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岩 朱杨莉
摘 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契合相通,融入具有必要性和可能性。但从实践来看,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效果欠佳,其主要原因包括大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缺乏深入理解、缺少兼通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师资队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课尚未实现有效衔接,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效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认真选取融入内容,并从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创新教学内容,重视实践教学与教学方法等方面入手。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高校;思政课;融入
DOI:10.15938/j.cnki.iper.2019.01.016
中图分类号: 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19)01-0081-04
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中国共产党人要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提出要“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按照一体化、分学段、有序推进的原则,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于启蒙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各领域[1]。”总书记讲话和《意见》精神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明确了方向。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增强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新形势下高校思政课教师的神圣使命。
一、融入何以必要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首先要解决融入何以必要的问题。中华传统文化具备独特的精神标识,是我们在多种思想文化的激荡中立足于世界之林的根基。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中,有极为深远的现实和历史意义。
1.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教育部颁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大学阶段,应增强学生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2]。”传承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所有大学生的必修课,也是他们在校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式,有责任也有能力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概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原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纲要”)和《形势与政策》(“形策”)。从教学过程的循序性来看,大学生入学后按照大纲依次从“基础”、“纲要”到“概论”、“原理”的顺序接受思政课教育。从与生活息息相关的道德法律开始,慢慢过渡到比较抽象的政治哲学等内容,有利于学生理解和吸收教学内容,并内化成自己的思想体系和价值观念。从教学内容来看,课程体系涉及哲史政法等多个领域,涵盖了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等诸多方面。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哲学思辨、道德法律、历史政治等多领域与思政课教学内容进行融合,既能够培育学生内在的知、情、信、义等品质,又能加深和巩固大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激发他们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
2.有助于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
近些年来,教育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支持高校思政课程的建设,如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指导委员会的成立,《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的颁布,《2017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年专项工作总体方案》的通过,等等。这些有力措施极大地推动了思政课教学质量的提升。但思政课仍存在针对性不足、说服力欠缺的问题,教学效果离党和国家的殷切期望还有距离、与高校思政课的课程定位还不相符、与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成长需求和期待还不合拍。对此,习总书记特别强调,新形势下提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的关键,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
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要求教学内容必须与学生的思想情感、认知内容产生有效衔接,让他们能够有所触动、有所感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历史延续性和群体潜意识性,传统文化的精神意蕴一脉相承,根植在每个中国人的血液之中,极易唤起人们的情感认同。比如,《基础》课讲授爱国主义时,如果只是理论化地介绍其内涵作用,必定枯燥无味。如果我们能引入岳飞、文天祥等特定的历史故事,唤醒学生对爱国英雄的崇拜和认同感,就能极大加深学生的记忆,进而对爱国主义有更深入的理解。同时,传统美德的部分规范,如爱护公物、助人为乐等,其实早就成为青年学子的自觉或不自觉意识,在课堂上将其适时融入进去,结合知识点深入浅出地进行讲解,必然会极大地增进学生的心理认同、情感认同和道德认同,进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3.有助于培育当代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的成长成才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青年时期的价值观养成非常重要,习总书记曾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3]。”在十九大报告中,他再次强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总书记的论断明确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作用。在长期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一套独具民族特色的思维体系和行为准则,积淀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藏的价值观念,與高度凝练了当代中国人价值共识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许多共通之处。如“文明”、“和谐”、“爱国”、“诚信”等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理念,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可以说,离开了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和支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思政课要培育当代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必须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和力量,深挖其思想精髓。
二、融入何以可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还要解决两者为何能相融相通的问题。毕竟优秀传统文化属于“儒家的传统”,侧重伦理型的教化;而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属于“革命的传统”,侧重政治导向性功能。对此,陈先达教授指出,中国社会呈现的勃勃生机正有赖于两个传统的共同发扬。可以说,“革命的传统”是中华民族发展之魂,“儒家的传统”是中华民族发展之根。在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我们要永远保持高昂的开拓进取精神,不仅要坚持革命文化,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主导意识”,也要坚持优秀传统文化,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支援意识”。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重要价值资源
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报告强调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价值作用。剖析包罗万象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不难发现信仰与理想、道德观、辩证唯物法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都能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找到契合点。例如公民道德规范与中华传统美德中的文明礼貌、助人为乐,质量互变规律与古人的“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思想与“塞翁失马”的故事,等等。通过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内涵并进行新时代价值阐释,可以充实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内容,更好地帮助大学生将高校思政课要传达的价值观念纳入自己的思想体系,指导自己的言行。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课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具有相通性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人才培养的目标非常明确,就是培养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输送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思想政治理论课兼具意识形态属性和显著的文化属性,我们既要坚持其意识形态属性,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大学生的头脑,也不能忽视其文化属性,充分发挥文化育人功能的效用。文化作为一种无处不在的精神力量,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更深远地影响着人们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伦理型文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育人目标内涵丰富。习总书记曾引用“修其心,治其身,而后可以为政于天下”,来强调自身修养的重要性。“敢为天下先”的担当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报国情怀等等,对于今天培育大学生的爱国爱党精神,都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因此,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中,对思政课教学目标的实现有着特殊的功效。
3.良好的政策环境支持是两者相融相通的有效保障
十八大以来,各级领导都十分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作用,中央先后下达了一系列文件来落实弘扬传统文化的政策。如:2014年教育部印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明确了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2015年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要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传统美德;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强调将优秀传统文化贯穿国民教育始终。
习总书记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出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转换指明了方向。为了推进政策的落实生根,2017年6月教育部办公厅思政厅发布文件在全国高校开展主题为“传承发展·自信担当-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动,以期“充分发挥高校在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的独特作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等教育各环节。”[4]该文件敦促高校结合实际,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主线,通过教育阐释、社会实践的形式开展形式丰富的相关活动。其中教育阐释是就是强调要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等课程。这些政策和活动的推行,无疑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
三、融入内容如何选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将其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解决融入什么的问题。一定要谨防淡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识形态性,将思想政治理论课讲成传统文化课程的现象。因此,我们在内容选择上要遵循三种路径进行把握:一是要与时代发展要求相适应;二是与学生的成长成才相适应;三是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特点相适应。
1.与时代发展要求相适应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历史长河中经历了灿烂、衰弱、复兴等各种状态。当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历史背景和社会状态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将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就应该响应十九大的号召,积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如何推动?首先就要紧密结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际,从习总书记治国理政的讲话中进行提炼,与时代发展要求相适应。例如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开幕式上将传统文化的思想内容概括为“为政以德、革故鼎新、知行合一、群策群力[6]”;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體学习时,习总书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阐发为“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4]”,等等。习总书记的这些精辟概括,紧扣时代要求,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价值转换提供了方向指导。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一定要高度关注习总书记关于传统文化方面的讲话精神,将其及时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育教学当中。
2.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相适应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高雅的精神品质和审美情趣。大学生要真正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不仅要掌握一定的专业本领,也应该有理想、有情怀、有担当。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应当着眼于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促进其全面发展。人文素质包括文化知识素养、思维方式、价值观等个性品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蕴的丰富人文内涵,对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无法或缺。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族精神能够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诸子百家的“百家争鸣”和思辨精神传统,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学术自由和独立精神;勤俭、博爱、慎独等道德规范和“仁义礼智信”的道德体系,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高尚品德,提升其道德境界;“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求变思想,能激励大学生勇做时代的开拓者。只有将与大学生成长成才紧密相关的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学生才能养成健全的人格,坚定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和底气,在从容和快乐中真正成为时代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
3.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特点相适应
立德树人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核心和灵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就必须紧密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立德树人的特点,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概括提炼,突出重点。首先,应当把理想信念摆在首位。理想信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要引入中华传统文化中丰富的理想信念观和相关故事,积极引导大学生不断追求更高目标,让当代青年能确立在党的领导下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终身的理想信念。其次,要强调爱国主义情怀。作为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具有极大的凝聚力和生命力。引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强调爱国主义情怀,唤起大学生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最后应当突出道德情操引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以伦理道德为基础的文化,其道德核心“仁义礼智信”是对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有力补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课,需注重培养大学生的高尚道德情操,提升其道德境界。
四、融入之困境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话题其实并不新鲜,但就实践层面看,目前的效果无论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明显不足。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
1.大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缺乏深入了解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发展,西方意识形态逐渐渗透,我国大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越来越缺少深入了解。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因青睐西方文化而忽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累。比如,很多学生对西方的节日传统了如指掌,却对中国传统节日如清明节、端午节等不屑一顾;对美国大片趋之若鹜,却对中国传世名篇知之甚少;对西方艺术推崇备至,却缺乏唐诗宋词的赏析能力;等等。加上中国社会发展中,对学生的自身业务能力更为看重,使得学生更为关注自身对实际应用知识的掌握,而忽视了文化素养的提升,部分学生对传统文化价值认识不足,认为传统文化已经过时,对自身乃至社会的发展没有实际意义。以上种种不得不令人警醒。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缺乏文化自觉,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学生无法理解的状况。
2.缺少兼通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师资队伍
在中国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不具备中国传统文化素养,不可能成为一个能结合中国文化特点和用中国话语阐述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教师。翻看中国近代史,会发现率先接受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都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根底。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往往从儒家文化出发来理解和认同马克思主义。然而随着历史条件的转换,传统文化在社会生活中存在感的逐渐弱化,马克思主义研究者和教学者的传统文化底蕴也逐渐薄弱。再加上新中国教育的分科制度,学者和研究者往往只侧重于自己的专业学科。这就造成了高校思政课教师在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的学术领域具备过硬的专业素质,而在传统文化方面的积累却不够的现象。这样的教师在课堂上无法自如运用传统文化,甚至会出现生搬硬套、张冠李戴的情况,其结果不仅不能达到提高教学效果和弘扬传统文化的目的,反而可能会适得其反。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课尚未实现有效衔接
近年来,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相互衔接上已经取得较大成效。比如,在“思修”教材中就增加了“弘扬中国精神”和“注重道德实践”等内容。但从总体来看,二者之间尚未真正实现有效衔接。首先,高校思政理论课教材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不足。如传统文化中的“尚和”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构建的和谐社会思想有相通之处。但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体系中,并没有对两者的共通之处进行深入解读和创造性转化。没有统一的教材规范,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就会有一定阻碍。其次,部分思政课教师在引用传统文化进行思政课教学时,不能深入理解其实质内涵,考察时代背景和阶级立场等因素,只生硬地移植个别相关语句。这种机械的融合,当然难以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对高校思政课的促进作用。最后,当下自媒体发达,网络上充斥着所谓戏说、恶搞优秀传统文化的信息。部分教师未加留心甄别,或是单纯为了迎合学生将这些对优秀传统文化低俗娱乐化的理解融入课堂教学。这不仅无益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也会使高校思政课进一步陷入困境。
五、融入之实现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中,要树立主体性教学理念,从教学能力、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和教学方法等多方面着手,切实增强融入的实效性。
1.在教学能力上提升广大教师运用传统文化的能力
教師在思政课堂上居于主导地位,应有意识地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思政课教学中,这对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和教学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首先,提高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教师必须做到“打铁还需自身硬”,丰富自身的传统文化积累。这需要教师自身在课余多努力,提高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加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同时,也需要学校进行支持,如对教师加强相关培训,多举办相关讲座对教师进行熏陶。
其次,提高教师自觉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第一,应当在思政课课程标准中明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要求和导向,指导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运用传统文化。第二,应设立相关指标,将教师在课程教学中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情况纳入教学评价体系。第三,对在思政课教学实践中成功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优秀示范课程,应当向教师进行大力推广,充分发扬示范课程的带动作用,使教师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意识。
最后,同步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师应当深入研究思政课的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明确教学目的和重点,探求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或精神合理融入思政课的契合点,在对教材深加工的基础上将教材内容进行扩展,引入相关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以便在课堂上进一步开阔学生的视野,提升思政课课堂实效。同时,教师应当遵循教学活动的逻辑性和目的,不能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生硬的加塞。
2.在课堂教学中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从教学内容上将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课进行融合,应当在保持思想政治理论课体系完整的基础上,结合各门课的特点,明确传统文化的根源性作用。
“思修”的内容主要是理想信念,弘扬中国精神,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提升道德素养等。应当抓住传统文化中“志当存高远”的理想观,“虽九死其尤未悔”的信念观,“君子有道”的道德观等契合点,开展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律观教育,引导大学生进一步塑造自己。
“纲要”介绍了近现代的仁人志士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富强前赴后继,努力拼搏并最终选择社会主义的历史。将传统文化融入该课程时,应当引导学生加深对民族精神的认同感,升华爱国主义情怀,从而深刻理解历史和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性。
“毛概”介绍的主要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要理论成果以及当前我国的政治经济外交制度。要注意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内在联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体系里所倡导的价值观念和精神内涵,大多渊源于传统文化。将传统文化融入该课程时,应当引导学生在了解国情的基础上,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规律和经验,激发他们建设祖国的热情。
“原理”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的介绍。剖析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发现不少共通点,如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样强调实践,从“知之非艰,行之惟艰”,到“格物致知”,注重实践的思想一脉相承。在教授这章节内容时,就可以运用传统文化的相关思想来进行更形象生动的讲解,使学生深入把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深刻理解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坚定实现共产主义的理想。
3.在思想政治理论实践课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
中央十六号文件指出,高校要以“坚持政治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作为原则来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大纲中,专门设置有实践课时。古人也有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根据《中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报告(2014)》,大学生对“社会实践活动”对自身思想品德发展的影响认可度最高,远高于其他因素。因此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重视课堂教学与课外体验结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践体系的建构和完善。
首先,高校应当积极开发当地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支持实践教学,如在纪念馆、名胜古迹等富集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场所,开设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其次,要充分利用教学基地定期开展实践教学,如吸纳学生参加博物馆、纪念馆讲解活动;组织开展当地历史名人及重大历史事件的纪念和研讨活动等。最后,可以鼓励学生在假期开展社会实践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如可以将社会实践作业布置成与传统文化相关的社会调查等,鼓励学生开展调查研究。要积极丰富实践教学的形式和活动,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亲身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认同,自觉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践行者和传承者。
4.在教学方法上促使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从教学方法上促使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联系时代背景,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境况,遵循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采用学生喜欢且恰当的教学方式,让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堂。必须打破传统,创新课堂教学模式,从封闭式教学向开放式教学转变,从单项灌输式教学向双向互动模式转变。
教师可以进行探究性教学,来充分激发学生的自主性。根据具体授课内容,设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问题和案例,以问题为导向,通过小组讨论、社会调研、答辩等环节来引导学生自主思考传统文化的问题。让学生在探究中进行深入了解和认同,主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化于心。
思政课教师还可以借助发达的大众传媒技术,丰富教学资源。大众传媒本身已经成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角色,央视举办的《诗词大会》、《百家讲坛》等宣传优秀传统文化的节目,深受大学生喜爱。教师在上课时,应当借助大众传媒选取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提高学生兴趣。教师还可以开展课堂活动,如课堂观影、课堂演讲等方式丰富教学形式,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通过丰富的资源和形式,提升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提高高校思政课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 陈先达.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26-28.
[2] 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7-01-26(6).
[3] 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N].中國教育报,2014-04-02(3).
[4]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的基础工程[N].人民日报,2014-02-26(1).
[5] 教育部关于开展“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通知[Z].教思政厅函〔2017〕19号.
[6] 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9-25.
[7] 肖贵清,武传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意义及其路径[J].思想教育研究,2017(3):73-77.
[8] 张师帅.论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及其实现[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5(8):56-61.
[9] 迟成勇.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融合[J].思想理论教育,2014(12):63-67.
[10] 李国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2014(7):65-69.
[11] 王天民.价值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探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7(6):46-49.
[责任编辑:庞 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