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铭瑜
《三国演义》,似乎永远是一扇窗。
小学四年级时,我们班换了新的语文老师。据说他以前的学生极其怕他,他的态度严厉是出了名的。一开学,他果然就给我们来了个下马威———要求我们用一学期的时间通读《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的文字量远远超出我的想象,只读了第一回,我便觉得身心俱疲———语言艰涩难懂,我频频翻查词典,甚至在字典的犄角旮旯儿寻找答案,琢磨许久,才明白一点儿大致的意思,感觉情节并没有传说中的那么精彩。
第二天早上,语文老师在班里朗读,我方才发觉自己根本没有用心阅读。在他抑扬顿挫的语调中,我嗅到一丝古战场的残酷气息。在那個群雄逐鹿的年代,一切的一切,都豪气万丈,以至于老师朗读的声音传遍整条走廊。
日复一日,群雄的争斗还在继续,在老师洪钟般的声音里,我总克制不住时光倒流的幻想,想穿越到那刀光剑影、金戈铁马的年代。那时的我,也如那纷乱的年代一样,内心充满躁动与亢奋。
一切,都在一节淫雨霏霏、阴风怒号的早读课上改变了。
这一天并没有什么异常,教室里静悄悄的,那本被翻得有些污损的《三国演义》静静地卧在书桌上。这一回是关云长败走麦城,英雄,也终于走到人生谢幕的时候。
我默默翻开那有些潮湿的书页,认真地听老师朗读,可他那每天都很安静的手机此时却传来刺耳的铃声。
他的手颤抖起来。
他迟疑着,深邃的、令人捉摸不透的眼在灯光下闪烁着光芒。
他拿起手机,快步走出教室,手中的《三国演义》甚至都忘了放下。
似乎只简单说了几句,他就回来了,但身体却在微微发抖。
正当所有人都在胡乱猜测电话内容时,他朗读的声音又传来了。
可语调中传来的不再是金戈铁马的恢宏气势,而是深沉的忧伤和无奈。不知当年那些叱咤风云的英雄们可曾想到,千年之后,有位默默无闻的教师和他们有着类似的悲痛。
我们的猜测被验证了:他的父亲刚刚去世了。虽说世事无常,但这一切来得太突然了。教室里鸦雀无声,我们沉默着,陪他一同悲痛、哀悼。
一周后,他重返课堂,似乎在人生和“三国”间阅尽千帆,朗读时,他的声音里多了一份中年人的沉着与镇定。当三国重归一统、一切已成定局时,他长舒了一口气———多灾多难的混乱,总算要画上一个短暂却令人求之不得的句号了。
《三国演义》是一扇历史风云的窗,是一扇记忆的窗,更是一扇人生的窗。
教师点评
本文是一篇考场作文,题目要求学生选择一本对自己成长产生深远影响的书,谈谈它给自己留下的“少年记忆”。本文作者构思巧妙,并没有简单地描写阅读《三国演义》留给自己的印象,而在文中穿插了对老师的理解、对生死的认知、对人生的顿悟。全文文字凝练,笔力遒劲,作者对课堂上的场景描写笔触细腻,老师身上的几处细节描写尤为传神。文中提及的《三国演义》中的三处情节暗合了文中老师的生活际遇,千年前叱咤风云的历史人物、千年后少年眼中生死无常的普通人生,通过《三国演义》这条传承古典文化的河流、通过老师那抑扬顿挫的朗读节奏交融在一起。这里有对《三国演义》的解读、有对恩师的情谊,更有青少年成长的灵魂轨迹。(谢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