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新凤
从案例中可以看出,执教老师在活动前已经做了精心的预设。可以想象,这个活动本身也一定是有计划、有目的地促进孩子全面、协调发展的众多活动内容中的一部分,定然是教师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所处的季节等精心设计的活动,且教师在活动开展前也做了精心的准备。既然是精心准备、用心设计的活动,一定有它存在的价值。从文中也间接可以看出,这位老师认可儿童为本的理念,很有反思精神,能关注孩子的个别差异,但个人觉得不必急于更换活动内容。
首先,教师要明白儿童本位就是以儿童为本,儿童本位的学习则是由儿童自己做决定、做选择,让儿童过自己的生活,把儿童当成儿童来看待,尊重他们的天性,尊重他们的生活。但这并不是要忽视教师的主体地位,一味地围着孩子转:孩子对什么感兴趣,教师就组织什么活动。即不是不要教师的指导,而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给予儿童更有效的影响。
其次,当出现文中孩子对教师所预设的内容提出异议不感兴趣时,教师要认真分析是什么原因导致的?而不必一味地追随儿童的兴趣。话题中,是个别孩子不感兴趣还是所有孩子都不感兴趣?如果是个别孩子不感兴趣,那可能是孩子自身的原因(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有些孩子喜欢户外大肌肉活动,有些孩子更倾向与画画、剪剪 );若是大部分孩子都不感兴趣,教师则要反思之前歌唱活动的组织形式(有没有使用儿童感兴趣的形式,或者采用游戲化的形式?还是孩子们只是一味地围坐在老师旁边一遍遍跟唱?当然,文中教师没有说明,也就不得而知),活动内容与孩子的经验相关度等因素。如果是前者,笔者认为教师可以发掘这些儿童擅长的领域,发现儿童的强项,让儿童的强项带着弱项一起发展。假定案例中的天天大肌肉动作发展得很好,教师可以这么说:“天天跑步很快,老师相信天天学唱歌一定也会很棒的,试一试,好吗?”如果是后者,教师则要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寻找儿童感兴趣的内容,采用游戏化的形式吸引儿童参与活动。
所以,当孩子对预设的内容不感兴趣、质疑的时候,我们要认真分析原因,而不是一味地追随儿童,要让儿童本位理念落到实处才是对儿童真正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