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新时代家风建设观的四重价值维度

2019-08-07 00:58葛大伟金桓宇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9年1期
关键词:家风建设新时代习近平

葛大伟 金桓宇

摘 要:家风,是一个家庭精神品貌的写照,也是一个社会价值导向的缩影。中华传统家风文化折射出中国人民深刻厚重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文化精髓。党的十八大开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家风建设在治国理政伟大实践中的独特作用,多次从战略高度就家风与政风、家风与教育、家风与廉政、家风与家庭等问题展开重要论述,倡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新时期家风建设,为新时代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提出了重要遵循。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家风建设观的丰富内涵,应从中国治道、中国价值、中国经验和家国情怀四重维度来全面把握。

关键词:习近平;新时代;家风建设;价值维度

DOI:10.15938/j.cnki.iper.2019.01.005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19)01-0023-04

家风,也称门风,门声,是中国民间道德教化的重要载体,集中反映了家庭或家族在繁衍生息、薪火相传历史过程中形成的较为稳定的生活作风、价值导向和行为准则。以马克思主义家庭观指导家庭文明建设、促进干部群众形成良好家风,是我国精神文明创建史中一以贯之的优良传统。党的十八大开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家风建设在社会主义家庭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从战略高度提出了“紧密结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1]的任务和要求。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再次强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从家庭做起,从娃娃抓起”[2] ,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日常化、具体化、生活化确立了方法论指导。从理论层次上看,习近平新时代家风建设观是以下四重维度的高度统一。

一、家风与政风:以上率下的中国治道维度

强调以家风促党风、政风、社风,是习近平新时代家风建设观的首要特质。纵观世界政治发展史,政通人和、天下大治,是古今中外政治家的普遍诉求。对于有着丰富王朝兴衰历史经验教训的中华文明而言,镜鉴和研究国家治理经验的“治世之道”,一直是历代领导者孜孜以求的為政指归。早在《礼记》中就有“是故审声以知音,审音以知乐,审乐以知政,而治道备矣” [3] 的记载。唐太宗李世民为全面总结古往今来王朝更替的教训,命魏征等大臣编撰了以研究治道为核心的《群书治要》,宋神宗为了“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司马光等人主编了《资治通鉴》。此后中国政治史中关于治道的归纳总结不断深化,积累了诸多宝贵经验,其中,对治道与家风关系的研究尤为引人瞩目。根据《辞海》的定义,家风“指一家的传统作风、风尚”。[4]“家”的古义和居所、房屋有关,后引申为分封制下的一定政治范围,“家,凥也……牗户之间谓之扆,其内谓之家。引申之,天子诸侯曰国,大夫曰家。凡古曰家人者,犹今曰人家也” [5]。而风,很早就有风行教化之意,“风之用大矣,故凡无形而致者皆曰风。《诗序》曰:‘风,風也,教也。風以动之,教以化之”。 [6]家风一词,最早见于西晋潘岳所作的《家风诗》,用以歌咏祖德,称美家世。中国传统家风的形成过程,多为家中的长辈(一般为父亲、兄长)以身作则,对宗族子弟言传身教,进而代代传承,积善成德,因此家风也称作“父风”、“兄风”。在家国同构的中国传统文化中,这种逻辑生成序列放大到一国、一朝之中,即演变为社风民风的好坏取决于国家或统治阶级或上层领导者的政风和作风。和西方基于人都是自私利己的“经纪人”或“理性人”而设计的对领导者分权制约模式不同,领导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不仅仅具有社会治理的工具性意涵,还具有社会风化导引的道德性意涵。如孔子所云:“苟正其身,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7]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8] “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9]在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政治文化传统中,领导者在道德操守上严于律己、率先垂范是天下大治的首要前提。也即孔子所打的比喻“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10]

党员干部在家庭文明建设中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是习近平新时代家风建设观的重要内涵。“家庭不只是人们身体的住处,更是人们心灵的归宿。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家风差,难免殃及子孙、贻害社会。”[11]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各项事业的领导核心,全面从严治党,严肃党风政风,是净化政治生态、端正社风民风的首要环节。党员干部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存在着现实社会关系的一个个具体的人,党员干部的家风问题绝不仅仅是一人一家之私,而是关乎全社会风成化习、果行育德的道德根基。为此,习近平多次强调要牢牢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先禁己身而后人,打铁还需自身硬”。[12]党员干部家风腐化堕落,党性原则很难得到坚守,反之,党风政风软弱涣散,良好家风也很难在社会形成氛围。对此,习近平同志一针见血地指出,“一些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表现在基层,根子在上层,上面害病,下面吃药”,[13] ,“各级党委(党组)要重视领导干部家风建设,把它作为加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定期检查有关情况。” [14]以上论述,为新形势下全面从严治党定下了以上率下、纲举目张的主基调。

马克思主义家庭观认为,家庭的本质是一种社会关系,现代社会“是纯粹以个体家庭为分子构成的一个总体”。[15]家庭是社会肌体的最小细胞,家风是政风社风的微观切片。唐代名相张九龄在《千秋金鉴录》中感喟,“治国之道,实由家治也”。[16]所谓“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17]良好家风是涵养党风政风民风的源头活水。从端正社会风气的角度强调领导干部家风对于社会整体道德水平的促进作用,是新时代习近平家风建设观的重要价值旨归。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之所以能够受到人民的爱戴、百姓的拥护,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几近苛刻”的红色家风感染了一代人的价值观。也正是基于马克思主义家庭观传承的这种“红色基因”,习近平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指出:“家风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领导干部的家风,不仅关系自己的家庭,而且关系党风政风”,“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抓好家风”。[18]

二、家风与家教:润物无声的中国价值维度

强调家风的教育引导作用,是习近平新时代家风建设观贯穿始终的主线。在各种重要场合,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良好家风对于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19]“家长要时时处处给孩子做榜样,用正确行动、正确思想、正确方法教育引导孩子”。[20]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以良好家风教育子女,涵养品德,是“中国式人格成长”的一大特色。我国古代的《周易》卦辞中就有“正家而天下定矣” [21]的表述,对此,汉代陆绩注解为,“圣人教先从家始,家正而天下化之,‘修己以安百姓者也”[22]。所谓“富贵苟求终近祸,汝曹切勿坠家风”。[23]不坠家风是开展家教的目的,不辍家教是延续家风的手段。千百年来,在家风潜移默化地濡染和教育下,无数中华民族的仁人志士以涵养家风为价值原点,修身齐家,自强不息,塑造了中华民族慎终追远、民胞物与的独特精神品格。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家德家风中来浸润涵育,是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背景下社会主义家庭文明建设的一大发展创新。一个国家或一个社会的核心价值观是寓居其中的人们涵养心灵、守望道德的栖息之所,而每一个家庭的道德风气则凝含着国家或社会整体的伦理形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施文化强国战略、增强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基石,而广大家庭的家风建设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小、落细、落实的重要抓手。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要“紧密结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24],“要在家庭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家庭成员特别是下一代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华民族”[25]。近年来,在全国文明家庭评选表彰、全国道德模范评选表彰、“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涌现出一批敬老孝亲、爱国爱家的道德楷模,他们所展现的崇高家德家风,代表了新时代中华家文化独特的精神气质,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鲜明、最生动的体现。

从比较研究的视域来看,通过家庭教育将社会主流意识形态融入人们的生产生活和精神世界,已成为许多国家进行意识形态建设的切进门径。19世纪德国教育家福禄贝尔有句名言,国家的命运与其说操在掌权者手中,倒不如说掌握在母亲手中。马克斯·韦伯(Max Weber)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认为,“诞生于基督教禁欲主义的精神”成为资本主义主流价值的标志,是清教伦理核心价值观从它原初的社会承担者——禁欲主义新教各教会与教派,“扩展到了另一个载体群:新教徒家庭”,[26]通过这一新载体,新教的核心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得以代代相传。阿拉伯国家非常重视对家族后辈的阿拉伯文化传统和伊斯兰文化教育,“《古兰经》从小就必须倒背如流,阿拉伯的古典诗歌和历史要熟记在心,并时刻牢记老一辈的传统美德”。[27]当今世界,不同价值观之间交流互鉴、渗透碰撞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讲好、传播好中国的家庭故事、家庭文化、家庭道德,不仅能够向世界充分展现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还能够有利于建构当代中国家庭健康、和谐、文明的国际文化形象,对推动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交流互鉴具有重要意义。

三、家风与廉政:镜鉴古今的中国经验维度

强调通过家风建设筑牢反腐败的精神防线,是习近平新时代家风建设观鲜明的实践指向。在中纪委十八届六次全会上,习近平高屋建瓴指出,“领导干部要把家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廉洁修身、廉洁齐家”,[28]为家风建设助力反腐败工作提供了基本遵循。此外在多种场合,习近平在论述反腐倡廉工作时反复强调了家风建设对于筑牢领导干部“不想腐”精神防线的重要作用。在涉及选拔任用干部的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他引用春秋时期宋国大夫正考父“一命而偻,再命而伛,三命而俯”的家训告诫党员干部要谨慎用权,戒骄戒躁。[29]在纪念胡耀邦同志诞辰10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他高度评价胡耀邦同志对自己和家人的严格要求,“共产党人是给人民办事的,不是给一家一族办事的” [30]。在中央政治局专题民主生活会上,他联系相关腐败案件的深刻教训,提出中央政治局的同志 “对亲属子女和身边工作人员,要严格教育、严格管理、严格监督,发现问题及时提醒、坚决纠正。”[31]总书记如此关注家风建设对于反腐败斗争的重要作用,有着深刻的历史和现实背景。据中纪委国家监察委员会网站公布的数据,自2015年2月13日至12月31日,共有34名部级以上领导干部被中纪委通报纪律处分,其中,有62%的案件违纪涉及领导干部的亲属、家属。“一人当官、全家腐败”的案例屡屡见诸报端。有的利用手中权力帮助配偶子女经商办企业,承揽工程、操纵项目,攫取巨额经济利益;裙带关系在领导干部这棵“大树”底下疯狂聚敛钱财。触目惊心的腐败大案要案背后,贪腐家庭的家风不正是一个普遍规律。

中国数千年的吏治发展史证明,官员家风往往是其作风的反映。家风与官风、政风往往成正相关的变化关系。防范腐敗最坚固的一道防线,往往在于“家门之风”这第一道防线。大文豪苏轼幼年时,其母程氏给他讲东汉名臣范滂舍生取义的故事,苏轼问母亲:“轼若为滂,母许之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 [32]在母亲的言传身教下,苏轼、苏辙兄弟宦海沉浮始终不坠家风,终成千古文人立德立言的典范。晚清名臣林则徐自幼家境寒苦,但其父林宾日非常重视家风教育,为其取名“则徐”,就是寄意他效法为官清正的福建巡抚徐嗣曾。后来林则徐果然青出于蓝,成为了腐朽的晚清官场少见的廉吏能臣,其“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家训更是被世人广为传颂。相比这些清官廉吏,历史上因纵容家族成员腐化堕落而身败名裂的案例也发人深省。西汉名臣霍光早期为官耿介严谨,办事公允无私,但随着权力和威望日益增强,个人私欲逐渐膨胀,对妻子和霍氏子弟不加约束,治家无方,终于导致在其身故之后全家受诛。北宋宰相寇准早年间敢于进谏,善断大事,然而晚年寇准逐渐开始生活腐化,其后代也纷纷效仿其骄奢淫逸的生活习惯,最终导致身败名裂。对比今日党和国家反腐败的严峻形势,贪官家风的不良影响同样发人深省。据央视反腐纪录片《永远在路上》披露,有13名家庭成员涉案的原全国政协副主席苏荣面对记者的采访,回忆自己曾心虚到不敢看电视节目《家风是什么》;全国人大环资委原副主任白恩培纵容妻子借助自己的职权大肆敛财,在其腐败之路上,家属扮演了及不光彩的角色;河北省委原书记周本顺“家风败坏”,父子联手构建“商业帝国”,平时家中烧香拜佛,以求平安……对比古今廉吏和贪官家风的云泥之别,习近平重视家庭文明建设的谆谆告诫显得越发紧要,“各级领导干部要教育亲属子女树立遵纪守法、艰苦朴素、自食其力的良好观念,明白见利忘义、贪赃枉法都是不道德的事情,要为全社会做表率。”[33]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打虎拍蝇”的反腐败高压态势下,腐败蔓延势头得到有效遏制,“不敢腐”、“不能腐”的目标初步形成,而要想达到“不能腐”的更高阶段,铸牢优良家风的精神长城就成为了构筑反腐败体系的关键一环。

四、家风与家庭:修齐治平的家国情怀维度

把实现家庭梦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之中,是习近平新时代家风建设观的坚定情怀。“传统家庭美德铭记在中国人的心灵中,融入中国人的血脉中,是支撑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重要精神力量,是家庭文明建设的宝贵精神财富”[34]。涵养家庭美德,树立良好家风,“不仅关系到一个家庭、家族的兴衰,更关系到一个民族和一个国家未来的和谐稳定与发展繁荣”。[35]一方面,“千家万户都好,国家才能好,民族才能好”,另一方面,“国家好,民族好,家庭才能好。只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家庭梦才能梦想成真”。[36]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理想和谐共振,展现了新一届党中央不忘初心的历史自觉。

在习近平新时代家风建设观中,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家国情怀始终是其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中国人历来讲求精忠报国,革命战争年代母亲教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先大家后小家、为大家舍小家,都体现着向上的家庭追求,体现着高尚的家国情怀”。[37]中华文明中所蕴含的独特家国内部结构、沧桑家国历史命运、深远家国文化传统,构成了中国家庭与中国社会独特的生成和作用逻辑。诚如孟子所云:“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38]在家国同构的中国传统文化中,以宗法血缘为纽带联结的中国家庭具有着类似西方宗教属性的社会功能。从《论语》的“迩之事父,远之事君” [39],到《礼记·大学》的“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国人” [40] ,从汉代霍去病的“匈奴不灭,无以家为”,[41]到清代魏象枢的:“一家之教化,即朝廷之教化也,教化既行,在家则充前裕后,在国则端本澄源”。[42]中华文明语境下的“家”与“国”总是呈现出“同心圆”式的关联图景,家庭伦理道德始终是社会伦理道德的价值之轴,也即王国维所言,“古之所谓国家者,非徒政治之枢机,亦道德之枢机也”。[43]面对从古至今中国家风与中国国运的深刻内在联系,习近平指出,“无论时代如何变化,无论经济社会如何发展”,“家庭和睦则社会安定,家庭幸福则社会祥和,家庭文明则社会文明。”[44]只有广泛动员起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奋斗热情,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才能够汇聚起磅礴的力量。

当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已经奏响了中国发展崛起不可逆转的时代强音,积聚起千家万户为之昂扬奋斗的不竭之势。从党中央治国理政的高度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家风建设战略部署,至少应从以下几方面重点着力。一是通过大力弘扬革命先辈的红色家风,筑牢理想信念,凝聚民族意志。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而前仆后继的“英烈门风”是教育广大青少年树立共产主义理想、抵御各种不良思潮最为生动有力的教材。习近平多次提及“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同志等老一辈革命家都高度重视家风”,强调要“继承和弘扬革命前辈的红色家风,向焦裕禄、谷文昌、杨善洲等同志学习,做家风建设的表率”。[45]也正是因为红色家风具有不可撼动的精神感召力,一些敌对势力在近年来开始有针对性地鼓动起抹黑革命英雄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其真实目的在于扰乱人们的思想,瓦解具有共同价值观的历史记忆,这不得不引起我们足够的警惕。二是通过深入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良家风,承扬时代精神,增强文化自信。守望本民族家风文化世代传承的坚韧与执着,是中国文化主体性的重要体现,是我们在国际间文化软实力较量博弈中站稳脚跟的浑厚内力,是我们坚定中国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重要路径。镜鉴历史是为了更好地指导现在,因此“建设和弘扬新时代家风文化,重视发挥家庭教育的基础作用”[46]在新时代历史语境中具有无可替代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三是通过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在建设家风中的重要作用,解决突出问题,形成社会风尚。群团工作是我们党的一大实践创举、一大政治优势,发挥群团组织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是新时代以家风促政风社风民风的重要抓手。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群团工作对于家风建设的重要作用,在同妇联同志谈话中指出“要注重发挥妇女在弘扬中华民族家庭美德、树立良好家风方面的独特作用”,[47]在全国文明家庭表彰大会上特别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把家庭文明建设摆上议事日程。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团体要结合自身特点,积極组织开展家庭文明建设活动”。[48]同时,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相关部门也要发挥统筹、协调、指导、督促作用,以表彰家庭美德肯认家风,以解决家庭困难保障家风,以引导家庭新风发展家风,在全国上下形成“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的良好社会风尚。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指出,无论世情、国情、党情如何深刻变化,“对一个社会来说,家庭的生活依托都不可替代,家庭的社会功能都不可替代,家庭的文明作用都不可替代”。[49]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上全面理解习近平家风建设观的丰富意涵,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家庭文明建设的发展方向,有助于巩固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凝聚起推动社会前行的强大力量。

参考文献

[1][19][24] 习近平.在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2015-2-18(1).

[2]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3][17][40] 陈戍国.礼记校注[M].长沙:岳麓书社,2004.

[4] 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

[5][6] [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南京:凤凰出版社,2015.

[7][8][9][10][18][25][38][39] [宋]朱熹.四书集注[M].长沙:岳麓书社,1987.

[11][33][34][36][37][44][45][48]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猜你喜欢
家风建设新时代习近平
习近平的外交足迹
论习近平家风建设思想
领导干部家风建设与党内政治生态净化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陈云的家风建设思想及其现实启示
探析中国共产党人的家风建设
标题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