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淑萍
作为中国四大名砚之一的歙砚,是在砚史上与端砚、洮河砚和澄泥砚齐名的珍品,它因砚石在古徽州府治加工和集散而闻名于世。歙石的产地以婺源与歙县交界处的龙尾山下溪涧为最优,所以歙砚又称龙尾砚。龙尾山是大部分存世歙砚珍品的石料出产地,除此之外,古徽州府所在地歙县也产上乘的砚石。歙砚的石质优良,莹润细密,有“坚、润、健、柔、细、腻、美、洁”八德,嫩而坚、润而不滑,扣之有声,抚之若肤,宜于发墨,为历代文人所称道。南唐后主李煜说“歙砚甲天下”;苏东坡评其“涩不留笔,滑不拒墨,瓜肤而縠理,金声而玉德”;米芾说“金星宋砚,其质坚丽,呵气生云,贮水不涸”。在历代留存下来的众多歙砚中,尤以上面刻有名家铭文的歙砚最具艺术魅力,它将古代文人的雅趣融入到文化艺术中来,体现了古代文人的趣味追求和品格修养,“砚贵有铭”,有铭文刻记的歙砚更加珍贵。
安徽歙县博物馆现藏有一批明清时期的名家铭文歙砚,上刻有汪廷讷、巴慰祖等名家的铭文,且保存完好,弥足珍贵,现择其一二,以慰读者。
● 明吴宽铭仿宋瓦形歙砚
砚为歙石质,砚形设计为仿宋瓦形,正面下方挖一椭圆形砚池,上有水波纹。池上方刻有铭文:“斵兹仙骨,以发天液;毂理漪纹,金声玉质。”右边刻有篆书“万卷堂”三字,左边刻“匏庵家藏”,下落“原博”印章。吴宽(1435—1504 ),字原博,号匏庵、玉亭主,世称匏庵先生。直隶长州(今江苏苏州)人。明代名臣、诗人、散文家、书法家。成化八年(1472)状元,授翰林修撰,曾侍奉孝宗读书。孝宗即位,迁左庶子,预修《宪宗实录》,进少詹事兼侍读学士。官至礼部尚书,卒赠太子太保,谥号“文定”。其诗深厚醲郁,自成一家,著有《匏庵集》。又擅书法,作书姿润中时出奇崛,虽规模于苏,而多所自得。根据铭文可知,此砚是明代状元吴宽自己使用的一方家藏歙砚。其质地坚硬、造型古朴、形制奇特,是一件绝佳的文房用砚(图1、2、3、4)。
● 明汪廷讷铭歙石眉纹抄手歙砚
砚为歙石质,仿宋抄手式,面大底稍小,呈倒字形置放,砚池较深,砚面上有天然眉纹纹理。左侧以隶书镌刻铭文“龙池烨烨,峙镇斋中;斯文千载,以草玄同。万历壬辰无如主人汪廷讷铭”,下刻篆书印文“环翠斋图书记”。汪廷讷(1573—1619),字昌期,号无如,别署坐隐、无无居士、全一真人,安徽休宁县人,明代戏曲作家。早年以经营盐业致富,家境殷实,由贡生授任南京盐运使及宁波府同知等职。他博学能文,爱好诗词,尤善曲,其曲自成一格,在当时曲坛上享有盛誉。家中建有坐隐园、环翠亭,常与汤显祖、王伯谷等名士交往,他不恋仕途,热心戏剧创作,著作甚丰。著有《环翠堂集》《人镜阳秋》等书。所作传奇总称《环翠堂乐府》,现可考的有17种。另有杂剧9种,其中《狮吼记》《种玉记》《彩舟记》《投桃记》《三祝记》《义烈记》和《天书记》等7种仍有刻本传世。并且他还在金陵开设环翠堂书坊,刊刻的书籍,均有当时名家绘制的插图,镂版精美,有的还采用彩色套印,对版画的革新具有很大影响。此砚质地细腻,造型简约,线条流畅,是为文人用砚风格(图5、6、7、8)。
● 清巴慰祖铭长方形歙砚
砚为歙石制,长方形,长23.5、宽10.7、高2.3厘米,色紫而黑,石质温润,正面砚堂平直修长,两边有浅漕与上部方形砚池相连。左右两侧有巴慰祖镌铭,全文如下:“黄山之麓,练水之滨,凝晖含润,产此奇珍,凤咮龙尾,德堪结鄰,为田为农,以存吾真。乾隆甲午(1774)五月隽堂主人铭。”“戊子(1768)秋,偶游郡北,适于山涧中得片石,爱其莹润,携归琢为砚。以试墨,盖良材也。复往取得若干片,虽歙产而大类乎端溪。制成,辍为识者巧取,乃珍而藏之。”砚的前端有水村铭文:“好山好水吐精英,石艺入耳清而铿,不放微凹心维平,日石月砺业乃成,融融春暖古香生。漱石属水邨铭。”砚背是巴慰祖的自刻像,采用浅雕技法,画面上巴慰祖面部消瘦、目光矍铄,衣纹用笔细劲,形象逼真。上方有吴熊题铭:“龙尾实婺产,人乃歙名之,惟歙自有材,而人不之知,蕴久今始出,足征君好奇。固知天下事,遇合会有时,琴中山水音,吁嗟谁子期。梅颠吴熊题。”此砚造型简洁、线条洗练,又是名家自琢自刻,极具文人气息(图9—图15)。
巴慰祖(1744—1793),字隽堂、晋堂,号予藉,又号莲舫,安徽歙县人。官候补中书,少读书,无所不好,亦无所不能,所藏法书、名画、钟鼎、尊彝甚多。时伪作古器,脱手如数百年物,虽精鉴者莫能辨。所画山水、花鸟皆工,然不耐皴染,成幅者绝少,人得其残稿,独珍重爱惜之。擅隶书,其书法劲险飞动,有建寧、延熹遗意。又兼精篆刻,他浸淫秦汉,曾摹过很多汉印,得古茂之气,能得汉印精髓,因此他的篆刻工致秀劲、章法构思精密又富于变化,有自己面目,卓然成为大家。所治印及印谱传世较少,印有“巴予籍”“下里巴人”等,印谱有《四香堂摹印》《百寿图印谱》等,卒于扬州,年五十。《广印人传》《画友录》《中国艺术家征略》《歙县志》等载:吴熊,字梅颠,歙人,清乾嘉时期著名诗人,著有《徽歙竹枝词》,同时也擅长医术。
从题铭可知几点,一是此砚材为歙县本地所产,是巴氏秋游歙县北乡时在山涧中所得。他见此石材质地莹润类似端石,因携归琢为砚,并以此砚试墨,感觉非常的好,因而自镌铭文以记,可以看出巴氏善于发现和巧用。二是此砚成于乾隆三十三年(1968),巴慰祖时年25岁,显示出其在青年时期就具有精湛的篆刻技艺。三是巴氏之后又返回山涧中,再取若干片石,制成数方歙砚,用来赠送识者珍藏,可以看出巴氏对本地所产的砚石不但极为推崇而且积极进行宣传和推广。同邑诗人吴梅颠对此也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他说:“歙县本地也产砚石,但是以前人们都不知道,直到巴氏发现才制作成砚,所以天下的事情,相遇是要讲机缘巧合的。”这方歙砚集文学、书法、雕刻、绘画于一体,充分体现了巴慰祖精湛的篆刻工艺和深厚的艺术情怀。
“自秦以下,文莫盛于宋”,宋代重文轻武,文人在宋朝地位得到空前提升,“以文为业、砚为田”,作为文人案头必备的歙砚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因而有“文人用砚发于宋、兴于明清”之说。宋以来的文人都有用砚、藏砚的习性。宋代大书法家米芾就留下了“米颠拜石”的故事。清代的纪晓岚对古砚也是相当痴迷,曾用“九十九砚”作书房斋号,足见其爱砚之深。尤其是到了明清时期,许多文人还亲自参与到歙砚的设计与制作中来,如巴慰祖、胡长庚等。他们既注重石材及石品的选择,又注重砚台的设计与制作,所做的砚台艺术性更强,并且上面有自己篆刻的铭文,或赞砚,或记事,或抒怀,虽寥寥数语,却往往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呈现出歙砚特有的书写文化和徽州工匠的绝妙技艺,从而赋予了歙砚以新的艺术生命。它集文学、历史、绘画、书法、雕刻于一身,因而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