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有好多事情和做事的方式是无可替代的,体育就很典型。
中国人口中有两个庞大的群体,那里的体育状况各是一景。
一是青少年。体育是孩子们成长中不可或缺的教育手段,从小养成强身健体的习惯,绝非课堂和书本教育所能解决,一定要到运动场去,到大自然去,劳其筋骨,持之以恒,方能受益。孩子们要读书,也要锻炼,不可替代的被替代,弄得跟独木桥似的。
二是农民。开展农村体育,有人主张农味当先,贴近生产和生活,更忘不了曾经出现过专业运动员冒名顶替混迹于农运会的教训,办赛选项宁土勿洋。不赞成者认为现代农民早已告别举石锁、挑扁担的劳作方式,不再是泥腿子,城里人玩得,乡下人有何玩不得?热衷于什么项目,就怕总想取代其他,为什么不能让农民参与体育多一些选择呢?
国人对体育常以坐而论道为快,高人高见迭出,也举两例。
一是足球归化球员。有俱乐部担心迎战拥有高水平归化球员的对手会吃亏,唯有自己也加紧归化。也有人担心归化球员未必能助中国足球圆梦,再说,日后谁还来费心费力培养人才,孩子们如何在绿茵场上寻欢和进取?这又是一道题,似乎同样有取舍之争,就是制定了相关政策,运作中也难保初衷,U23的规定一改再改,已经成了前车之鉴。
二是女足、女排、游泳、田径等世界顶级大赛,掀起又一波逐金热浪,赛场风云成了谈资。少数精英在场上拼争,与此同时,太多人守着空调玩手机,再不去想伏天里如何健身鍛炼。民族振兴、国家强盛,十几亿人口的大国一定要在世界赛场上有所作为,也要把健身健康当作幸福生活的追求,竞技争光与大众体育当然是共兴,从不存在哪个比哪个重要。只是观赏品评,自己光说不练,或主张把专业竞技的钱省下,用于大众健身,都算不得真正热爱体育,也不够奥林匹克。
事物发展,常有彼此不可替代,此长不能彼消。小区周边有好几所中小学,操场无不是人造草坪或塑胶跑道,硬件质量的提升已成必须。但是,管理水平真不及过去,放暑假的日子里,铁栅栏加锁,进不去,玩不成,操场成了摆设。学校体育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硬件之优与管理之忧又是谁也替代不了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