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传承与乡村特色文化发展

2019-08-09 01:16武慧敏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9年4期
关键词:非遗传承乡村文化乡村振兴

武慧敏

摘要:山西省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布最多的省份之一,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多分布于村庄,是乡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面临一系列的问题。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迎来新的契机,如何推进乡村非遗的创造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本文拟以山西的小戏种展开论述。

关键词:非遗传承;乡村文化;乡村振兴

中图分类号:624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9)11-0139-01

一、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及特点

我国非遗资源丰富,其大多根植于广袤的乡村生存和发展,是中国乡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城市化进程中,乡村非遗伴随乡村传统文化日渐式微,其传承大多处于缓慢、停滞和整体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狀况。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缺乏创造性转化,难以适应现代生活需求,甚至面临着后继无人的窘境。

近十年来,我国对非遗的立法保护己取得一定成效,如文化部就先后公布了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极大的推动了这一进程。山西省先后入选的就多达106项,分别为30项(2006年)、40项(2008年)、17项(2009年)、19项(2014年,含扩展名录),其内容包含了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技艺、民俗、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医药等多种形式,这都是长期以来先民智慧的产物,凝结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山西省现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以下几个特点:

1.继承性,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步形成,为历代劳动人民积累和改进,以师徒或者团体的形式慢慢流传下来。

2.口头性,传承主要通过口口相,因而极易因传人不济而流失。

3.可塑性,如传统戏曲、舞蹈、音乐、曲艺、技艺、美术、民俗等,其形式、内容在继承和传播中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不断地创新和发展,根据时代和生活的变迁而推陈出新,适应时代发展。因其塑造性,其生命力延续千百年而不衰。

4.濒危性,虽然人们已有一定的意识去促成非遗的继承和发展,但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和西方文化的冲击,乡村非遗正日益受到破坏,其开发利用严重不足,许多非遗缺乏传承,正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危险。

二、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的新契机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开展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行动,抵制腐朽落后文化侵蚀”②。作为历史的产物,非物质文化遗产凝结着特定地域的精神血脉,集中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的生产力、生产关系以及人类社会的认知能力,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象征,是民族精神的重要标志。

乡村振兴战略的主体是农民,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提高农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不可偏废。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指出“传承发展提升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加以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赋予时代内涵、丰富表现形式。”这给乡村文化振兴提供了总体思路和方法。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兼具文化承载和产品转换的双重功能,并非只停留在文化层面,而是可以切实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推动力。我们应大力推进乡村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留住乡村之魂,让非遗传承担负起乡村振兴的现代使命。

三、推进乡村非遗的创造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以山西省诸多小戏种为例

(一)从戏种本身出发进行创造性转换

首先是对戏曲剧本的创新。

立足于民俗,把山西省的美丽景观和风土人情用戏曲形式进行演绎,把耳熟能详的故事和美丽的自然人文景观相结合,将吸引更多的观众。

其次是对戏曲表演形式的创新。

如孝义市的皮影木偶戏是非常古老的一种戏种,以前往往是人们在台前观看投影,而表演过程则限于传统观念及行业习惯,难以被外人知晓。观众对其表演过程有一定的求知欲望,如果能将木偶表演、皮影表演从幕后转向台前,让人们清楚的看到这两个古老的艺术是怎样用小小的几根木棍和剪纸进行演绎,更能激发观众的观看欲望。

最后是与物质文化遗产相结合。

我省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广泛分布于广袤的乡村社会,乡村非遗的创新性发展应与这些旅游资源密切结合,达到互补的功能,如将各地戏曲表演投放于这些景区,大力促进体验式营销,使游客在旅游中接受文化熏陶,在观影中实现良性互动。此外,根据消费者的需要,将戏曲道具开发成满足不同顾客的艺术品,制作成可以自由操作的戏曲道具和相关艺术品,如雕刻、屏风、扇子、玉器等,满足旅游观光者的文化需求。

(二)从政府出发提供保障

首先,通过政策扶持、体制创新、财政补贴等方式,制定相关法律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

其次,建立传承人保障制度,通过表彰、资金援助等方式奖励其表演和传承,积极寻找乐于学习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者。

再次,乡村振兴战略中需要各种人才发挥自身才能,要促成乡村非遗产业的推广,仅有继承人还不够,还需要培养一批懂的营销管理的专业人才,培养和吸纳一批愿意为非遗营销做贡献的青年才俊,给予物质奖励和支持,促进文化效益更好的转换为经济效益。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历史见证和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蕴含着民族传统和民族精神。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实现农村全面发展的伟大工程,它与传承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相辅相成,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应只成为少数人观赏和继承的绝学,而应该与时俱进,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注入强大的精神力量,为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发展贡献力量。促进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性和创造性转换,将其从单纯的文化承载变成切切实实可以转换成经济效益的文化产业,是乡村文化振兴的应有之义,也是乡村特色文化发展的重要环节。

猜你喜欢
非遗传承乡村文化乡村振兴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三维协同”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
基于非遗传承的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研究
川东竹琴在非遗传承中的创新
被人情绑架的乡村酒席——记忆乡村文化
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路径选择的重庆市长寿区实践
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乡村文化的保护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