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意识引导下的高中语文教学策略

2019-08-07 08:54范井轩
语文教学之友 2019年7期
关键词:意识高中语文传统

文化意识,指长期生活在特定文化环境之中的人逐步产生的对于自然、社会以及人本身的基本观点和信念。对于当代高中学生,文化意识是建立于中国历史文明基础之上的思维方式:我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传统文化根基深厚,源远流长,而在传承传统文化方面,语言、文字以及以此为载体的文学作品是相当重要的手段。高中语文教材中收录了多篇文质兼美的文章,教师以这些文章为载体,以文化意识为引导,在教学时强调文化的重要性,既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又符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发挥语文学科优势”“弘扬培养民族精神”的要求,有助于学生良好精神品格的形成。那么究竟应该如何在课堂上尊重文化意识的引导功能,进行有效的传统文化渗透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下述几个方面做出努力。

一、以教材为载体的文化精髓吸收

首先,教师应该深入发掘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基本内容,对传统文化精髓进行充分吸收。高中语文教材中的选文都是经过认真择取和精心编撰的,包括古今中外具有代表性的经典著作。为了要把高中课堂和传统文化教学充分结合起来,教师应该关注教材的载体功能,从课本中发现传统文化的落脚点,从而体悟到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和丰厚底蕴。以《烛之武退秦师》这篇文章为例,文章除了情节丰富和人物塑造成功以外,还突出表现了主人公烛之武可歌可泣的爱国精神。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这个角度出发,关注文章中的一些细节,相信学生一定可以从中感受到烛之武爱国精神的伟大。比如下面的一段描写:“‘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当处在强敌压境的狀态时,烛之武得到了推荐,在郑国朝堂之上,人心惶惶是必然的,而郑伯心中多么无奈在叙述中可略见一斑,这种局势和之前郑伯弃烛之武而不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此时烛之武在心理上必然会出现伤感与矛盾,但为了国家大局,他不能坐视危局而不管,这本身便非常生动地刻画出了他识大体、顾大局、爱祖国的形象特征。教师应努力把文本中的爱国精神挖掘出来,并使之感染学生、影响学生,从而让学生从传统文化中体会到对于国家的认同感。

二、以情境为突破的文化知识感受

营造突显文化知识的教学氛围,对于文化意识引导下的高中语文教学非常有必要。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教师认识到文化教学的必要性,很多教师还在这方面做出了非常积极的努力,但是效果却往往不够理想,造成这种状况的直接原因在于:教师只关注语文基础知识的灌输,忽略了基础知识需要建立于文化知识层面之上。只有关注文化知识,才能让语文基础知识有落脚点,避免学生将文化教学同社会实际相脱离,从而形成更加丰富的情感体验。为此,在未来教学中,教师需要努力从文化意识角度引导,对文化教学形式进行创新,形成更加富有趣味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感受到文化的内涵。比如,在学习《烛之武退秦师》一文时,教师可以利用三个典型问题,为学生构建深入思考的情境。第一个问题是:秦晋围郑有两个原因,其中一个原因是“以其无礼于晋”,这是什么意思,而“且贰于楚也”中,又包括了哪些历史事实?第二个问题是:在烛之武的说辞里面有一句“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确实有其事吗?第三个问题是:秦伯退兵的时候,为什么仍要留三员大将戍之?这三个问题的提出为学生提供了深入思考的方向,特别是可以让学生根据这三个问题捕捉春秋战国时期传统文化的一些微妙之处,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三、以实践为契机的文化意识升华

将语文教学实践活动的作用发挥出来,让其继续进行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引导是教学后期的重点任务。为此,教师可以把学生的思路引向优秀的传统文化典籍,使学生增加阅读量,采取泛读和精读相结合的手段,使其更好地体会文化的魅力。教师还可以采取一些配套措施,让学生的阅读活动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特别是在活动中融入一些与“文化”有关的内容,将更多、更有价值的东西呈现在学生面前。比如,教师在教学《烛之武退秦师》以后可以把《左传》中其他一些精彩的篇章段落拿到课堂上来,让学生进行泛读或精读。学生阅读完毕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针对比较精彩的情节进行复述,并指出其中有文化内涵与借鉴意义的部分,从而使教材内容和主题实践活动紧密联系起来,满足文化意识引导的基本要求。例如,学生读到《左传·僖公二十六年》的一段故事:“夏,齐孝公伐我北鄙……公使展喜犒师,使受命于展禽……齐侯乃还”时,学生会看到一幕精彩的情节:当时,鲁国面对齐国大军压境的不利局面,其谋臣想出了一个非常巧妙的办法,那就是犒赏入侵的敌军,并对敌军说出一番难以回绝的外交辞令。鲁国把齐国的入侵委婉地说成是“举玉趾”,而因为入侵给鲁国造成的灾害,则称之为齐的受辱。当齐孝公问及因何鲁人不害怕时,则给出了有先人命令的答案,给齐国戴了一顶又一顶的高帽子,齐国便退兵了。这种看似自取其辱的办法,实际上使鲁国在关键时刻免受战争的荼毒,展现了在与齐孝公对话时既谦卑又自信的语言应用,这种委婉语言是一种特殊的文化智慧,它通过心理战术,达到了自我保护的目的,是值得学生认真学习和深入体会的。以实践为契机的文化意识升华正是在一篇篇与教材关联的内容中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在此过程中,教师则需要采取恰当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学生取得更大的进步。比如,教师可以将学生划分为不同的小组,每个小组针对不同的关联篇章或者活动任务进行探究,可以挖掘《左传》中的历史与文化、《烛之武退秦师》的文化细节研究等等。学生根据不同的任务内容,分别完成收集材料、小组交流、成果展示、活动总结,从中受到强烈的文化感染。

综上所述,基于文化意识导向的高中语文教学,有助于传统文化的渗透,从而使学生的文化素养得到发展。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应当充分考虑到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特别是语文教材的特点,从不同角度完成传统文化渗透的任务,让学生主动汲取课堂精髓,实现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王永洛.高中语文“学生讲坛”活动的实践与反思[J].学语文,2019,(1).

[2]曹绍玮.谈学习传统文化对高中生内在修养的影响[J].中国校外教育,2019,(1).

作者简介:范井轩(1989—),男,江苏省淮安中学一级教师,主研方向为高中语文教学。

猜你喜欢
意识高中语文传统
如何培养孩子的节约意识
例谈概率统计备考的五个意识
使命与担当:福建省高中语文名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专题研讨
使命与担当:福建省高中语文名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专题研讨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
浅析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实用性和创新性
初一学生符号意识的培养应从“理解”入手
少年力斗传统
消防意识
清明节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