”战略的运作机制

省、特区政府作为民办高职教育行政层面的主管单位,应该加强政策引导、过程管理和检查评估,在确保专款得以专用的前提条件下,适当给予“一带一路”战略教育专项资金补贴,将“一带一路”高职教育国际合作战略纳入国家高职教育“十四五”发展规划。与此同时,两级政府应牵头制定民办高职教育跨境合作交流方案计划,主导搭建谈判协商机制、资源互享机制和收益分流机制,对民办高职院校国际化进程形成机制上的约束和保护。

厦门特区与港澳台地区、东盟十国合作上有着明显的地缘优势,这些国家、地区不仅是“一带一路”战略实施的重点对象,而且也是厦门民办高职院校推动跨境教育合作的重要方向。因此,厦门民办高职院校应当依托国家重大项目,分步走稳走好“引进来”和“走出去”双向融通战略,发挥民办高职教育的集群优势,提升本土高职教育的嘉誉度和吸引力。

3.3 共建互享,构建“一带一路”战略铺开的支持服务体系

民办高职院校应该为本土和沿线国家(地区)的生源报考、入学、学习、实践和就业的标准化流程提供信息和技术服务,在人才培养目标和方式上与国际并轨。同时,联合沿线国家(地区)的职业院校和企业共同开发专业课程和语言文化课程,特别是应该对接当地的产业标准和企业文化。另外,还应该争取建立周边化、区域化乃至全球化的职业教育服务支持体系的主导权,提升院校全体人员的文化素质修养和跨文化交流水平。

众多央企和国企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开设了分支机构或办事处,可以提供全方位的咨询服务。厦门民办高职院校应该以此为契机,了解当地职业院校的优劣势和企业的用人需求,为各方师生做好教学、科研、实习、实训和工作方面的信息支撑和服务工作,真正实现优势互补,提升企业的雇佣精准度。

3.4 跨界整合,培育有国际化综合素质的高技能人力资本

民办高职教育开展跨境合作交流的终极目标是培育具有国际化视野,通晓国际规章条例,熟悉当地产业布局和企业特征,掌握国际通用或当地语言的复合型人才。通过跨界整合,政校、校校、校企、政企和境内外资源统筹,携手推动本土高职人才培养标准融入境外产业标杆和企业需求,持续推进国际或区域通用职业资格认证体系的建立,力促技术技能型人才能够在境内外持证上岗,自由流转。

近几年,厦门特区民办高职院校多开展中澳、中英、中美等合作项目,可借助“一带一路”政策的全線铺开,进一步建立中国—东盟、中俄、中国—东欧等合作项目,促使师生由“校园人”升格为“国际人”。另一方面,国家留学基金委应给予民办高职院校一定的“一带一路”专项公派留学名额并划拨相应资金,激发民办高职师生“走出去”的热情,同时提升“引进”沿线国家和地区职业院校师生的向心力。

参考文献

[1]徐华,黄华.“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高职教育国际化路径研究[J].江苏高教,2016( 4):143-145.

[2]买琳燕.高职院校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与构建[J].职教论坛,2014( 1):49-52.

[3]Knight J.Internationalization remodelled:definitions,rationales and approaches[J].Journal of Studies in International Education,2010,8( 1):5-31.

[4]刘晓亮,赵俊峰.美国跨境教育问题研究—基于简·奈特的跨境教育理论框架视角[J].教育科学,2014,30( 4):81-85.

[5]戴小红.高职院校教育国际化动因、内涵与路径选择[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 6):81-84.

[6]姜维.目前我国高职教育国际化路径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06( 5):51-52.

[7]方华,唐小波.高职院校教育国际化的探索与展望—以浙江省高职院校为例[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 8):117-119.

[8]苏华.高职院校国际化:动因、困境及出路[J].职教通讯,2013( 9):77-80.

[9]舒畅.国际化视阀下高职院校国际交流与合作开展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35( 30):19-21.

[10]Knight J. Higher education in turmoil: the changing world of internationalization[M].Netherlands:Sense Publishers,2008:24-35.

猜你喜欢
民办高职院校动因困境
课程思政的动因、理路以及堵点治理
跟踪导练(一)
民办高职院校音乐欣赏课的教学实践研究
民办高职院校教师对职后培训激励制度分析
“互联网+”时代民办高职院校立德树人教育的探析
建立健全民办高职院校师德师风长效机制
大学生参与法治社区建设探微
跨国公司本土化战略研究
我国商业银行海外并购的风险度量及防范措施
安吉拉·默克尔能否解救欧洲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