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量计量信息化技术在漏损控制中的应用

2019-08-06 20:25黄俊宇
科学与财富 2019年24期

黄俊宇

摘 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大数据分析的应用已逐步普及。近年来远传流量仪表产品日益成熟和相关产品应用日渐普及,为供水企业分析漏损和控制漏损提供了有效的措施。我司通过把不同品牌的远传流量仪表的数据整合到一起,开发流量计量信息化系统,对采集到的流量数据进行集中管理并加以应用。借助系统的远传抄表、分区计量管理、漏损分析、数据报警、流量监测和配表分析等功能,助力公司的管网漏损控制工作。

关键词:流量数据;分区计量;数据报警;配表分析;管网漏损

一、概况

佛山水业三水供水有限公司(简称:三水公司)一直以来都很重视漏损控制工作,近年三水公司响应国家《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等指导意见,积极推广远传智能水表的应用,并通过建设流量计量信息化系统,开展流量数据的应用研究,同时结合分区计量管理工作的开展,在管网漏损控制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效。本文主要从分区计量管理、流量监测报警和配表分析三个方面浅谈流量数据在漏损控制工作中的应用。

二、流量数据在漏损控制工作中的应用

1.分区计量管理

三水公司近年通过制定分区计量建设规划,并按计划逐步建设管网多级计量分区。目前已在北江以西片区实现了多级分区计量管理,其余片区的分区计量建设工作正按规划逐年建设,目标最终实现对供水管网漏损实行网格化管理,通过信息化的手段对漏损进行精确定位。

(1)档案建立

通过建立DMA分区档案,添加分区进、出口远传仪表,设置DMA分区信息,包括区域夜间流量起始和结束时间、区域内水表户数、区域夜间合理用水量、区域夜间最小流量和漏损率报警限值等。

(2)分析方法

分析方法为当夜间用户合法用水量达到最小值时,区域内的夜间最小流量值最接近区域内的漏失水量。通过每天对区域夜间最小流量值的监测,能及时发现区域内的管网漏损。另外区域内每小时的漏失水量=夜间最小时流量-用户夜间合法时用水量,可以通过区域总漏损水量减去漏失水量求得计量损失水量和其他损失水量为多少。

(3)案例分析

2018年通过夜间最小流量监测发现六一片区的夜间最小流量出现突增,经及时的发现并处理漏点,为我司挽回水量损失约5200m3。

六和片区的夜间最小小时流量平均值为5.7m3/h,经过测算居民夜间合理用水量约2l每户每小时,结合居民户数测试夜间合理用水量约6m3/h。两者十分接近,由此判断区内漏失水量很低,不需要对该区域开展查漏工作。相反地,如果区域夜间最小小时流量明显高于夜间合理用水量,则区域内很有可能出现管网漏损,需要开展漏损普查工作。

2.流量监测报警

随着流量仪表的逐渐增加,主要靠人工识别判断远传数据是否正常的传统方式已难以支撑流量监测工作的需要,因此为流量仪表设置一套科学有效的报警参数是报警功能是否能起到实效的关键。我司经过近年的经验积累,目前流量监测报警通过设置流量上下限报警、离线报警、零水量、水倒流、小流量、水量过载等报警参数,通过系统的分析筛选,每天生成流量异常报警清单,在提高了工作效率的同时,避免了人为失误造成的漏报和误报,使得流量异常的仪表得到及时的处理。

3.配表分析

大口径水表配表分析通过录入不同型号、口径水表的Q1、Q2、Q3、Q4值,并在水表档案中正确填入水表的型号、口徑,系统会根据匹配到的水表型号口径的参数结合该水表采集到时小时流量进行配表分析,当该水表出现以下情况则判断配表不合理:①、有超过30%的时间水表小时流量低于水表的Q2值;②、有超过30%的时间水表小时流量高于水表的Q3值;③、水表出现长时间连续的小时流量高于水表的Q4值。

流量计配表分析通过流量计的小时流量和口径计算出水流经过流量计的流速,我司在用的电磁流量计设计流速为0.3m/s,当电磁流量计运行期间有超过30%的时间流速低于0.3m/s,则判断该流量计配表不合理。

通过系统定期生成配表分析合理性报表,可及时掌握哪些在用仪表存在配表不合理的现象,从而对“大马拉小车”和“小马拉大车”的情况进行整改,降低因配表不合适造成的计量损失水量。

三、结论

我司通过应用流量数据及信息化技术辅助漏损控制工作的开展仍处于起步阶段,以上介绍三个方面的应用是在实践过程中使用得比较成熟并且取得了实际的成效的应用。在大数据时代之下,流量数据在其他方面的应用仍有很多,我司下阶段将继续加大远传仪表改造的投入,扩大获取流量数据的渠道,进一步发掘流量数据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城镇供水管网漏损控制及评定标准》CJJ92-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