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黄争舸 胡迅 朱晓伟
杭州格原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梅仕强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政府和各行各业的大力推进,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信息化是推动企业转型发展的最有效的手段之一。近年来,各大设计企业纷纷采取各种举措以提升信息化建设水平,加大软硬件投入。但由于勘察设计行业本身的信息化基础较为薄弱,缺乏相应的计算机专业技术人才,加上行业本身独特的个性化特性,导致很多企业虽然花了不少人力和财力,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信息孤岛、半途而废的软硬件设施比比皆是。
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浙大院”)依托浙江大学强有力的计算机学科和人才支持,多年来专注于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的研究成果,结合勘察设计行业的实际生产和管理实践,摸索出了一条适用于建筑设计企业的信息化发展道路,形成了富有特色的一体化信息体系,快速有效地提升了企业效能,已在业界形成良好的口碑和示范效应。
一体化信息体系是一个集约型的信息体系,它能够整合不同的系统或资源,涵盖多种关系并能在统一的构架下运行的模式。之所以强调一体化信息体系,是因为此概念是贯穿浙大院整个信息化发展路线的核心指导思想,也是笔者认为的最不同于常规体系构架的特色所在。浙大院的一体化信息体系主要包含了三方面的要素:第一,它是一个软硬件互为支撑的体系;第二,它的底层数据是贯通的,是以一个整体对外提供服务;第三,它是弹性可扩展的,可不断填充新的功能模块,不断充实数据,不断壮大。
图1 一体化信息体系示意图
图1是浙大院构建的信息化体系的示意图。分两层,上层是各种应用系统的集群,直接面向企业用户;下层则是基础设施支撑平台,以保证用户快速便捷地访问和使用上层的应用系统。在此构架下的用户可以不用关注地理位置和设备的差异,无论在哪里,都可以用一种统一的方式访问工作平台。
图2是浙大院员工每天上班必进的工作界面,称之为企业门户。正如图1所示,浙大院的所有应用软件系统(基于CAD的除外)的入口都集成在一个界面,即“企业门户网站”上,背后连通的是17个不同的独立系统及人力资源、综合办公、经营管理、技术质量、设计过程和图档管理等不同的业务模块。主体部位是新闻版块,按内容分类,所有的业务入口都可通过此界面延伸出去。界面上的每一个图标,每一个链接都是有作用的。
一体化信息体系的一个主要特征就是所有的数据和信息源是唯一的。这是浙大院在构建一体化信息体系初期就做好顶层设计的,必须保证数据链上的每一个环节都是一环扣一环的,每一个数据节点都只在这个位置形成数值,要更改也必须回到这个节点。这样做的好处是能够保证企业的数据逻辑是严密的,数据可以被反复利用,但最后的结果一定是可靠、可控的。(图3)
浙大院的特色在于不单制定了很多标准化的规则,还把标准直接与生产系统捆绑在一起。以图层标准化为例,浙大院要求6个土建主体专业(建筑、结构、给排水、暖通、电气、智能化)必须按标准图层进行制图和专业间的协作,为此,浙大院自主研发了专门的图层管理系统,直接把图层标准结合到CAD制图中。图4是浙大院标准图层管理系统UADLayer的界面,嵌入不少功能,可以自动进行标准模版载入,一键标准图层转换,一键过滤提资,一键送拍图,还有外参绑定、剥离,图块处理等辅助设计师快速整理图面的诸多工具。
图2 企业门户首页界面
图3 数据流转示意图
图4 标准图层管理系统UADLayer界面
浙大院建立了自己的微信企业号“UAD浙大设计”, 凡是在PC端常用的系统功能,用户在手机端有同样需求的,都会同步到手机端来,如微企通讯录、新闻中心、各类通知、企业邮箱、故障报修、民意测评、现场投票以及各种审批流程等。员工只要手指点点即可完成大量本应赶到办公室才可完成的工作,从而极大地方便了员工的日常工作。(图5)
全局智能搜索是一体化信息体系最大的亮点。正因为各系统底层的数据是贯通的,搜索引擎可以进行跨库搜索。只要输入一个关键词,搜索引擎就可遍历所有连通的数据库,把题录文本中包含此关键词的条目都搜出来展示给用户,并注明出处和附件类型,便于用户一眼就能识别该条目是来自哪个库(包含设计成果库、办公文件库、大样节点库、材料库、业绩库、标准图集库和标准规范库等)。如果条目中有附件,还可直接点开附件查看正文内容。全局智能搜索极大提高了院内各类知识库的利用程度,深受员工喜爱。(图6)
办公自动化是一体化信息体系的基础功能,其中包含人力资源、综合办公、经营管理、技术质量、设计过程、图档管理等与企业生产和管理业务相关的大量业务流程和数据。以人力资源模块为例,全院每一位员工的详细信息都包含其中,其中涉及到人员基本信息、合同信息、职业资格管理、职称管理、任职管理、个人简历、项目经历、劳动合同管理、获奖情况、考核管理等,内容极其详尽。与之配套的还有各种既有的标签分类以及组合查询功能,人力资源部管理人员随时可以根据标签或设置组合条件一键调出条件过滤后的人员统计数据,进行各种统计和分析。类似灵活便利的管理工具遍布其他各个业务管理模块。(图7)
(4) 影响电能质量。新能源接入电网后,并网电量随机波动较多,在可调性方面又较差,系统容易产生频率偏差和频率波动、电压波动等电能质量问题,需要更多、更优质的辅助服务资源。
图5 手机端系统
图6 搜索引擎(实现跨库搜索)
图7 人力资源模块高级组合查询界面
作为一体化信息体系的重要基础设施支撑,浙大院企业私有云的部署很好地满足了临时出差、异地或在家办公员工的工作需求,使他们在不具备局域网办公条件的情况下照样能够无缝接入企业的内网系统,完成日常办公业务。同时还能在本地工作用机计算资源不够的情况下(如进行三维设计等),获取到由企业私有云平台提供的高性能计算资源。(图8)
有了一体化信息体系作保障,整个企业的设计生产就真正做到了全过程数字化。从项目的前期管理—立项—策划—设计—提资—校审—归档—出图—送图审—图纸调晒一气呵成,极大地提高了设计生产的效率。(图9)
有了一体化信息体系作支撑,每天在软件平台上就会形成大量的数据,这些数据不仅仅是一些信息类的数据,还包含了各类行为数据、机器的日志和性能数据。据此可进行各种数据信息的再利用,以用户所需的形式进行展示。图10表单所示的信息就是每张图纸在出图前由系统自动提取到的校对、审核和审定三阶段是否已完成的标识数据,如果三个都是红钩,说明三审完整,可以允许出图,否则就说明缺少该环节,需要补齐后方可准许出图。据此,使得运营部对是否出图有了切实的抓手,从而很好地对出图质量进行把控。这只是其中很小一个案例,类似的后台监控界面遍布于整个体系,极大提高了企业的生产和管理质量。
图8 企业私有云二维桌面
图9 工程项目全过程数字化示意图
图10 图纸审批参考界面
浙大院在项目管理上采用的是项目精筛的管理模式。从项目信息一有“苗头”开始就进入系统跟踪,先行打造“前期经营库”;前期项目进入投标阶段之后,这些信息就自动进入“打单库”;等到项目中标进入立项阶段,信息就转入“项目库”;一旦项目运行基本完成,信息进入归档环节,项目库信息就自然进入了“业绩库”。到了“业绩库”,所有信息就都变成“成熟”数据可供对外开放和再利用。迄今为止,浙大院已有超过400个工程的业绩库信息公开发布在浙大院官网上,供各生产部门招投标查找业绩所用,从而极大地提高了企业工程项目的管控和服务能力。(图11)
和以往较为死板的软件开发模式不同,浙大院所委托的格原科技公司的软件开发平台是非常强大的,可由用户自主来灵活配置各种生产流程。由此带来的好处是,企业只要明确流程的发起端和过程审批人是谁,就可很方便地搭建出一个业务流程供发布使用。使用期间如要更改审批人、增减审批流程都无需重写代码。流程发布一旦成了可灵活配置的事,企业的日常管理效率也就自然而然地上了一个大台阶,2019年浙大院将全面推进无纸化办公的计划也就不再成为一桩难事。(图12)
在互联网时代,对任何企业而言,数据都将是企业最大的财富。有了强有力的一体化体系作支撑,每天体系内的各类平台都能采集到大量的数据为各部门提供数据服务,提供各类统计和分析。2016年起,浙大院每年都要出版《质量白皮书》《运营管理白皮书》《人力资源白皮书》等,其中大量的分析结果就是源自体系的平台数据,从而大大提高了企业的科学决策能力。(图13)
图11 项目库首页
图12 已发布使用的管理流程
图13 各生产部门协同工程实时统计数据
信息化建设很难一蹴而就,但往往需求来时势头迅猛,很容易让企业信息化建设不知从何处着手。此时就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对先上哪个项目,后上哪个项目有清楚的判断,必须循序渐进,不能一口吃成个胖子。浙大院的经验就在于几乎每个创新举措都是由问题驱动,依据其急迫程度以及对工作量和技术难度的准确评估来选择上马项目的轻重缓急。所有新举措要么不上,上则必定要落地实施。
信息化的载体是IT技术。对计算机而言,最喜欢的就是标准化和规则。只要标准和规则清楚,再难再复杂的计算都不怕。但设计企业的共性特征是个性化很明显,随意性很强,所以很多时候设计企业的信息化征程频频受阻,与管理的随意性很有关系。一个管理缺少章法、缺乏标准和规范性的企业,有再强大的软件公司合作都难在信息化建设方面有起色。
这是很多信息化建设做得不够好的企业软肋。很多企业在考虑信息化项目的时候缺少对数据的顶层设计,注意力往往会集中在实现多少功能上。但因为数据的构架问题,也就是数据如何跨平台连通在企业部署信息化规划的初期是至关重要的,初期不规划好,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系统间都是孤立的。这让很多企业的信息化部门苦不堪言。浙大院的一体化信息体系很好地避免了这个问题,起初虽然在方案设计上费力一些,但体系建成后就一劳永逸了。
图14 设计企业信息化发展四部曲
很多企业会以为信息化只是硬件层面的问题,搭建网络或是修修电脑,或者就以为只是建几个系统的事,但事实并不如此。要真正把信息化做起来,必须软硬件齐跟进。没有好的硬件设施,再优秀的软件也跑不起来。反之,没有好的软件平台,再好的硬件设施也只是花架子,中看不中用。
这一点亦是浙大院这几年进步较快的重要原因之一。因为信息化建设一定不仅仅是领导或是企业信息部门召集几个软硬件合作商的事,所有上马的信息化项目都必须要让全体企业员工一起来参与才算是真正落地实施。想让员工一起参与,推出的系统就必须要考虑操作的便利性,要有人性化的界面,使得用户有良好的使用体验。只有这样,系统才有长久生命力的。也只有具备长久生命力的、每天真正在实际生产中跑起来的系统,企业才能在不知不觉中获取到最宝贵的企业财富——数据。
在笔者看来,信息化建设本质上就是在做各种各样的“容器”,把企业的数据采集进来,进而进行各种分析利用。数据是企业最重要的财富之一,整个社会未来就是一个数据的竞争社会,谁先掌握了数据谁就掌握了主动权。(图14)
从数据采集的视角而言,笔者认为,企业的信息化分成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分散的容器”,也就是大部分低端设计企业目前所处的阶段。这些企业有信息化建设的意识,但没有足够的技术能。建了容器(也就是单个的系统),但各容器的数据独立存储、互不连通,不能很好发挥联动作用;第二个阶段称为“连通的容器”,也就是容器之间有了狭窄的连接通道,可满足部分数据的交互需求,反映在系统上,就是系统间有了一定量的数据流通,但仍无法做到自如交互。这也是目前大多数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已取得一定成效的设计企业所处的阶段;第三阶段,称之为“一体化容器”,即浙大院目前所处的阶段。能够做到容器完全贯通,数据连成一片,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由此形成的数据是以“数据池”的形式对外展示,能很好体现数据的重复利用能力。能够处在这个阶段的设计企业尚在少数;第四阶段,称为“自适应容器”,“容器”具备深度学习和智能调节能力,根据用户习惯和训练后数据形成自适应形变,直至形成有规则的数据池形状。这必将是信息化发展的未来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