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列家书》的叙事技巧

2019-08-08 02:46冯江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9年7期
关键词:罗宾逊玛丽莲视角

冯江

内容摘要:玛丽莲·罗宾逊是美国当代著名作家之一。她对于美国当代社会有着重大影响。《基列家书》是她于2005发表的小说。小说以书信体的形式写成,通过叙述者埃姆斯对过往一生的回顾,将围绕在基列小镇的埃姆斯家族三代人的纠缠命运书写得淋漓尽致。本文将结合经典叙事学中的视角理论与人物描绘方式对小说进行研究。

关键词:玛丽莲·罗宾逊 经典叙事学 视角 人物描绘方式

1.经典叙事学的概念

叙事学诞生于二十世纪。从字面意思来看,叙事学就是关于叙事文本或叙事作品的理论,它探讨的是叙事文本内在的构成机制,以及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经典叙事学也被称为“结构主义叙事学”,因为叙事学理论早期的代表人物同时也是法国结构主义文论的重要代表人物。叙事学可以说是结构主义文论自然而然的延伸。本文主要借用经典叙事学中的视角概念以及人物描绘方法对书信体小说《基列家书》进行分析。

2.叙事视角

《基列家书》是一部书信体小说,只有唯一的叙述者埃姆斯牧师。小说采用的是第一人称回顾性视角,由埃姆斯神父回忆自己的人生经历,讲述发生在自己家族内部,围绕着种族问题展开的四代人的恩怨纠葛。这一视角能够让读者进入到叙述者埃姆斯的内心,倾听他内心深处的隐秘,表现埃姆斯牧师对于种族问题的思考变化过程。埃姆斯牧师即将面临人生的终点,愧疚于没有为妻儿留下富足的物质财富,只能将自己的人生经历写成家书当作精神财富留给她们。埃姆斯对自己进行了一番审视。他回想自己出身于宗教世家,从小接受神学教育。宗教影响了他的一生,他对于上帝信仰虔诚。他把牧师身份看作是“第二天性”。他向自己的儿子讲述自己对宗教理念的理解。他将自己多年写作布道稿的体会展现出来:“撰写这些文稿时,我都是满怀热情的希望和坚定的信念,斟词酌句,传达出自己的思想,努力说出生命的真谛。我将坦率地告诉你,那真是妙不可言。”(19)读者可以感受到埃姆斯内心对宗教的虔诚;他对“洗礼”的看法:“我认为,洗礼首先就是祝福。这种仪式不会提高祝福的神圣与庄严,但是承认它的神圣與庄严。它蕴涵着一种力量,可以说,我感觉到那力量穿过我的全身。那是一种真正了解了一个人的力量。”(23)第一人称视角的选择让读者不得不跟着埃姆斯的叙述前进,感受宗教信仰对于他的影响。

当然我们并不只是来感受埃姆斯的虔诚信仰。埃姆斯终身生活在基列小镇,他是小镇宗教信仰的守护者。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小镇的宗教信仰经历了巨大的转变,埃姆斯痛苦地发现自己引以为豪的宗教信仰已经被人逐渐遗忘,尤其是自己的哥哥和父亲的转变让埃姆斯无比痛苦。哥哥曾经是家族的骄傲,小镇居民曾集资送他去德国研习宗教数年;而父亲是塑造埃姆斯宗教信仰的最直接的人,但他们最终都抛弃了自己对上帝的信仰。眼看着自己最亲近的家人背叛了信仰,埃姆斯痛苦万分,他将这种痛苦展现在读者面前:“……那时的孤独、黑暗,我已经尝到那是什么滋味儿。可是那天,好像一股寒风席卷了我。那种彻骨的寒冷我却从来没有感受过。那寒风吹了我一年又一年……”(253)。但这种痛苦并没有随时间得到缓解。埃姆斯生活的小镇基列也遭遇了信仰危机,埃姆斯讲到了有人纵火烧毁黑人教堂,而他却轻描淡写地说只是“火不大,损失也很小。”(185)埃姆斯自己没有意识到自己和小镇的其他人一样,都已经失去了对宗教认同的敏感度。基列曾是废奴主义者建立的根据地,他们在上帝的感召下为解放黑人而奋斗。而以埃姆斯为代表的小镇居民宗教意识已经淡化,他冷漠对待基列黑人的悲惨命运。多年来,埃姆斯从来没有认真思考过这个问题。直到杰克的出现,埃姆斯才将自己的宗教信仰与社会语境相结合,他最终意识到自己宗教观念的狭隘性。杰克曾在基列铸下大错,他抛妻弃子,埃姆斯对他没有好感,还担心杰克伤害自己的妻儿。但当他得知杰克回家的真正原因是为自己的跨种族婚姻寻找庇护所时,他开始反思自己的宗教信仰。宗教信仰在没有与社会责任联系起来的情况下失去了它该有的作用——无法拯救世人。但是,埃姆斯通过自己的反思,将自己与那些麻木的小镇居民区别开来。他最后勇敢地接纳了自己的教子杰克,并为他赐福,这代表埃姆斯的宗教信仰发生大幅转变,他鼓起勇气跨过种族歧视的藩篱,并相信小镇基列总有一天也会找回曾经丢失的“人人平等“的理念。

3.人物描绘

《基列家书》对于美国种族问题的历史变迁和思考主要集中于对埃姆斯家族四代人的人物描绘上。每个人物的形象都有其独特的特征。小说采用了最常用的间接表现的方式来对人物进行描绘。间接表现是指“不以直接指示的方式来表明人物的性格特点,而是采用各种手法来展示并以具体的表现反映出这些特点……间接表现的方式更加具有开放性和可塑性,它对读者直接引导的功能减弱了,但引导读者参与文本创造的空间却加大了……“(谭君强,172)。间接表现可以采取不同的方式来进行。《基列家书》中主要从三个方面——人物的行动、语言的描绘来间接表现人物的特征。

3.1行动

通过人物行动来体现人物性格,是一种很常用的手法。祖父是激进的废奴主义者,他拥有狂热的宗教信仰,他认为想要解放黑奴,必须依靠武力,所以他的许多行为都彰显了这一点,最典型的就是他身着血衣、持枪讲道,完全体现了他的激进主义者的形象。当战争的结束没有带来祖父想要的结果时,祖父满怀失望,但他刚一开始并没有消极厌世,而是继续坚持在自己的教堂讲道,而且他还积极参与循道宗的活动,因为他在循道宗教徒身上看到了拯救世人的希望,祖父与循道宗教徒一起为大家谋取应得的福利待遇。他还将自己家中的东西送给别人,导致自己家人生活得颇为窘迫。但是他完全没有后悔。当他感觉自己所做的事情无法满足自己时,他决定重回自己曾经战斗过的堪萨斯州,并最终长埋于此,祖父一生都在践行自己的宗教理想。

父亲是与祖父截然对立的一面,他反对用暴力手段解决奴隶问题,希望以温和的手段逐渐解放黑奴。最能表现他的观点的行为是他将祖父遗留下的手枪埋在土里后又挖出来扔进河里,希冀永远消除暴力对人造成更大的伤害。

杰克是小说里代表跨越种族隔阂的勇者。但他并不被认可,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他其实面对着巨大的种族压力,他在自己黑人妻子的社会中得不到认可,而在回到自己的家乡基列也面临同样的困境。为了寻找归属感,采取了许多方式,包括陪神父的孩子玩棒球、参加教父的布道会等,试图修复与自己的教父埃姆斯之间的关系,得到埃姆斯牧师的认可。

3.2语言

叙事作品中人物的语言是展示人物特征的重要手段。祖父在为废奴事业而战斗的过程失去一只眼睛,但他却说“我宁愿记着还留下一只”(32),体现了他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从不对自己從事的废奴事业后悔;当自己的抱负无法实现时他说:“神甫,我吃饭失望,喝水失望,醒来失望,睡着也失望。”(90),表现了他对社会现实的愤懑;父亲则回应道:“是呀,神甫。我知道你对战争寄予无限希望。我却把希望寄托在和平上,所以我不失望。”(90),表现父亲坚定支持和平变革,反对暴力激进行为的信念。同样是牧师身份,同样信仰着上帝,两个人在面对废奴问题时有着完全不同的观点。而且从两个人相互称呼“神甫”,父子之间出现这么正式的称呼让读者感受到两个人尽管在压抑着彼此之间对立冲突的废奴观念,但是这种对立根深蒂固地存在于彼此之间,无法消解。

而埃姆斯神父在与杰克经过颇为曲折的交流过程后,终于从心底里接纳了自己的这个教子。埃姆斯在送别杰克时一句简单的:“你知道,我们都爱你。”(259)体现的是他抛开世俗偏见,勇敢接纳杰克的决心。

4.结论

通过对小说叙事视角的研究,可以看出叙述者埃姆斯宗教认同的转变过程,而对家族四代人的人物描绘方式的剖析让读者看到埃姆斯家族四代人的性格特征以及背后折射的宗教对种族问题的影响。

参考文献

[1]Christopher Douglas. Christian Multiculturalism and Unlearned History in Marilynne Robinsons “Gilead”. A Forum on Fiction,Vol.44, No.3( 2011):333-353.

[2]Susan Petit. Field of Deferred Dreams: Baseball and Historial Amnesia in Marilynne Robinsons “Gilead” and “Home”. MELUS Vol.37.No.4, Media(s) and the Mediation of Ethnicity(2012): 119-137.

[3]玛丽琳·罗宾逊. 基列家书.(李尧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

[4]申丹、王亚丽.西方叙事学:经典与后经典[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5]谭军强.叙事学导论——从经典叙事学到后经典叙事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6]刘建华.玛丽琳·罗宾逊小说的文化力量[J].国外文学.2014(1):130-137.

[7]吴源.叙事聚焦:书信体与非书信体[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2008:103-104.

(作者单位:山西大学外国语学院)

猜你喜欢
罗宾逊玛丽莲视角
爱马仕最贵手袋的浓情蜜意:物流大亨向亡妻赔罪
视觉
“小土豆”梦返NBA
创业者
漂亮的还击
真实世界的寓言
郭沫若与惠特曼诗歌比较研究述评
漂亮的还击
最快乐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