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的积累和长期效应会对生物和人类造成一定的危害,对自然环境产生影响,破坏生态平衡,目前,我国污染物的主要形式正是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要对环境中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进行有效分解是非常困难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传播方式多种多样,甚至在全球范围内都有广泛的扩散和迁移。在生物体中,通过食物链的扩张和积累会严重影响环境和人体。在此基础上,本文介绍了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种类、来源和特点,对我国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环境监测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几种控制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方法。
关键词:持久性;有机污染;中国环境监测;现状
中图分类号:X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72X(2019)05-00-02
DOI:10.16647/j.cnki.cn15-1369/X.2019.05.033
Abstract: The accumulation and long-term effects of 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 (pops) have caused certain harm to living things and humans, which have affected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destroyed the ecological balance. At present, the main form of pollutants in China is 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 It is very difficult to effectively decompose POPs in the environment. 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 (POPs) are transmitted in a variety of ways, even on a global scale. In organisms, the expansion and accumulation of the food chain can seriously affect the environment and the human body. On this basis, the types, sourc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 are introduced. The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of 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 in China was analyzed. Finally, several methods for controlling 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 were proposed.
Keywords:Persistence; Organic pollution;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in China;Current situation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是包含有机合成污染物许多不同成分的通用术语,大多数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不是在自然界中发现的,而是在人类工业化过程中逐渐产生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对环境和人类的危害已成为世界性的严重问题,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在我国的形势也非常严峻,因此,需要进行有效地环境监测和管理。
1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概述
1.1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国际规定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包括多种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和合成污染物。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是高度残留、易挥发和有毒的,可通过空气和水传播。物种的迁移仍然存在于自然界,对人类的生存环境和自然生态造成了一定的不利影响。持久性有机污染物逐渐带来许多环境问题。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存在于海洋和森林等环境中,分布更多。国际研究组织(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research)的农药、工业化学品和工业副产品中发现了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包括奥尔德林(aldrin)、DDT、托克西芬(toxifene)、苯并呋喃(benzofuran)等。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对人体有害,也影响自然环境。这些发现得到了联合国的认可,一项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公约要求,要减少16种有机污染物的排放,并禁止生产某些有机污染物和多环污染物。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还包括芳香烃和五氯酚等化学物质。通过全球会议和讨论,151个国家签署了《减少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公约》,并开始采取有效的执行行动。
1.2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检测方法
在主动或被动采样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需要实验室测试。目前,液相色谱、气相色谱、气相色谱-质谱等常用检测方法,由于使用GC-MS,由于其高灵敏度和选择性,更适合于大气中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测定,這是一个更具确定性的测试。用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对空气样品进行色谱分离,气相色谱法分离多组分混合物具有分离效率高、灵活性好、样品消耗少等优点,分离组分用质谱法进行检测,一般而言,可以通过内标法与标准物质质谱法和保留时间的比较来进行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定性分析。
在实际的检测过程中,一些常见的或类似的物质,如二噁英类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很难用普通气相色谱-质谱法进行检测,为此,研制了一种高分辨率气象高分辨质谱方法。欧盟和美国使用这种方法来检测二噁英。在实验过程中,李神杰等人通过固相萃取和高分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建立了大气中OCP和PCB等39种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测定方法。39种大气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平均相对响应因子为0.840-1.891,相对标准偏差(RSD)为2.4%~18%,检出限为0.1~0.5 Fg/m3(大气样品)。体积1000m 3,平均回收率在46.2%~110%之间。试验结果满足要求,具有一定的可行性。此外,还研究了高分辨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测定烟叶和土壤中痕量二噁英类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以及地衣和土壤中痕量有机氯农药的检测方法。这些研究表明,这种方法是可以实现的。
2 我国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环境监测现状
2.1 水体环境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在水生环境中产生更严重的残留物,华南地区地下水中存在大量的有机氯污染物,黄浦江和淮河流域多氯联苯的浓度也高于其他国家,沉积物中多氯联苯(PCBs)的浓度与国外某些沉积物相似,在中国东部湾和中国东海岸河口发现了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在广州港和广州段表层沉积物中也检测到多氯联苯。可以看出,该地区的水也受到更严重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污染,即使在西藏的深湖和羊湖,环境监测也显示出有机氯农药的存在,表明两个高原湖泊也受到有机氯农药的污染,据分析,这可能是由于Bengal湾暖流引起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所致。
2.2 土壤环境
在植物生长过程中,土地提供了重要的养分,土壤中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残留被转移到植物并通过食物链迁移。在中国禁止使用666和DDT后,DDT在土壤中保存了几十年,华南有机氯农药残留量明显高于北方土壤有机氯农药残留;在中南部平原,蔬菜地比农田丰富得多;滇池流域农田土壤中有机氯农药检出率为95.9%,其中最重要的残留量为DDT,农田有机氯农药检出率为100%。
2.3 大气环境
在大气中,持久性有机污染物通常以气体的形式存在,可以吸附在悬浮颗粒上,悬浮颗粒迁移和扩散,导致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在城乡空气环境中也存在着不同的污染条件。由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持续迁移和不同的天气条件,农村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数量也在增加。
3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防治措施
3.1 完善执法监测行动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环境监测为今后的工作提供了保障。为了预防和控制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有必要制定科学合理的执法监督行动计划。在实施过程中,应加强以下控制措施:监测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来源,事实上,应在监测点和含多氯联苯的周边地区监测排雷设备,监测PCBs的生命周期,监测二噁英的排放;还应注意监测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包括空气和水的水平;从当地膳食结构的角度,我们可以选择性地检测农副产品和食品中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并生成监测报告。
3.2 加强宣传教育力度
为了加强对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监测和管理,必须不断加强信息和教育。通过良好的信息和长期的教育,促进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监测和管理。在具体工作中,应实施以下控制:①根据国家环境宣传教育行动计划和区域实际情况,制定本区域环境宣传教育规划;②积极拓展宣传教育渠道,充分发挥电视媒体和报纸的作用,提高公众对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危害和来源的认识,积极参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管理工作;在宣传教育活动中,小组可通过听证会或其他活动促进公众参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预防和控制;③完善奖惩制度,充分发挥社会监督的作用,提高持久性有机污染物防治的效率和质量。
3.3 采取有效的治理方法
从目前的环境监测实际情况来看,我国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更为严重,对此,业界一直在探索减少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对环境和人类的有害影响的途径。从实际来看,使用物理方法和局部处理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可为后续处理带来极大便利,目前,物理方法普遍采用吸附法和萃取法,与其他方法相结合,可以有效地控制疫情,如超声波氧化和光催化。为了全面提高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质量,必须加强治理技术研究和治理方法创新,为相关工作的发展提供有效帮助。
参考文献
[1]段志刚.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在中国的环境监测现状[J].科技經济导刊,2018,26(23):111.
[2]马锦恒.中国的环境监测中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现状[J].企业技术开发,2018,37(04):126-127+130.
[3]宋维民.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在中国的环境监测现状[J].科学技术创新,2018(07):31-32.
[4]邵勇.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在中国的环境监测[J].科技经济导刊,2017(08):130.
[5]冉旺.我国的环境监测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现状[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6(12):107.
收稿日期:2019-01-23
作者简介:赵金平(1979-),男,汉族,博士,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为环境监测、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研究、环境与健康研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