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鹏辉,张 浩,罗 杰
(中国电建集团西北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陕西 西安 710065)
某小型水库位于黄土高原沟壑区,是一座以农业灌溉为主的IV 等小(1)型水库。本工程目前处于施工阶段,坝高43.70 m,总库容 293 万 m3。根据《防洪标准》(GB 50201-2014)、《水利水电工程等级划分及洪水标准》(SL 252-2017)[1,2]大坝、泄水建筑物等主要建筑物级别为4 级,洪水标准为设计洪水30 年一遇,校核洪水300 年一遇。
工程所在的河道全长20.1 km,平均比降24.9‰, 蚂蚁沟坝址以上流域面积为47.3 km2。全流域为东西走向,东高西低,地形差异明显,兼有塬、坡、沟、峁等多种地貌类型。沟道断面主要多呈“U”型。
流域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多年平均年降水量583.7 mm。年内降水分配不均,降水主要集中在7 月~9 月份,多以暴雨的形式出现。坝址多年平均流量0.100 m3/s,平均年径流量为315 万m3。洪水多发生在6 月~9 月,洪水一般峰高量小,由于河槽调蓄能力较小,一次暴雨形成一个洪峰,在多雨季节形成陡涨陡落的连续洪峰。设计、校核洪峰流量分别为259 m3/s、541 m3/s[3]。
工程区位于华北地层区的陕甘宁盆地分区,以发育中、新生代陆相地层为特征。三叠系主要为内陆盆地含油汽沉积地层,侏罗系、白垩系为内陆盆地含煤碎屑岩组合(J)及红色碎屑岩组合(K)。新生代在本区以上第三系红色碎屑岩组合及第四系冲洪积~冲湖积层为主,以第四纪黄土堆积为特色,为中国黄土高原的主要组成部分。
工程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a=0.05 g,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T=0.45 s,相应的地震基本烈度为Ⅵ度。工程区属构造相对稳定地区。
(1)地形地貌
坝址区河道顺直,河谷形状为不对称“V”型。左右岸均为土质岸坡,坡体为第四系残坡积黄土层所覆盖,植被茂密。右岸岸坡总体较缓,下部低高程有基岩出露。坝址区左右岸上下游均发育有冲沟。
(2)地层岩性
坝址地层主要为侏罗系中统(J2)、白垩系下统(K1)和第四系(Q)。第四系地主要为中更新统(Q2)黄土状土,上更新统(Q3)黄土,全新统(Q4)冲洪积砂卵砾石、残坡积黄土等。
(3)地质构造
坝址区岩体中未发现断裂构造,河床两岸岸坡基本为第四系所覆盖,仅河槽右边岸坡脚部位有侏罗系、白垩系近水平岩层出露,岩层倾角2°~4°,向NNW 缓倾,构造裂隙不发育。
(4)物理地质现象
坝址区物理地质现象不发育,两岸未发现滑坡、变形体及规模较大的崩塌、泥石流等,物理地质现象主要表现为岩体的风化与卸荷。
坝址区河道仅150 m 长,且坝址左右岸、上下游均发育有冲沟,受此条件限制,坝线可选择余地很小,只能将坝线布置于两岸山脊中部,因此本工程坝线唯一。
在人群中的感染很普遍,存在于精液中的病毒,不仅使宫颈受到感染,还可通过胎盘感染胚胎或胎儿,导致胎儿死亡和流产的发生。
坝址基岩深埋,出露高程较低,坝址区天然石料、骨料质量不满足要求,均需要从外地采购,因此采用堆石坝和混凝土坝型不经济。工程区域位于黄土高原,坝址区域分布有大范围的黄土,土料储量和质量均质坝的要求。根据现场调查情况,当地已建的小型水库均采用均质土坝[4],技术成熟,施工速度快。因此,推荐坝型为均质土坝。
(1)由于本工程规模小,从安全性、经济性、运行管理的方便性等方面考虑,泄水建筑物由溢洪道和泄洪洞(兼导流洞)组成。
(2)本工程枯水期来水量较小,汛期洪水较大,大坝为均质土坝,因此泄水建筑物应满足超泄能力较大、运行简单、管理方便、造价低廉的原则,故溢洪道不设闸门,采用自由溢流方式。
(3)泄水建筑物布置应尽量选择有利的地形和地质条件布置在岸边,并尽量避免开挖而形成高边坡。溢洪道进、出口的布置应使水流顺畅。
(4)泄洪洞与导流洞结合,施工期参与导流,运行期参与泄洪。泄洪洞兼导流洞一次建成,满足导流泄洪的要求,减少工程投资。
本工程泄洪洞与导流洞结合,一次建成,前期导流,后期泄洪。根据本工程的特点,参考类似工程经验,泄水建筑物孔口尺寸拟定,应使泄洪洞在满足导流要求泄量的前提下,设计和校核洪水尽量采用溢洪道泄洪,以减小泄洪洞的断面,减少工程投资。
本工程施工期度汛标准取20 年一遇,相应流量Q5%=230 m3/s,参考类似工程,并进行了泄流能力计算。满足施工期度汛的泄洪洞(兼导流)底板高程1065.00 m,出口孔口尺寸为4 m×3 m。溢洪道堰顶高程与正常蓄水位同高,为1093.20 m,溢洪道宽度为12 m。
为降低泄水建筑物的规模,联解有限差形式的水量平衡方程式、泄水量Q 与坝前库水位关系式、蓄水量V 与库水位Z 关系式,即可求得各时段的坝前水位、水库泄量及蓄水量。根据上述原理,采用试算法迭代求解,逐时段连续演算,进行整个调洪过程。调洪演算工况为校核、设计工况下溢洪道、泄洪洞均参与泄洪。调洪演算成果见表1,泄量分配见表2。
表1 调洪演算成果表
表2 泄量分配表
根据《溢洪道设计规范》(SL 253-2018)[5],溢洪道应根据地形和地质条件布置在岸边或者垭口,宜避免开挖形成高边坡。坝址左右岸无明显的垭口布置溢洪道,左岸地形较缓,右岸地形较陡。溢洪道布置在左岸,水流顺畅,开挖量较小,归槽条件较好。右岸地形也适宜布置溢洪道,开挖量较小。从地质条件看,左岸溢洪道基础湿陷性Q4黄土厚度为2.1 m~7.9 m,Q3黄土厚度3 m~11 m,根据溢洪道体型布置,湿陷性黄土将全部挖除;根据地质分析,右岸溢洪道湿陷性黄土Q4厚9.6 m~10.0 m,Q3黄土厚16 m~20 m,基础存在湿陷性处理问题。另一方面,右坝肩湿陷性黄土全部挖除后,溢洪道将位于坝体之上,若溢洪道发生破坏,渗水进入坝体,会对坝体稳定产生不利影响,存在一定的风险。综上所述,左右两岸地形地质条件均具备布置溢洪道的条件,相比而言,左岸不存在湿陷性问题,更适宜布置溢洪道。
(2)泄洪洞位置比选
坝址左右岸均有布置泄洪洞的地形条件。泄洪洞布置在左岸,水流顺畅,开挖量较小,归槽条件较好。泄洪洞初拟的洞径为5 m,开挖高度6.6 m。根据坝址区地质条件,泄洪洞若布置在左岸,洞身长度159 m,围岩最大厚度13.5 m,对洞身结构稳定有利,但进出口的开挖量较大,并造成高边坡问题,尤其是进口开挖已经延伸至上游1 号滑坡处,开挖高度达到了70 m。泄洪洞布置在右岸,洞身长度达到246 m,洞线较长,地形相对平缓,围岩最大厚度仅为6 m,洞身上部土层较厚,成洞困难;受上、下游冲沟的影响,进口水流条件及出口归槽条件不好。
除了左、右岸泄洪洞布置思路,另外考虑了坝下泄洪洞的布置方案。参考类似工程布置经验[6],结合当地类似已建工程案例,对坝下泄洪洞方案进行比选。根据左右岸地形条件,在河床右岸1065 m 高程的阶地布置坝下泄洪洞,洞线与坝轴线垂直,上部为均质土坝,洞身为现浇钢筋混凝土明拱结构,坝下洞身长度为160 m,基础位于基岩之上。该方案的优点在于开挖量小,施工方便,工程造价小;缺点在于由于坝下为泄洪洞,一旦发生内水外渗,形成渗漏通道后,会对坝体带来安全问题。故对防渗、洞身结构、混凝土浇筑质量以及洞身周围的坝体填筑质量的要求较高。
根据泄水建筑物轴线的比选,共拟定2 个方案。方案1,左岸泄洪洞+右岸坝身溢洪道;方案2,坝下泄洪洞+左岸溢洪道。
方案1:溢洪道布置于右岸坝体之上,总长220.38 m,泄洪洞位于大坝左岸,总长度为474.18 m,洞身段围岩为Ⅳ、Ⅴ类,稳定性较差。优点:①溢洪道布置在坝体上,引渠及泄槽段开挖量小,投资较省;②泄洪洞能充分利用左岸冲沟有利地形,水流归槽条件好。缺点:①溢洪道引渠段、堰闸段、泄槽上游段位于均质土坝之上,存在不均匀沉降问题,溢洪道发生破坏,水流渗入坝体,会对坝体稳定产生不利影响,风险较大;②溢洪道的施工进度受坝体制约;③泄洪洞进口、出口明渠开挖量较大。进口开挖会影响到1 号滑坡,开挖最大坡高达78 m,造成高边坡问题,泄洪洞投资较大。坝体、泄水建筑物投资1.40 亿元。
方案2:溢洪道布置于左岸坝肩,总长308.91 m。泄洪洞位于右岸坝体之下总长度为378.50 m,基础位于基岩上。优点:①溢洪道布置在坝体左岸,基础位于没有湿陷性的Q2黄土和基岩上,出口水流顺畅,归槽条件较好;②泄洪洞洞身段基础为明挖,开挖量小;洞身段施工条件好,造价低。缺点:①左岸地形高,溢洪道开挖量较大;②泄洪洞位于均质坝体下,内水外渗对坝体有影响,存在一定风险;③泄洪洞位于均质坝体下,对坝体和泄洪洞结合处填筑以及洞身段的施工质量要求较高。坝体、泄水建筑物投资为1.25 亿元。
通过地质条件、水流流态、工程投资等方面综合比选,最终选定方案2 为推荐方案,即左岸溢洪道+右岸坝下泄洪洞的布置型式。
(1)受地形、地质条件的限制,本工程的坝址、坝线、坝型唯一。
(2)本工程泄水建筑物布置较为困难。溢洪道布置在左岸,避免了基础湿陷性黄土的处理。由于泄洪洞不宜按照常规布置于两岸坝肩下部,最终采用了坝下泄洪洞的布置方式。
(3)根据以往工程类似工程的运行情况,坝下泄洪洞的布置方式虽然也存在一定的风险,但只要做好了基础处理牢靠,管身防渗措施到位,结构稳定,就可以保证泄洪洞的安全运行。
(4)随着水利事业的发展,将更多的小水库兴建,黄土高原地区相当一部分小水库都位于湿陷性黄土地区,这类地区的坝型几乎都为均质土坝,都存在湿陷性黄土的处理问题,泄洪洞或者放水管都位于坝下。本工程可为今后类似工程提供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