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类辨明读懂悟透

2019-08-07 00:56刘冬梅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9年5期
关键词:律诗主观题分值

刘冬梅

2016年是中国高考命题史上具有特殊的意义的一年。从这一年开始,除上海、天津、浙江、江苏等省市外,教育部收回了各省市的自主命题权,在全国推行三套高考试卷。经过三年的尝试与磨合,全国卷高考原有命题团队融入了各省市自主命题的新鲜血液、骨干力量,在继承以往优良命题传统的基础上摸索形成了较为稳定的命题风格。

就全国卷古诗鉴赏板块而言,2016年延续过去题型和传统,较为稳定;2017年有突破,呈现一些变化;2018年是适应后的探索,稳定中有创新。因此,以全国卷历年古诗鉴赏题为大背景,以地方卷作参考,以2016-2018年为时间节点作研究就显得尤为必要。一方面它可以把握现行高考试题的既有取向,对未来命题走向进行合理预测,另一方面它对突破教与考的转化这一现实困境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笔者通过对该专题类型题的深入探究,透视其规律,洞悉其本质,生成方法,以求提升思维与能力,以“不变”应“万变”。

一、题型特点

(一)二个主观题变为一个主观題一个客观题。从2017年开始,全国卷试题文学类作品阅读和实用类作品阅读由2016年的二选一的选考变成二者均为必考。在试题阅读量和书写量均有增加的背景下,将问答题变为选择题成为一种必然。不单是因为选择题节省书写时间;更重要的是选择题中干扰信息更多,如果没有对诗句精准理解的自信,错误选项的似是而非处会让犹疑的考生直入陷阱,从而增加难度系数,拉开区分度。因此,2017年的古诗鉴赏题在2016年二个主观题的基础上变为了一个主观题加一个客观题的模式,并延续到2018年,相信这样的优化模式会持续下去。

(二)总分值由11分变为9分;客观题均选不正确的选项,分值由5分变为3分。2016年延续从2007年开始的分值和试题模式,分值11分,题数2个,其中第一小题主观题5分,第二小题主观题6分。自2017年开始,第一道主观题改为客观题。2017年,客观题设置为五选二的形式,要求选出对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按照PISA考试的分值设置方法,分为3分、2分、1分和0分选项,分值共5分。2018年,客观题分值降为3分,变为常见的四选一的形式。选择题分值的减少,并不表明古诗鉴赏的重要程度降低,主要原因是2018年所有选择题均为四选一的形式,分值为3分。这是选择题避免玩文字游戏的必然变化,也是命题科学性得以提高的显著体现。

二、选文特点

(一)体裁

2016-2018年全国卷古诗鉴赏题选文倾向于唐宋诗歌,特别青睐七言律诗。律诗和绝句、词、曲比较,具备多重优势,更便于出高考题。

1.律诗主题庄重。“诗庄词媚曲俗”,和其它诗歌体裁比较,律诗的主题及情感更为沉厚、庄重、大气,符合立德树人的高考选文价值取向。

2.律诗手法丰富。和绝句比较,律诗表达内容和手法运用更为丰富,起承转合、起兴铺垫、卒章显志等结构特点以及用典、列锦、铺垫等表现手法的运用,让它更能承载选择题题肢考查的多项内容。

3.律诗语言凝练。古诗鉴赏强调读懂的能力,律诗含蓄隽永的语言更能提高理解难度,虚词的运用能巧妙地传情达意。对律诗蕴藉语言的品味既回归到了诗歌理解的本质,也适合命制句意理解题和语言风格类试题。

值得注意的是,较长篇幅的诗歌节选内容开始成为命题素材的新宠,如2016年Ⅰ卷的杜甫《丹青引赠曹将军霸》、2018年Ⅱ卷的陆游《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

(二)主题

2016-2018年全国卷古诗鉴赏题较往年比较,诗歌的写景内容有所减少,叙事性增强。这导致其丰富的主题表达中具有一定的倾向性。其内容和主题表达主要有以下几类:

1.艺术创作,如2016年Ⅱ卷的绘画创作、2017年Ⅲ卷的文学创作、2018年Ⅱ卷的书法创作;

2.家国情怀,如2016年Ⅲ卷、2018年Ⅱ卷;

3.讴歌时代,如2016年Ⅰ卷;

4.应试之作,如2016年Ⅲ卷、2017年Ⅰ卷;

5.兄弟情谊,如2017年Ⅱ卷;

6.民族精神,如2018年Ⅰ卷表现的中华民族执著、刚毅的坚贞气节。

这些诗歌既有对“小我”的情感表达,又有对“大我”的家国关照。诗人或把个人置于家国之中,抒发诗人踌躇满志、报效朝廷的爱国之情;或者诗人担负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歌颂国家的政治清明、承平气象。

三、命题特点

(一)命题表述精准,指向性明确,切口小。这就对审题能力提出较高要求,考生必须“答即所问”才能自如应对。如2017年Ⅱ卷(2)题“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该题首先要明确检索区间为首联,其次答案必须是对苏轼性格的分析,像“兄弟情深”这样的表达即是“答非所问”。

(二)强调读懂,淡化技巧辨识,重视分析考查。除了关注诗歌“写了什么”,还深入考查诗歌是“怎样写的”。命题者不在辨识表达技巧上设置障碍,而是降低梯度,淡化技巧辨识,回避术语及答题套路;很多试题直接给出具体技巧,作答时只需分析技巧的具体表现。技巧的具体运用是更高难度的要求,只有真正读懂才可答题。

(三)重视注释理解。古诗鉴赏题从文段数量来说应是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全面阅读,命题者常把解读诗歌的关键信息放在注释部分。这类考查常和诗歌中的用典注释相结合,如2016年Ⅰ卷关于任公子的注释④和第9题紧密相关,2017年Ⅱ卷注释③中“李揆怕被扣留”成为解答第(1)题的关键信息。读懂注释,以注释信息为原诗理解作指引,二者互为对照,不能妄加推断。

(四)命题散文化。以2018年为例,三道主观题分别为句意理解题、作用分析题、分歧点探究题,表现最突出的是2017年Ⅱ卷的诗人性格分析题。命题散文化趋势只是表象,背后站立的是对古诗“读懂”能力的考查。

四、主观题题型分析

全国卷古诗鉴赏题注重考查文本细读能力,落实到某个字词的精准理解以及某种手法的具体运用。主观题提问类型如下:

(一)表达技巧类

全国卷古诗鉴赏题一般不直接提问表达技巧,而是已知表达技巧后具体分析如何运用技巧。常见的比喻、拟人、对比等技巧一般不在技巧分析的考查范围内,分析用典的使用出现频率较高,如2016年Ⅰ卷第9题“诗中运用任公子的典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最突出的是2017年Ⅱ卷第(1)题“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客观题的五个选项的考查都与用典有关。早在2013年Ⅰ卷第9题“词的结尾借用了贺知章的故事,这有什么用意”就出现对用典理解的重视。

除去用典,2016年Ⅱ卷第9题“为了突出曹霸的高超画技,诗人作了哪些铺垫”考查了学生对铺垫的具体理解和运用。早在2013年Ⅱ卷第8题“这首咏梅诗中,作者用什么手法来表现梅花的”考查了烘托、渲染手法的理解运用。这种命题方式为地方卷采纳,如2018年浙江卷第(2)题“这首诗与柳永《雨霖铃》詞都运用了点染手法,试赏析本诗的点染手法”。

(二)语句妙处类

提问古诗某个语句的妙处,这种方式比较含蓄,剥开“妙处”的外壳,内核仍然是“表达技巧”。此类题型考查的角度更广,颇受命题者青睐,如2012年安徽卷“赏析‘软红光里涌银山中‘软‘涌二字的妙处”,2015年Ⅰ卷第8题“这首诗的颔联乃‘晚唐巧句,请指出这一联巧在哪里”,2017年Ⅰ卷第(2)题“‘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

语句妙处类题型一定要在整体把握诗歌内容和风格的基础上,从内容、构思、语言、手法等方面全面思考,不能仅局限于某一种表达技巧。

(三)语句作用类

作用类古诗鉴赏题是全国卷钟爱的题型,如2012年第8题“‘红叶黄花秋意晚一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2013年Ⅰ卷第9题“词的结尾借用了贺知章的故事,这有什么用意”,2015年Ⅰ卷第9题“诗的尾联……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2016年Ⅰ卷第8题“诗的前四句……这样写有什么用意”。2018年Ⅱ卷,切口更小,落脚到某个意象,考查了“诗中前后两次出现‘酒,各有什么作用?”

作用类题型答题时需注意:①看提问句是写景句还是写人句,是描写句、叙事句还是议论句,甚或是运用了某种表达技巧的句子,先确定表达的内容。②看提问句是在什么的位置,确定在结构上是起铺垫、引发还是过渡、承上启下或者是点染、升华、呼应的作用。③结合整首诗从内容、手法、结构等方面思考,从“写了什么、怎样写、什么情感”三个方面作答。

(四)句意理解类

句意理解题主要看考生是否真正读懂诗歌,常选择诗歌的哲理句、含蓄句、主旨句进行考查,如2016年Ⅱ卷第8题“如何理解曹霸画的马‘一洗万古凡马空”,2018年Ⅰ卷第(2)题“诗中最后两句有何含意”。早在2013年Ⅰ卷第8题“上阕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也考查了句意理解。句意理解题是古诗鉴赏的基本功,可以看见全国卷试题回避术语、回归语言本质的倾向。该类型题可以从句子的本义、引申义、主题义等角度多维思考。

(五)分歧点探究类

分歧点探究本是现代文阅读题的常见题型,近几年全国卷古诗鉴赏题也时常出现。如2016年Ⅲ卷第8题“诗的颈联又作‘臂弱尚嫌弓力软,眼昏犹识阵云高,你认为哪一种比较好”,通过炼字比较两种句子的优劣,2018年Ⅲ卷第(2)题“一般认为,诗最后两句的内容是以精卫的口吻表达的,你是否同意这种解读”提出观点探讨正误。值得一提的是这两道试题中的分歧点并非为了探究而探究,它们是诗歌真正的分歧点,体现了“诗无达诂”的本质,当然答案呈现也不是“非此即彼”的简单化,而是“两者皆可”的多意理解。

(六)比较阅读类

比较类诗歌鉴赏题主要从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角度去命制,全国卷古诗鉴赏题非常重视课内课外的结合,重视课本知识的迁移,常将作品与初高中课本所学诗歌进行某方面的比较。如2016年Ⅲ卷第9题和辛弃疾《破阵子》比较相同题材里的不同情感,2018年Ⅰ卷第(1)题C选项和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比较不同题材里的相同意象,2018年Ⅲ卷第(1)题D选项和白居易《观刈麦》比较了不同作品的相同语言风格。早在2015年Ⅰ卷第8题与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比较了景物描写的不同角度。

(七)情感态度类

诗歌无非景情两端,古诗鉴赏的关键是感受景、品味情。2016年以前全国卷古诗鉴赏题喜欢直接提问情感以及分析景情关系。近三年,直接提问情感的问法几无可寻,它常和某种技巧联合设问,如2016Ⅰ卷第9题“诗中运用任公子的典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2017年开始只有一个主观题之后,关于情感类提问切口会更小,角度会更巧,如2017年Ⅲ卷第(2)题“请从‘戏赠入手,结合全诗,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

五、“读懂”古诗的关键能力

在高考语文“理解”才是王道的大背景下,怎样“读懂”诗歌显得尤为重要。古诗鉴赏理解力的核心便是立足语言,通过想象等手段体验文字中蕴含的喜怒哀乐,以唤起与诗人的共鸣。要真正读懂诗歌,“泡”与“磨”这两种关键能力必不可少。

“泡”是运用合理的联想和想象将诗“泡开”,如同茶叶在开水的冲泡下释放茶香,古诗由少到多,由含蓄简练走向丰富蕴藉。从创作角度讲,诗歌是诗人在主观情志的关照下依靠想象和联想来完成的,如同把鲜嫩的茶树叶烘制成蜷缩的茶叶;从阅读角度讲,读诗也需借助联想和想象的催化剂还原含蓄的诗歌背后的丰富情感和意蕴,把干瘦的茶叶泡开、复原。带着想象,不仅可以“立象以尽意”,泡出诗歌的图画美,还可以复原诗人创作时的情景状态,深切体会诗歌的意境主旨。

“磨”是调动情感,品咂诗歌精妙、生动、含蓄的语言,体味诗中丰沛、细腻、婉转的情感。磨是一个由粗到细的过程,鉴赏时抓住古诗的抒情关键字或精妙的形容词、动词,深入情感内里,反复揣摩、体悟,感受言语中深藏的喜怒哀乐,领悟旁观者不能体会入微的深情。

当然,古诗鉴赏是一个系统工程,理解力的提升还需要文言知识的积累和文化积淀的丰富。知识储备和能力锻造双管齐下才能竖起古诗鉴赏能力的根骨,读懂悟透才会让备考更为从容。

猜你喜欢
律诗主观题分值
极坐标方程主观题考点分析
第15届世界健美操锦标赛五人操成套难度动作分析
悄悄告诉你:统计这样考
应该叫胸联
谁是科创板创值全能冠军
写诗拾趣
近体尤工,律绝兼善
例析诗歌鉴赏主观题解答五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