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读者又来到甘老师的专栏。至此,已到了《机器人咏叹调》的最后一篇,我们将谈谈机器人带来的欢乐。甘老师这样对我说:这方面事例很多,文章篇幅有限,这里只举两个例子为代表。
咏叹机器人,
功过任评说。
哀怒固烦恼,
主流是喜乐。
是的,事物皆有利弊。常言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比起已经在地球上奋斗了千万年的自然人而言,机器人的历史不过区区百年,历经几次升降沉浮之后,才迎来了如今这种蓄势待发的局面。在蹒跚的道路上,引发一些怒气,带来一些哀怨,喜怒哀乐俱存,在所难免,相信终究能扬长避短、适应人愿。忧患意识固然也重要,但我认为,更重要的是人类应当有信心:在未来必将大显身手的机器人,也定将成为自然人的好伙伴,携手并肩共建智能社会。现在,就让我们轻松一点,从不同侧面来看看机器人带来的“乐”。
在机器人群体中,服务机器人是与普罗大众接触最多,也是人们最喜闻乐见的。特别是在这初露端倪的时期,它给儿童带来的欢乐更甚于成人,而这也使得儿童智能机器人成为国内外竞相发展的重点。现在的儿童智能机器人主要品种有:可编程机器人、积木机器人、教育机器人、竞赛机器人、幼教机器人、智能陪护机器人、亲子机器人、玩具机器人等。至于儿童机器人发展的现状可以这样形容:
备受宠爱,发展迅速。
智能教育,尤占先机。
产品众多,良莠不齐。
假以时日,皆大欢喜。
让我们先来看一段有趣的视频。这是一个典型的类人型机器人,名叫胡博(Hubo),是由韩国科学技术院(它是一所韩国著名的国立研究型综合大学,英文名为Korea Advanced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简称KAIST)于十几年前开始研发的,经过不断革新换代,现已形成了一个系列的产品:从最初的无头、无身、只有两条腿,到如今能歌善舞、活泼可爱的人型。该研发团队这种不断创新的精神受到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ational Science Funfation)的关注,该基金会还资助费城的德雷塞尔大学(Drexel U)与之合作,研究如何利用机器人向儿童介绍科学。于是,新一代“韩美联姻”的结晶,就有了一个新的名字—杰米 · 胡博(Jaemi Hubo,即胡博为其姓,杰米为其名)。
杰米 · 胡博的内框架是由铝合金制成,外壳为复合塑料。它不仅有能动的手脚,而且更特别的是有5根能独立活动的手指,可以模仿人类的运动,甚至可演示聋哑人的手语。它的头部有两个CCD摄像机,相当于一双人眼,能够识别人类的面部表情和物体。它凭借众多传感器,可以与人类共舞;它还具有语音识别能力,可以引吭高歌、还可与人类交谈。它的萌态深受儿童们喜爱。你看,下图就是它在“走访”费城“请触摸博物馆(Please Touch Museum)”时与小朋友玩游戏。
胡博在2015年6月6日更是一举成名天下知!在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机器人挑战赛(DARPA Robotics Challenge,简称DRC。此赛事强队云集、举世闻名)总决赛中,韩国科学技术院队正是用胡博击败了全球24个强队,一举夺冠,赢得了200万美元奖金。
这次参赛的胡博机器人的名字是这样组成的:胡博为姓,赛事缩写为名,即DRC Hubo,从此世上又多了一个更加能干的机器人。如今的它,不仅能走、能跳、还能跑(请注意看右图,它有一个别具匠心的设计,在膝盖和脚背处加装了轮子。所以当它跪下,便可“跑”起来);而且能开门、能爬楼梯,还能钻洞(它的手上装有钻头,既可撬锁、也能破门而入),甚至它还能开车哦,不信的话,请看它开车的视频。
重:45千克
高:1.25米
行走速度:1.5千米/时
自由度:全身有40个(包括:头部3个,躯干1个,每只手臂7个,每条腿6个,每根手指1个)
电源:有内置48伏锂电池(充一次电可运行约120分钟),也可外接电源
操作:可由操作员用笔记本电脑通过无线局域网操控
能说会道众人乐
有道是:
新华社里新事多,
联合搜狗换主播。
男女主播齐上岗,
媒体惊艳众人乐。
岁末年初,一件新闻轰动世界舆论:中国新华社男女机器人主播上岗了!还是让我们先来看两个视频吧。
2018年11月9日,在浙江乌镇召开第五届世界互联网大会期间,新华社和搜狗公司联合宣布,用AI合成的机器人男主播正式亮相,这是全球首例,引起一片惊呼和热议。
2019年2月19日,新华社副社长刘思杨与搜狗公司CEO王小川在北京又联合宣布:已将机器人男主播升级,他是以中国著名男主播邱浩为原型打造,正式定名为“新小浩”,升级版不仅可以坐着播新闻,而且能以站姿配上手势和肢体动作,形象更为自然、生动、逼真。同时,还预告双方合作研制的女主播也即將上岗。
2019年3月3日,在中国人大和政协“两会”召开之际,人们翘首以待的新华社机器人女主播欣然上岗,迎来一片赞扬之声。她以著名女主播屈萌为原型,取名“新小萌”。其栩栩如生之态几可乱真。又一个全球首例,又引起一片惊呼和热议。
当然,与前面所讲的实体机器人胡博不同,这两位机器人主播并非实体。他们只在虚拟世界存在,可望而不可及,只是他们原型的分身。
与真人主播相比较,机器人主播最大的好处是不吃、不喝、不睡觉,可以一天24小时、一年365天不下岗,因此可以降低新闻制作成本、提升报道时效。
其实,用机器人当主播,也并非只有新华社想到。日本人在一年多前也曾有过,只不过是用的卡通人物形象,缺乏真实感。也有网络流传,他们也即将推出一个模拟真人形象的美女主播,名叫爱丽卡(Erica)。
更有甚者,俄罗斯的Promobot公司也曾耗资100万卢布(约合15600美元)研制了一位实体人型机器人,名叫亚力克斯(Alex)。而且他也在“俄罗斯24”新闻频道报道过有关农业和核技术等方面的新闻。但据英国广播公司(BBC)报道:反应欠佳。主要是形象呆板,目前又只能活动头、面部,要在彻底完成后才能活动四肢。
不过,若说到人型机器人,有的读者可能还想得起我们在本刊2017年第12期介绍过的索菲娅。她虽然没有当主播,但她这两年来却仍然是新闻界的宠儿,时常出现在屏幕上。
最后,对于“新小浩”和“新小萌”两位主播的问世,我认为至少有两点值得强调一下:
其一是,从技术层面,这是人工智能技术在媒体中应用的一个里程碑。正如新小浩在视频中自我介绍的,这里应用了“自然交互加知识计算”这一人工智能理念,在对人类的语音、唇形和表情特征的提取与合成的探索上以及深度学习技术的应用上都有所创新。虽然还有待改进,但毕竟是万事开头难,这个头已经开了。赞!
其二是,从社会层面,这是真实世界与虚拟世界融合的一个里程碑。按说,人类与虚拟机器人打交道也有好几年了,即使不计游戏软件中的那些虚拟人物,仅以手机中的语音助理而论,大家也已司空见惯。但这类机器人主播却大不一样,不论从形态的真实感,还是从交互的广泛性和涉世的严肃性都非同以往。它提醒人们:从今以后,在工作和生活中,你不但要同越来越多的实体机器人、而且还要同越来越多的虚拟机器人(软件机器人)打交道。这是一个不管你知不知道、也不管你愿不愿意,都必须面对的现实。叹!
这里,小e与你分享一个问题。我曾问甘老师:“机器人究竟能做些什么?”甘老师说:“就目前而论,有些事它能做,有些事还做不好。就长远而论,还想不到哪种事它做不到。还可以这么说:终有一天,人类能做的事机器人都能做,人类不能做的事它也能做,人类想要它做的事它可能去做,人类不想要它做的事它也可能会去做。到那时,人类如何与机器人相处?这是一个人类绕不开的难题。”
(责任编辑/岳萌 美术编辑/张小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