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培正学院图书馆,广东 广州 510830)
2010 年,第一款社会化阅读应用Flipboard 出现,紧跟着国内社会化阅读应用Zaker、鲜果联播等相继涌现,这些以订阅新闻资讯和社交媒体信息内容为主的阅读APP是社会化阅读的一种方式。此外,人人网、QQ空间、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成为大众化社会化阅读平台;各种商业电子书阅读APP也逐渐凸显阅读社会化的属性;QQ阅读、掌阅iReader和网易云阅读等提供笔记、分享和评论等社会化功能。无论是在社交软件还是阅读软件里,都开始体现读者阅读过程中相互分享、交流和传播的特征。数字阅读开始和社交媒体互联互通,社会化阅读的概念开始逐渐形成。钟雄认为,“社会化阅读是指以读者为核心,强调分享、互动、传播和社交的全新阅读模式,是相对传统以书为核心、以内容为主的阅读模式提出来的,它更加注重人、注重阅读的社交关系,倡导UGC(用户生成内容)、共同传播和共同盈利,在多方位的互动基础上(读者与读者、读者与作者等),实现阅读价值的无限放大”[1]。笔者认为,社会化阅读是阅读借助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和社交媒体技术,将个人独立的阅读体验和基于互动的分享体验的双重属性充分发挥出来的一种阅读模式,它区别于其他阅读模式的最大特征是阅读过程中的社交化,以阅读的内容为中心,将不同阅读时间、不同阅读空间中的读者通过社交网络连接起来,形成阅读社交网络图。在新的阅读方式下,大学生阅读行为也呈现社会化特征,研究大学生的社会化阅读行为,有利于总结其特征,为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工作提出参考意见。
笔者主要对广东省中山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东培正学院和广东文艺职业学院四所大学的大学生社会化阅读行为进行问卷调查,其中既包含重点本科、一般本科和专科学校,也包括公立学校和民办学校。问卷分为个人信息、大学生社会化阅读行为和社交行为三个部分。阅读行为借鉴以往研究中读者手机阅读行为[2-3]和移动阅读行为[4-5]的维度,分为阅读平台、内容类型、频率、时长、场合、获取阅读内容的方式和阅读后续行为。社交行为主要参考茆意宏的“移动阅读交流行为的理论框架”,包括交流平台、交流对象、交流内容、交流方法、交流后延伸行为[6]。问卷调查通过问卷星网络形式和现场形式进行。笔者首先联系各学校图书馆的老师在其学校的读者QQ交流群发布问卷,同时笔者到学校,主要在图书馆门口调查。最终,收回问卷282份,剔除无效问卷2份,最后得到有效问卷280份。样本构成中山大学55份(19.64%),华南师范大学66份(23.57%),广东培正学院85份(30.36%),广东文艺职业学院74份(26.43%)。调查对象以本科生为主,占56.43%,专科生和研究生分别占26.07%和17.5%;调查对象以女生居多,占74.64%;专业主要集中在管理学和艺术学,两个专业的学生人数超过总人数的一半,因为广东培正学院专业设置侧重管理学,广东文艺职业学院主要是艺术学专业。被调查者集中在大学一、二、三年级,估计是因为高年级的学生已经到单位实习。
微信和微博是大学生首选的社会化阅读平台,分别有79.29%和57.5%的被调查者选择微信和微博作为社会化阅读平台;其次是订阅类阅读APP(46.43%)、新闻类阅读APP(46.07%),小说类阅读APP(36.79%)和图书馆阅读APP(23.57%)。在阅读APP和社交媒体之间,学生更倾向从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进行社会化阅读,体现了社会化阅读是社交媒体融入阅读圈而形成的特征。此外,像豆瓣、MONO、知乎、贴吧这些离线社会化阅读论坛也是部分大学生喜爱的社会化阅读平台。
大学生选择社会化阅读的内容按整体喜好程度排序依次是:新闻资讯、微博微信中的好友动态、生活散文、电子图书、学术论文。新闻资讯和生活散文相对整本图书,是一种碎片式的休闲类的内容,更被大众所接受。图书和学术论文都排在后面,说明社会化阅读不是大学生获取专业知识的最佳途径,这跟当前社会化阅读平台所提供的阅读内容有很大关系。
大学生社会化阅读的频率很高,被调查的61.43%大学生会每天都进行社会化阅读,而且学校水平越高,学生阅读频率越高。笔者将中山大学和华南师范大学划为第一组,广东培正学院和广东文艺职业学院划为第二组。第一组的大学生中每天都进行社会化阅读的超过70%,而第二组的大学生每天都进行社会化阅读的比例约50%,由此我们推断,综合水平相对高的大学生社会化阅读行为比水平较低的大学生频繁。
在每次阅读时间上,大部分学生分布在10分钟到30分钟和30分钟至1小时这两个选项上,分别占43.93%和32.14%;每次阅读时间在10分钟以下和2小时以上的学生都较少,分别是5.71%和8.21%;还有10%的学生会选择阅读1至2小时。太短的时间不利于真正的阅读,而社会化阅读倾向于碎片式的阅读,也不常用于长时间的阅读。47.14%的被调查者选择在课后比较长的空余时间进行阅读,25.71%的被调查者选择睡前时间阅读。在排队等候、坐公交车、课间时间等碎片时间进行阅读的所占比例较低。这跟大学生生活规律有关,大学生没有工作和家庭的负担,课后自由时间相对较多,他们排队、坐公交的经历相对较少,选择就相对集中在课后较长的空余时间这个选项。
社会化阅读具有智能化信息推送、个性化内容定制和读者分享交流三大功能。大学生进行社会化阅读时获取阅读内容的主要方式依次是关注和订阅相关频道、社会化阅读平台的信息推送和社交朋友的分享推荐,分别占71.07%、61.79%、58.21%。大学生选择关注订阅频道作为首要方式获取阅读内容,这与大学生具有较好的甄别能力和阅读能力有很大的关系,并且大学生已经形成相对稳定的阅读兴趣。社会化阅读平台推送是大学生获取阅读内容的第二个选择。社会化阅读平台根据读者的浏览、检索和阅读行为,经过科学计算,为读者提供智能化的信息推送,这个功能也深受大学生喜欢。再次,大学生是社交媒体的主要使用者,朋友同学在社交媒体上分享的书目和文章等成为他们阅读内容的第三个主要来源。还有51.07%的读者会选择主动检索和查找个人感兴趣和需要阅读的阅读内容。图书馆各平台的阅读推广内容在大学生读者中有点遇冷,仅33.57%的大学生选择它作为主要的阅读内容来源,可能是因为图书馆平台推荐形式比较单一、内容不够接近生活。
图2 大学生获取社会化阅读内容的方式
在社会化阅读的后续阅读行为,74.29%的大学生选择通过百度了解相关知识,66.79%的学生选择阅读平台推送的相关内容,49.64%的学生会购买或借阅相关图书,仅25%的学生会阅读相关学术论文。出现这样的结果,笔者认为有两个原因:其一,社会化阅读的内容更多是生活休闲类的,百度和阅读平台的内容更相关和更能解决读者的疑问;其二,大学生对图书馆的图书和期刊论文等学术资源依赖性不够高,导致了他们养成了搜索百度的习惯。
在阅读过程中,大学生主要的社交对象是同学(87.5%)、共同爱好的网友(57.86%),然后才是家人(37.5%)和老师(30.71%),也有选择作者、名人作为交流对象的,但是数量很少。阅读交流通常要基于平等的地位、同样的生活经历、水平相当的教育程度、相似的生活环境和共同爱好,所以大学生社会化交流的对象主要是身边的同学和有共同爱好的网友。社会化阅读继承了以往的课后学习讨论经历,交流内容超越了以往的课堂和纸质图书,交流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社会化阅读的社交方式主要有点赞、分享、评论,大学生在社会化阅读时,这三种社交行为发生频率整体不高,点赞频率最高(M=2.99),分享频率次之(M=2.56),评论频率最低(M=2.30)。出现这样的结果与三种社交行为所需要付出的时间和精力有关。相比分享和评论,点赞最直接、简单,在阅读内容的后面按点赞按钮即可。分享则在点击分享后选择渠道,添加简单的推荐理由或评论,难度次之。评论则需要在阅读之后思考,总结和表达自己的观念,难度较大。
根据调查结果,八成以上的大学生有分享行为,主要分享给身边的同学和好友,分享内容主要是新闻资讯和生活散文,有65%和63.21%的学生选择将新闻资讯和生活散文进行分享。对于图书和学术论文,分享的学生较少,分别有29%和23.2%。这与社会化阅读平台中图书、论文等学习资源少、图书馆学术资源平台不够普及和社会化功能不够完善有关。大学生分享的途径主要集中在微信朋友圈,84.29%的学生选择微信朋友圈作为分享路径;其次是微信/QQ好友(47.14%)、微博(46.79%);使用社会化阅读平台分享的学生只有17.5%,还有部分同学强调选择在现实社交中进行分享。
大学生评论行为和分享行为类似,评论的内容也是以新闻资讯和生活散文居多,对图书和学术论文的评论较少;交流的平台多选择微信、QQ等社交工具;大学生参与评论均以短评为主,30个字以下短评的学生占88.21%,30-100字的中篇评论和100字以上的长评论所占比例加起来约10%。在阅读后创作的读者不多,仅21.43%的学生表示在阅读后曾进行过创作。大学生社会化阅读过程中参与讨论不多且以短评为主,有可能是浅阅读导致思考不足引起。
从论坛、QQ(QQ群)、博客、人人网、豆瓣阅读小组到微博、微信,随着社交新媒体技术不断发展,高校图书馆社会化阅读推广阵地不断扩大。与此同时,高校图书馆的纸质书目检索系统、商业数据库、知识发现系统、移动图书馆APP、学科服务平台等资源平台注重社会化阅读属性的开发。多种方式组成的服务平台构成了高校图书馆的社会化阅读推广网络。南京大学图书馆提供Book+个性化服务、Find+知识发现服务、Mobi+移动图书馆服务、Pad+读者互动服务、Subject+学科知识服务联合构建的阅读推广网络[7]。然而这些阅读推广平台也未尽人意,存在资源少、内容同质化、形式单一等问题,阅读推广效果不甚理想。笔者认为,高校图书馆的不同社会化阅读推广平台应该利用自身不同的特征,实现针对性的内容推广。大部分大学生把微信作为常用阅读平台,高校图书馆要充分利用微信公众号平台,做好信息推送,以丰富的阅读资源吸引读者、留住读者。同时,图书馆APP应该集成不同平台的信息,既要提供电子图书、学术论文、学科资讯等电子资源,也要融合读者交流社区。读者登录“我的图书馆”后能看到不同平台的阅读笔记、摘录、评论和分享,也可以选择阅读小组、读书QQ群或者微信群进行交流。重庆大学图书馆的“我的书斋”采用RSS、Blog、Tag、Wiki、SNS等技术,提供个性化服务平台、个性化学习平台、个性化空间三大部分社区,允许读者通过RSS订阅学科信息,提供藏书架、文档库、书评中心和迷你博客,读者可以将阅读内容共享、对阅读内容进行评论、发表阅读感受[8],值得借鉴。
从大学生每次社会化阅读时间的调查结果来看,大学生每次进行社会化阅读的时间主要是10分钟到30分钟和30分钟至1小时,这样的时长最适合用于阅读具有一定篇幅但又不是特别长的碎片内容,而新闻资讯和生活散文刚好符合这些条件,成为社会化阅读中最受欢迎的内容。然而大学生社会化阅读主要是碎片化的生活内容,却与大学生应该进行的专业化系统知识学习相悖。笔者认为,高校图书馆应该借助其馆藏优势和专业人力资源优势,在社会化阅读平台中将专业化、有序化、碎片化的知识点输送给读者。高校图书馆不仅以电子书、期刊、报纸等为主题,还能以某个话题、某本电子书、某个章节、某篇论文、某部电影或是某个知识点等为节点进行阅读推广[9]。碎阅网(www.isuiyue.com)的实践是一种很好的经验借鉴,碎阅是指“碎片阅读”,此碎片阅读有别于传统的短篇文章的碎片阅读,它是指用户发布和分享阅读过的书籍中的经典语句和段落,上传者严格遵守每页上传三句或者一段话的限制[10]。读者在做读书笔记的同时,也实现和网友进行分享和交流。高校图书馆在知识产权允许范围内,多编辑和发布纸质资源中的碎片化的知识和文章,参照读者将纸质图书中精彩片段进行照相分享的做法,将图书、期刊论文、专业资讯等纸质资源中的精彩内容进行拍照分享,与数据提供商协商开放知识片段、推荐开放存取学术论文,加大图书馆社会化阅读平台可直接阅读资源的投放力度。
社会化阅读的其中一个显著特征是分享,调查结果显示八成以上的大学生有过分享行为,21.79%的大学生经常进行分享,他们会将自己喜欢的、认为好的、有趣的阅读内容分享给其身边的同学和好友。高校图书馆在进行社会化阅读推广时充分利用这点,选择热爱阅读、善于阅读、充分了解阅读,并且愿意身体力行帮助别人阅读的形象大使进行“榜样促销”[11],将他们招募为图书馆的阅读推广大使。阅读推广大使可以作为书目和阅读内容的直接推荐者。在已有的阅读推广模式中,书目推荐主要由图书馆员来完成,这种缺乏读者参与的书目推荐有时难免会曲高和寡。大学生知识结构相近、兴趣爱好比较类似,由作为推广大使的大学生向身边的同学推荐书目可能会取得不一样的效果。其次,阅读推广大使作为阅读的传播者,高校图书馆将内容推荐给阅读推广大使,再由他们将内容加工评论,传播给其他同学。
很多人担忧,数字化阅读、移动阅读和社会化阅读可能会引起读者浅阅读,大学生社会化阅读内容呈现碎片化,与大学生应该进行专业系统的知识学习相悖。然而事实并非全部如此,社会化阅读的另一个显著特征是讨论、评论和创作生成内容,调查数据显示大学生在进行社会化阅读时也不乏深入思考。被调查的学生中70%以上的大学生曾在社会化阅读后进行过评论,还有21.43%的读者表示在阅读后曾进行过创作。文汇报曾报道过,读书网站上的书评有不少在千字以上,还有庞大的读者群在数字阅读和社会化阅读环境下仍然钟情于“深挖掘”的阅读体验[12]。
如果充分利用社会化阅读的评论与创作内容的特征,这种阅读模式更加有利于高校图书馆引导学生去思考和学习,引导读者在碎片化阅读和深层次阅读之间取得很好的融合。具体操作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进行:(1)引导大学生线上和线下交流讨论,以中长篇评论为主要目标。线上形式包括各种社会化阅读平台的评论、读书QQ群、微信群和阅读推广公众号;线下形式包括书评、读后感、读者征文、共读一本书、读书沙龙等等。高校图书馆还可以将有共同阅读爱好的读者们聚集起来,提供场所和讨论氛围,鼓励读者将心中的想法表达出来。(2)引导大学生讨论交流的后续学习,推送相关知识的工具书、教材、教学参考书、学术专著和学术论文,将知识点进行系统梳理,推送给读者。(3)鼓励有才华又有创作意愿的大学生进行创作,在高校图书馆提供创作空间,提供充足的写作参考资料,提供写作帮助和指导,帮助联系出版社,在写作的路上助他们一臂之力。
社会化阅读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阅读模式,大学生是最容易接受新事物的群体,是社会化阅读的主力军。大学生接受高等教育、阅读能力较强、阅读行为和阅读习惯相对稳定,他们在追求专业系统学习的同时也注重各方面知识的全面发展,该群体的社会化阅读有着明显的群体特征。大学生的阅读行为和阅读习惯在改变。高校图书馆必须转变观念,利用自身专业资源丰富和拥有专业馆员的优势,为读者提供可直接阅读的、碎片化的、个性化的、专业的阅读资源,提供学习、交流、讨论的社区;由专业教师和专业图书馆员提供阅读指导,引导大学生进行专业、系统的线上线下学习讨论,加大高校图书馆社会化阅读推广服务的宣传,让更多的大学生了解图书馆的服务、利用图书馆的资源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