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向乐
摘 要:影视剧作为一种传播媒介,在追求商业利益的同时,凭借其自身的獨特功能,以大众喜闻乐见、图文并茂的“娱乐”方式对传播文化知识有重要作用。随着《鬼吹灯》《盗墓笔记》《关中盗墓贼》等盗墓题材小说翻拍成影视剧,考古学这个充满神秘色彩的学科,逐渐走进大众的视野并逐步被大众所认知。影视业对考古学的传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的同时,其自身的商业特性也对考古学的有效传播存在不利之处,仍需考古工作者及相关群体的不断探索。
关键词:考古学;影视业;媒介;娱乐;影响
中图分类号:K8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19)05 — 0091 — 03
影视剧作为电子传播媒介,集音、像、图、文于一体,具有传播范围大、受众广、易接受等优势。我国的电影已有100多年的发展历史,对人们的生产、生活都产生了巨大的媒介价值。近年来,关于影视剧与考古学的关系问题学术界有较多关注,也产生了一系列研究成果①,学者较多关注的是影视剧在考古学传播过程中扮演的角色。本文拟以盗墓影视剧中对考古学传播所带来的影响为视角,探讨盗墓题材影视剧对考古学传播的双功能效应。
一、盗墓题材影视剧中蕴含的考古学元素
近年来,许多盗墓题材小说翻拍成影视剧,取得了较好的收视效果,其中蕴含的考古学元素对考古学的传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推动作用。盗墓题材小说一般以盗墓与反盗墓构成故事主线,融合风水秘术、灵异传说、野史笔记、科技术语等元素,运用悬疑、奇幻、穿越、惊悚等方式,超越科学依据和世界观、人生观的束缚,通过自由诡异的想象,共同构成了一种以盗墓为主题的文字冒险故事。②盗墓题材小说丰富的元素构成与跌宕起伏的叙事结构深受读者喜爱,在结合影视剧的优势之后,盗墓题材影视剧一经播出便引发观影热潮并引发热议。盗墓题材小说中蕴含的考古学元素在影视剧的推动下被更多观众所熟知,在推动人们对考古学的认知以及文物保护方面有重要作用。
考古学是一门以地下出土的实物资料为对象,研究过去人们的生活情况,探索未来人类发展规律的学科。考古学具有完整的理论架构、话语体系和研究方法,对专业素养的要求也较高,致使许多专业以外的人对考古学知之甚少,甚至产生诸多误解,误以为考古学就是盗墓题材小说和盗墓题材影视剧中所呈现的挖墓与盗宝,这种误解也成为阻碍考古学学科发展的重要诱因。但随着盗墓题材的小说和影视剧的热播,这一现象有望得到扭转,考古学开始受到更多人的关注。由李君纪实小说《关中盗墓贼》改编而成的《墓道》,以声画合一、图文并茂、身临其境且充满刺激的视听效应,吸引了众多观众的眼球。它揭开了古老的盗墓行业的神秘面纱,带领人们领略另一时空的景观。它的播出使人们对考古学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和了解,观众不仅从中增加了一定的考古知识,同时也受到精美绝伦的古代艺术洗礼。剧中在杨家村发现的编钟上缴后,北塬师大历史系教授费清通过对编钟的鉴定,讲述了古代的随葬礼仪以及成套编钟出土时应该伴随一只附有编钟铭文的编钟以说明该套编钟的成因。费清教授通过已上缴的15只编钟,随葬品只有青铜乐器,且并没有遵循三组一只制,推断出了编钟的数量其实应该为16只编钟,墓主人的身份并不高,可能为乐师,且墓葬的年代为西周晚期。通过土的成分、土质来判断墓葬的身份等级,对文物铭文、纹饰的鉴定器物的时代和真伪等。这部由导演王明军指导的关于盗墓题材的影视剧,其效果可以说是相当不错的,传播了正确的考古学和文物保护知识,有利于改变以往人们认为考古就是挖墓、挖宝的误解,对考古学的大众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近年来翻拍的《盗墓笔记》《九层妖塔》《寻龙决》等电影为了能够吸引更多的观众,赢得更高的票房,运用特效技术制作出各种各样的鬼怪僵尸,完全忽略了盗墓题材对考古学知识传播的真实性。剧中充满守墓者和盗墓者的打斗场景,将盗墓题材影视剧拍摄成妖怪打斗的武侠剧。这不仅加剧了民众对考古学的误解,也不利于盗墓题材影视剧自身的发展。
二、盗墓题材影视剧对考古学传播的积极影响
在社会大众眼里,考古学近乎是一门浪漫而神秘的学科,或是象牙塔里的学问。罗伯特·阿斯谢尔分析了《生活》杂志上1946——1955年的所有文章,发现公众对考古学的印象是:考古发现的机遇、考古学家的专家特性、技术知识和技巧的强调和神秘性。①任何一门学科的发展都离不开滋养它的土地即人类的需要,考古学也不例外。纵观近年来各学科的发展状况来看,相较于其他学科而言考古学的发展并不乐观,甚至很多人对考古学的认知还存在诸多偏差。综合而言,民众对考古学存在误解的主要原因是学科的社会需求弱、民众认知程度低;学科专业化发展而产生的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加剧了人们认知考古学的难度;考古学研究者忙于对发掘资料、文物等的整理与研究,而忽视了对考古学文化知识向大众的传播。影视剧凭借其自身的优越特点,吸收考古学元素,拍制成各种类型的盗墓题材影视剧,在取得良好经济效益的同时也推动了考古学的传播。经过盗墓题材影视剧优秀导演的精心选材、认真构思、情景设置,人物表演等多方的努力,使考古学这个象牙塔里的“高冷”学问逐渐走进大众的视野。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使人们已经不仅仅满足于自身物质生活的需要,对精神文明也有了更高的追求。影视剧作为人们喜闻乐见的大众传播媒介,自然成为人们获取精神文化产品的有效途径。历史题材影视剧已然成为人们认识人类历史发展历程的有效途径,借助影视业传播考古学也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在众多影视剧中充斥考古学元素正是这一趋势的反映。1998年上映的《泰坦尼克号》,在影片的开端有将近10分钟的水下考古片段,时间虽短但却传递了科学的水下考古方法,对传播考古学有重要意义。在这个片段里,我们看到负责人运用高超的设备对水下文物进行发掘整理并对出土的文物进行仔细的清洗、鉴定、记录等类似真正考古的发掘过程。在由徐纪周导演的电视剧《永不磨灭的番号》开始也有一个几分钟长的考古发掘现场片段,考古人员用考古工具清除文物表面的尘土,小心翼翼地对遗址进行科学的发掘、对文物进行鉴定等过程。虽然关于考古现场的片段较短暂,但也是对专业考古的有效传播。
对于考古宣传,考古文博界稍显落后,真正的“考古”声音相当微弱,影視业在考古走进大众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作用。盗墓题材影视剧多通过精彩的故事片段,设置引人入胜的悬念,向观众呈现既有较高文化品位又有很强观赏性和娱乐性的影视节目,以此来满足观众的兴趣爱好。影视剧对考古片段的宣传也为人们更多的了解考古提供了便利,使人们认识到考古不等于盗墓,盗墓和考古有着本质的区别。盗墓是基于利益驱动的违法行为,无论文物是否上缴给国家,都是对文物古迹的极大破坏;而考古则是在不损坏文物古迹的基础上进行发掘整理,考究历史遗存,还原历史真相。在《墓道》的开场杨家村发现编钟时作为北塬市历史系的大学生杨秀就发出了考古学的真正的声音——文物属于国家,据为己有是违法行为。在将盗墓贼绳之以法之后,文物得以在博物馆展出,供人们参观、学习,领略两千多年前的灿烂文明。
影视业传播学术是自身优势功能的进一步发挥,寓教于乐更是影视业发展壮大的有效途径。学术与影视业相结合也是学术和学者走出象牙塔服务大众的一种选择。影视剧作为大众获取信息最便捷的渠道,借助影视剧有助于人们加深对考古学的认知、提升对文物保护的意识。影视业对考古学知识快速有效的传播对考古学的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它使人们以更加“娱乐化”的方式走进高深的考古学领域,从而使人们对考古学的发展多一份支持与关注。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和深厚的底蕴。古老而灿烂的中华文明需要大众的熟知才能得到真正的传承和保护,这不仅是学术界的重任,也是每一位文艺工作者的责任。影视剧所具有的文化传承功能便是将优秀文化蕴含于影视作品之中,将优秀文化呈现在观众面前。盗墓题材影视剧对考古学文化的传播对大众认识考古学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但如何使大众正确认知考古学,正是影视剧对考古学传播的真正核心问题。盗墓题材影视剧作为大众与考古进行交流的媒介桥梁,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和文物资源的合理性开发有着重要的意义。施拉姆认为“对于各种形式的教育、成人教育和技术培训,大众传播媒介能有极大的帮助。而且,人们一旦学会了基本技能,媒介就能提供进一步学习的机会”,①影视剧作为大众传播的媒介之一,对知识传播和大众教育都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在信息时代的今天,我们更加渴望知识。影视剧作为人们接受新知的重要媒介,影视剧的制作水平直接影响着人们对新知的认识,因此影视业肩负着重要的社会责任,影视业的发展完善对提高人们的认知水平有重要作用。
三、盗墓题材影视剧对考古学传播在认知上存在的偏差
影视业提供大众化的知识和艺术,寓教于乐。盗墓题材影视剧也将“高冷”的考古学以“娱乐性”的形式呈现在大众面前,让观众在娱乐的同时领略考古的奥秘,对考古学的传播有重要意义。同时,我们也要清晰地认识盗墓题材影视剧在传播考古学过程中存在的偏差。
现如今人们在满足物质生活需求之后,呈现出了解历史文化知识的迫切心理。影视业追求商业效益的特性往往导致过度商业化和消费主义泛滥,影视剧也存在过度娱乐、刻意迎合大众口味的倾向,影视作品良莠不齐。历史题材的影视剧往往出现历史文化被过度娱乐和消费的现象,使真正的历史信息不能及时有效的传播给大众,甚至误导大众。一些盗墓题材影视剧一味追求收视率,迎合大众的探宝心理,在制作场景和选材构思上出现严重偏颇,误导大众将考古看作挖宝、盗墓行业,利用各种各样的特效技术制造出各种奇形怪状的僵尸与盗墓贼之间的“妖怪打斗”场面,与真实的考古大相径庭。在2016年由李仁港导演指导的《盗墓笔记》,在“蛇母陵”穴中出现各种打斗、惊险场面,甚至在蛇母幻化成形之后变成妖怪打斗的场面,几乎没有出现考古现场模拟的场景。《寻龙诀》《九层妖塔》《木乃伊2》等一系列影视剧剧中也多出现“妖怪打斗”、玄幻、探险的情节,与真实的考古南辕北辙,甚至在部分片段里出现歪曲事实的现象。影视作品高于现实,但却不能脱离现实,尤其是与历史文化密切相关的影视作品更不能任意捏造。虽然这些盗墓题材影视剧的票房都还相当的不错,但究其作品的质量却令人怀疑,出现票房与口碑不相称的局面。高票房的部分原因可能源于恰当的利用明星效应、占据寒暑期档、迎合观众喜好等,但观众冷静思考之后则会发现作品的差强人意。影视作品的求胜之道归根结底还在于情节的设置,使观众在感受宏大场面的同时也能够体会影片故事情节和传递的价值信念,观众在贡献票房的同时也会乐意给出不错的口碑。市场上这种良莠不齐,缺乏精良的现象也阻碍了人们对考古学的认知,使人们回归“考古学就是盗墓”的错误认知。
夏鼐在《什么是考古学》一文中指出:“考古学是根据古代人类的活动遗留下来的实物来研究人类古代情况的一门学科。……考古学可以通过物质遗存的研究以了解古代社会的结构和演化,即所谓的‘社会考古学”。②考古学的研究对象是实物,以地下出土的实物资料为依据研究人类的过去。但是,人们对考古学存在着众多偏差,或认为考古就是研究古董,或认为考古就是盗墓,或认为考古研究的过去和现代没有关系,或认为考古神秘而可望不可及等。归根结底,种种误解的出现是由于考古学还没有大众化、通俗化,考古学的宣传、传播力度还不够。影视剧作为传播考古学的媒介之一对考古学的传播起到了积极地推动作用,使象牙塔里的学问逐渐走进了大众的视野,即从学术化到趣味化,从教育到分享。可以预见,考古学在影视业的大量宣传、传播之下,考古学将一步步走进大众的视域并为大众所熟知。
〔参 考 文 献〕
〔1〕俞伟超.考古学是什麽〔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2〕李明.也谈考古学的大众化发展〔J〕.法制与社会,2007,(10).
〔3〕胡小伟.浅谈盗墓对考古工作的危害〔J〕.安徽文学,2008,(02).
〔4〕倪春野.浅谈中国考古学的大众化及其发展〔J〕.黑龙江史志,2010,(07).
〔5〕夏一博.论中国公众考古学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发展建议〔J〕.黑龙江史志,2013,(13).
〔6〕郑媛.公众考古学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应用〔D〕.太原:山西大学硕士论文,2010.
〔责任编辑:张 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