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古诗文教学的突出问题与解决对策

2019-08-07 08:54李洪飞
语文教学之友 2019年7期
关键词:古诗文人格高中语文

古诗文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其语言凝炼、意境悠远的特点,备受关注。但是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受时间和空间距离的限制,很多高中生无法深入理解古诗文的内涵与意境,学习有一定的难度,导致对古诗文学习产生畏惧心理。针对这一问题,高中语文教师应当在明确古诗文教学优化指导必要性的前提下,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一、高中古诗文教学优化指导的必要性

高中古诗文教学优化指导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是与新课标的要求相对应,新课程标准里提出了针对高中语文教学的明确要求,重点强调了学生语文综合素质培养的内容,并且特别指出学生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应当在学生阅读时给予必要的指导,达到课堂教学和新课程标准相对应的效果;其二是语言应用的要求,高中古诗文教学的根本目标在于学生母语能力的养成与发展,所以教师应当避免只停留在翻译层次的阅读指导,防止单一的翻译和课文背诵的做法,而是要让古诗文教学指向应用;其三是人格培养的要求,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人格内涵非常丰富,其中涉及到学习型人格、开放型人格、民主参与型人格等等,这些人格在高中古诗文教学内容中均有所体现,如果教师可以对教学方法进行适当优化,则会让学生在古诗文中感悟到不同人格的魅力,从中汲取精神力量。

二、高中古诗文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执着于背诵和翻译

高中古诗文课堂教学的常规方式是背诵,有些除了经典段落的背诵以外,还要求全文背诵,再加上机械化的翻译形式,难免使学生产生枯燥乏味之感。运应用此种僵化的教学形式,学生受到课堂规范的过度制约,由此丧失学习兴趣是显而易见的事情。

(二)欠缺灵活适度的教法

高中语文教师在进行教学方法探讨时,缺少随着课程标准而灵活变化的思维,从而导致课堂形式不够丰富多彩,使得学生因为时间和空间阻隔导致古诗文阅读学习的疏离,且始终得不到化解。

(三)漠视生活化指向

高中古诗文和生活化指向之间的关系,有时被高中师生所漠视。这种情况直接导致学生缺少对教学内容的强烈兴趣,学生不愿深入探究古诗文所隐含的历史背景知识、词汇语法知识,这违背了新课程改革的宗旨。

三、高中古诗文教学的几种突破建议

(一)从背诵和翻译限制中脱身

针对传统的背诵与翻译的教学形式,高中语文教师应当勇于突破自我,给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多彩的阅读方法,让学生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感受到古诗文的魅力与价值。

首先,从宏观角度突破。教师要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无论背诵还是翻译,都只是针对古诗文进行学习的基础形式,如果能夠在这些形式之上进行更加宏观性的分析与探讨,那么古诗文学习的深度与效率都会比较理想。从这个意义上说,高中语文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在阅读古诗文时找到文章的突破口,探索古诗文呈现的瑰丽的艺术世界。例如,学习《氓》这首《诗经》中的经典之作,教师便可以提醒学生从宏观角度分析女子因为时间的流逝,对男主人公给予不同的称呼,反映出她当时怎样的心态以及命运的变迁:在初次相遇时称男子为“氓”,是一种陌生的心态;进入恋爱状态时称呼变为“子”,表现出敬重和相思的心态;其后称男子为“尔”,可见热恋之亲密;遭遇婚姻不幸后称为“士”,则有着决绝之意。通过教师的引导与提示,学生能够从这个视角比较清晰地发现文章宏观思路及情感脉络。

其次,注重微观角度的问题启发,同样能够起到解放背诵与翻译方法局限的效果。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基于教学文本内容提出直接或间接的问题,学生以问题为引导线索,从不同微观侧面了解文本内容及主题思想,为文本认知兴趣提升及分析能力发展服务。因为文本的不同,所提问题必须具有一定的针对性。例如,学习苏东坡的《赤壁赋》一文,教师可以就作者的写作风格提出问题,或者要求学生思考《赤壁赋》创作期间作者身处的背景环境,也可以分析文章中“明月”“长江”“酒”“洞箫”等意象的具体象征意义等等。总而言之,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要让学生从具体的角度进行思考,从而感受到文本主题及作者抒发的情感,突破背诵与翻译的传统思维限制。

(二)以活动增加教学灵活性

高中语文教师可以增加与教学有关的探究性活动,不失时机地启发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古诗文的魅力,让课堂充满张力。例如,学习王实甫《长亭送别》(《西厢记》中的片断)一文,教师可以根据杂剧的特点,要求大家用课本剧的活动形式,展示人物性格,分析唱词中脍炙人口的语言,思考意象、意境对于故事情节的推动作用,从而使作品的思想价值在课堂上充分展现出来。活动之后,可以引导学生挖掘文本主题的现实意义,思考张生、崔莺莺二人在杂剧中的结局应该是悲剧还是喜剧。学生还可以小组为单位研讨“时代爱情悲剧”“中国古代戏剧作品探讨”等项课题,用于拓展阅读视野,在更加灵活的课堂教学环境中感受古诗文的魅力。这样的活动有利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由单向灌输转化为多元互动,会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和综合素养的提升。

(三)找到与现实生活连接的契合点

针对前面所述及的漠视生活化指向问题,教师可以结合古诗文教学目标及实际情况,在明确古诗文与当今时空距离较为遥远的前提下,主动化解其不能与现实生活相结合的问题。教材中所选入的古诗文篇章,再加上课外阅读活动时常遇到的经典文本,都具有含英咀华的特点,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寻找与现实生活连接的契合点,尝试让学生突破时空阻隔,进一步体会到古诗文的价值。比如,学习苏洵的《六国论》一文,教师可引导学生在阅读的同时,一面对文本的创作意图进行分析,明确其中所关涉的重点句段,如“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亡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等所具有的借古讽今内涵,一面与当前国际上一些热点事件相结合,分析《六国论》主旨对于国际热点事件解决的启示。笔者认为,这种以生活为指向的分析方法能够让学生以较大热情投入于古诗文的学习。教材所选的《赤壁赋》《师说》《兰亭集序》等文,都具有较强的生活指向色彩,值得特别关注。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古诗文是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其中所牵涉到的大量字词、读音、翻译以及背诵等项要求,很容易使学生感觉枯燥,产生畏惧心理。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寻找新的突破口,引导学生突破传统的僵化学习模式,让阅读结合于活动与生活,相信必定会有效缓解一直以来普遍存在的古诗文教学难题。

作者简介:李洪飞(1981—),男,江苏省溧水高级中学一级教师,主研方向为高中语文古诗文教学。

猜你喜欢
古诗文人格高中语文
以鸟喻人
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
《人格的发展——巴金传》(评传)
你是回避付出型人格吗?
高中教育如何从古诗文中感受中华文化之美
使命与担当:福建省高中语文名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专题研讨
使命与担当:福建省高中语文名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专题研讨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
强化古诗文教学中的“素读”
浅析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实用性和创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