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亚
【摘要】“核心素养”是顺应并超越时代发展、博采众长的智慧结晶,是“全面发展的人”必备的品格和关键能力。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指向于获得最具终身发展价值的人格修养和关键语文能力。新课标中提出了四个方面的语文核心素养。高中语文教学要高度注意并妥善化解核心素养落地的几个惯性问题,着力打造学生核心素养的“生长驿站”。
【关键词】核心素养;问题;语文教学;驿站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断加强。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高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激发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如何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健全心智、升华情感、提升思维、合作创造?这既是国家基础教育的责任使命,也是一线教师困惑所在。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路径方法各异。笔者的实践尝试,希望能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合作创造,使学生形成高雅的审美品位和健全的人格。
一、语文核心素养的价值引领
2017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的意见》,要求“要注重培养支撑终身发展、适应时代要求的关键能力”,指出要培养四种关键能力:认知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职业能力。超前、简要、精准地击中学生能力发展的重点。基础教育要培养基础素养,也要培养高级素养。在21世纪,人需要具备共同素养中的基础素养,如基本的读写算能力、遵守交通规则、不乱丢垃圾等现代生活素 养;共同素养中的高级素养,如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合作能力、交流能力、自主发展能力、信息素养等。高级素养使学生从容迎接未来世纪的考验,是“核心素养”或“关键能力”;职业素养是必要的专门素养。从双基到三维目标,再到核心素养,是飞跃。双基属于基础素养,认知、合作、创新能力属于核心素养。核心素养体现了立德树人、创新发展的价值引领,同时具有课程统摄和学科渗透转化作用。
语文核心素养聚焦于通过语文教育获得的最具终身发展价值的人格修养与关键语文能力,体现了语文的基础性、综合性、实践性和时代性的特点。
二、核心素养真正落地的几个惯性问题
(一)教学的根本目的不是掌握知识本身,而是通过学习知识形成素养
基础教育存在学生的能力素质失衡问题。在升学的压力和应试教学的“诱惑”下,学校教学过多地训练应试技能。应试技能的根本是记忆能力,记忆能力是低级认知能力,因为记忆仅是记学过的知识,而国际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创新的竞争,力拼的是占有新的技术和原创理论。创新能力和思维品质是高端认知能力,是民族复兴、国家富强的基石。教学时要注重更要培养学生的高级素养,聚焦于创新能力的养成。应多运用问题驱动创设情境,点燃学生想象的热情;巧妙设疑,给学生留足思维的时间和空间;进行合作质疑、头脑风暴,以营造思维的氛围;理解运用,引导学生迁移创造以提高思维的品质。
(二)课堂教学要“目中有人”
若是教师“精心”设计、挑选大量的图片、视频,学生会无暇挖掘文本蕴藏的情怀、文化视野。适当的图片、视频有助于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的情感和思考。教师把文本分得太细,设计成系列的很多小问题,学生被牵制太多,思维的深度和品质也得不到提高。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巧妙设疑、启发思考,合理安排问题的顺序和数量,给学生留足思考的空间。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如果纠结于分析作者的生平、观点、情感,对比不同的写作方法,依据考点和解题思路,将一篇优美的文本,拆解为字、词、句的碎片,就舍本逐末了。要调动学生进行自主研读,合作求证,以挖掘文本中的形象意义,探究形象背后的人情、人性的美。
三、打造学生超级素养的“生长驿站”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要通过语文活动得以养成和深化,教师要独具匠心地安排语文活动,既要考虑学生的主体性,在课堂中恰当地运用自主、合作、讨论、探究学习,又要依据文本和学生的阅历,巧妙设立“少而精准”的思维题目,引导学生的思维自然地、层层深入地直指文本的灵魂——人情、人性、人文关怀,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包容心、进取心,与作者、作品中的人物产生情感共鸣,自觉为美好的愿望不懈地创造耕耘,滋养家国情怀。
(一)自主先学、启思存疑
教师依据学生的生活阅历、情感心理,根据不同的任务群给出先学任务单、导学提纲,并提供必要的文本,例如作者的经历、事件的历史背景、作者的作品等。根据班情、学情,学生在课前或上课初的时间段内自主学习。学生结合任务单的目标、问题和补充文本,运用各种工具方法体悟、理解、分析,得出初步的结论,记下困惑点和思维的停顿点。根据不同的文体,读、听、说、议、思、写、演各有侧重。
(二)问题驱动、创设情境
教师可根据不同的文本,在上课初利用视听设备或学生表演等方法,可以“触目惊心”、发人深思,激起探寻背后谜团的欲望;可以美轮美奂、雄伟精巧,引起高度注意、触发对美的渴望;也可以“负评价”、设反例,点燃正义的愤怒。这样,学生会兴趣大增、思绪喷发、急于探究。
(三)合作探究、深化思维
在学生间开展小组合作,“以兵教兵”,探究困惑点、思维的停顿点、情感的爆发点,进行讨论、辨析、挖掘。教师要民主、耐心等待,留足时间让讨论深入、思维深刻;要有“大爱”,关注点拨,多在有困难的学生边停留、倾听、指点。要杜绝无序、低效、游离。用好两色笔,蓝色笔记录学生姓名及享有“知 识产权”的观点,红色笔记录小组困惑。要把记载学生成长的足迹的导学提纲在教室张贴展示,并珍藏在班级网页的学习生长擂台上,允许学生用更全面、深刻的观点作补充、批注。学生合作,深度学习。民主的氛围,讨论表达的激励,学生品格、情感的滋养,思维能力得以发展、思维品质得以提升。
(四)展示质疑、升华审美
教学不能制造失败者。小组的研究成果展示共享、师生互动、思维碰撞、情感融合、梳理,管理了语言观点,培养了综合能力,激起了审美想象,提升了审美品位。展示者引经据典、有条有理地表达小组的观点和发现,运用逻辑规律把握语言,用批判性思维剖析文本意蕴。学生在倾听中交流、碰撞、整理,同时回忆、想象、联想,强化了语言表达和经验,丰满了对文学形象和生活的感悟。教师对全班的困惑点要有预见性,要深入浅出、层层递进地提供线索,引导要直达问题的本质。教师要有教育智慧和底蕴,在鼓励学生发现、提出问题时,要满怀斗志和智慧,严谨、小心、求真。这才是求学的状态、教学的真谛。
(五)反思迁移、传承创造
教师要相信学生,讓学生想、悟、思、疑。学生从丰富的语文活动经验中提炼出的策略和能力会自如地在参与的各种语言实践中应用。语文教学是开放的、多样的、生长的、与生活紧密联系的。结合任务群学习和实践活动,适时灵活进行经典诵读、演讲、辩论、微写作、课本剧表演、游学体验、社会调查、诗词影视鉴赏,组织广播站、电视台、网站、微电影等全方位的语文活动,激发热情、健全身心、培养思维、塑造品格、提升审美的同时,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让学生重视读书。
在此基础上培养出来的学生,知识面宽、创造力强,有强大的适应性、独立性和实践能力,脑中萦绕的是人情的通达、人性的透视,也会达到人文关怀的圣境。中学语文教学应力求栽下一颗颗高贵的心灵。
参考文献
[1]林崇德.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2]褚宏启.核心素养是否过时:关键能力能否取代核心素养[J].中小学管理,2017(10).
[3]褚宏启.解读关键能力[J].中小学管理,2017(11).
[4]林崇德.对未来基础教育的几点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16(3).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