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基于工业物联网的智慧车间研究

2019-08-06 21:37金宗良
科学与财富 2019年24期
关键词:网络结构物联网

金宗良

摘 要:探讨了当前的物联网技术的发展情况,结合自身的物联网技术实践经验,在分析物联网体系结构的基础上,重点论述了物联网安全检测技术的诸多方面的内容,希望对于今后提升面向物联网感知层设备的安全性有所帮助。

关键词:物联网;感知层;设备安全监测;网络结构

1 引言

当前,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物联网技术已经广泛地应用于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中,在诸如工业监测、政府工作、智能交通、公共安全、智能电网、老人护理、食品安全溯源、情报搜集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应用。物联网在未来的社会中,能够实现个人的互联以及物和物之间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情况下的互联扩展,但这样也会存在着暴露着大量的信息传输的过程中,如果不重视这种公共场所下的信息保护问题,则容易出现着信息的干扰、窃取以及非法监听等问题。特别是针对物联网发展的高级过程来说,实体在物联网场景中往往具有相应的计算执行、智能感知的能力,如果不加以控制这方面的内容,则会对于和谐社会的长期稳定发展造成一定的威胁。所以,结合信息化社会的发展条件,应该充实如何构建安全有效的检测方法,从而能实现物联网感知层设备的安全检测要求,构建安全的物联网发展环境。

2 物联网体系结构

结合物联网体系结构情况,其往往涉及到三层的内容,应用层、网络层以及感知层,具体则是涉及到相应的感知信息、处理数据以及信息数据的传输等步骤,在这样的过程中,往往涉及到的关键性的信息技术要点则为传感技术、智能信息处理技术以及网络传输技术等。在新时代的信息技術背景下,传感技术则是涉及到多种技术的集合,包括RFID技术、多种类型传感器、GPS定位、二维码、地理信息识别以及多媒体采集等方面内容,以便能有效进行外部世界的感知以及识别处理,满足当前的工业发展需求[1]。针对智能信息处理技术来说,则是涉及到相应的跨系统的数据信息的协同共享以及互通等方面的功能,能结合中间件的要求满足跨行业的发展要求,主要涉及到的信息化技术有数据挖掘、并行计算、数据存储、信息呈现等方面内容。最后的网络传输技术则是利用互联网平台,能够有效开展高安全性、高可靠性的数据信息的传送要求,具体来说,涉及到有线、无线的传输技术、组网技术、交换技术以及网关技术等。针对感知层来说,可以视为系统中的对于原始信息的收集器,其中,感知器以及物品设备操作环境则容易遭受到破坏以及控制,往往体现于物联网应用的直接过程中,在此过程中,应该充分重视物联网的环境安全控制内容,只有实现数据信息的安全,这样才能有效保证整个物联网信息安全的要求。所以,结合物联网感知层设备的安全检测问题进行分析,重点探讨了物联网安全检测技术。

3 物联网安全检测技术

针对物联网中的无线信息传输特点进行分析,其具有的开放性不可避免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问题,这种隐形威胁不仅针对一个信息系统来说如此,对于整个物联网产业同样不可忽视。结合物联网感知层安全性检测的发展来看,其则是信息安全产业以及RFID部门所关注的重要内容,其主要涉及到的内容则是RFID技术以及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检测方面。

3.1 设备安全性检测

(1)物联网感知层硬件芯片检测

通过相关的资料文献分析,对比于现场观察情况来看,进一步结合芯片信号情况,针对多方面的感知设备子层来进行重点检查工作,涉及到相应的设备包括GPS定位仪、多媒体采集器、二维条码扫描器以及传感器等内容,还有相关的系统模块等内容,有RF模块、XDSL模块、3G模块、GSM模块、ZigBee模块等,这些上述的系统中的电路中是否存在着具有漏洞的芯片,或者能够进行自动无线通信功能的芯片等。

(2)一致性测试和通用能力测试

在进行物联网系统的一致性测试的过程中,主要就是集中于进行设备和物联网规范、标准匹配情况进行分析,具体来说,涉及到传输协议一致性测试、接口一致性测试、射频一致性测试和数据一致性测试等方面内容。在此过程中,为了实现感知层设备的兼容性以及相互操作的要求,可以结合EPCGlobal 和WGSN 的相关标准情况下来开展一致性测试,这样则有利于系统的规范化、国际化的发展要求。在开展系统的通用性能测试过程中,主要则是就相关的设备的可用性、安全性等方面进行检测,涉及到相应的设备寿命测试、收发功能性测试、感知管理功能测试等方面内容[2]。

(3)隐蔽通道检测

在进行隐蔽通道检测的过程中,主要进行非正常的连 接情况的检查以及判断,可以通过线路测试、分析法以及探测法等进行,并结合芯片功能的要求,主要可以来判断是否存在可以的远程监听、维护等模块,是否存在着远程高权限管理以及隐藏的相关通信通道等。

3.2 通讯协议安全性检测

借助于动态调试、模糊测试以及静态分析的方法,结合相关的网络通信安全协议的检测工具,能较为全面地分析物联网感知层模块的通信协议,特别注意漏洞的挖掘。

3.3 接口安全性检测

借助于有效的方式来全方位检测和物联网感知层相互关联的外部接口,重点进行接口数据的控制管理、传输交换等过程。

3.4 电磁信息泄漏检测

通过电磁敏感度(EMI)测试方式,能有效针对物联网感知层的部分设备结合电波暗室,重点针对存在的电磁信息的漏洞以及隐患来进行处理。

3.5 内部渗透测试

通过仿真测试平台,能够结合系统的实际需求,特别是物联网感知层可能引起的内部恶意攻击进行相应的渗透测试,重点旨在有效发现存在的安全隐患问题,能全方位有效正确评估系统抵御攻击的能力。

3.6 密钥破解检测

针对读写器读取标签的加密信息进行模拟操作,并能开展相关的子系统破解工作,可以利用蛮力方式以及逆向工程等手段来进行标签密钥的攻击,力求能实现标签的明文信息的恢复。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针对物联网安全检测技术更多体现出应用型研究的特点,则应该从仿真实验、规范标准、方法评价等多角度进行分析,加强特别是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探讨,能够重视物联网感知层共性技术和核心技术的发展,并结合是行业需求出发,全方位做好物联网安全检测技术工作,以符合当前和谐社会稳定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1]俞杨建. 物联网设备自身缺陷对隐私安全的挑战[J]. 无线互联科技, 2019年2期.

[2]卢文迪, 李晓辉, 汪涵. 基于设备指纹的物联网设备安全接入方法研究与实现[J]. 电子设计工程, 2019年3期.

猜你喜欢
网络结构物联网
基于高职院校物联网技术应用人才培养的思考分析
基于LABVIEW的温室管理系统的研究与设计
中国或成“物联网”领军者
大型火力发电厂烟气脱硫控制网络结构渐变趋势
基于互信息的贝叶斯网络结构学习
知识网络结构维对于创新绩效的作用机制——远程创新搜寻的中介作用
沪港通下A+ H股票网络结构演化的实证分析
复杂网络结构比对算法研究进展
同网络结构上的连接处过小和假间距的工程处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