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云林
摘要:作为经营货币金融业务的特殊企业,一个高风险行业,因其与社会经济生活的紧密联系和风险的高度外部性与危害性,一直是政府部门、实业界、理论界乃至平民百姓的关注点。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商业银行要想成功转型,必须有科学的风险文化价值导向,全面提升风险经营与管控能力。其中银行的内部审计扮演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是防范银行业风险的重要保障机制。
关键词:银行;内部审计
中图分类号:F239.45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9)016-0302-01
我国商业银行在长期实务操作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监管部门的具体要求,建立和健全了一套科学、合理、高效率的内部审计制度,制定和完善了银行内部审计章程,明确银行内审的职责分工和激励机制,构建风险导向的运行机制,有效的降低了内部审计风险。
但近年来,国际上银行业界危机频现,原先作为我国银行业学习对象的国外先进银行屡屡出现风险内控失效,内部审计未能及时发现潜在重大危机的情况,甚至造成了次贷危机这样波及全球的危机,严重威胁着全球金融业的安全和发展,同时引发了众多国外学者深入思考审计在金融危机中的作用。而国内随着金融科技的发展,网络金融的大潮扑面而来,互联网金融时代银行业务流程的线上化、电子化及业务处理的智能化、自动化和数据化程度不断提升。随着银行内外部经营环境的复杂化,需要更加注重对商业银行面临的新的经营环境及自身新业务、新流程的全面分析。改进与完善商业银行内部审计是商业银行防范金融风险,提高核心竞争能力的现实需求。
一、我国银行内部审计面临及亟待改变的问题
1.内审独立性的问题
内部审计作为银行防范经营风险,抵制内外部勾结作案的重要防线,一定要确立银行内审部门机构的独立性,确保内审部门具有独立的监督检查权。现在仍有部分银行将内审作为个分支机构的一个内设部门,其工作职责、审计方向、员工晋升、工资待遇等问题均由各分支机构来管理,勢必造成工作人员仍有后顾之忧,导致审计中发现问题后不愿或不敢毫无保留地报告,形成审计风险。
2.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方向和范围都有待完善
对于我国商业银行而言,一直强调“十案九违规”,内部审计的方向和范围一般着力于各项银行业务操作过程中的合规性审查,监督的范围大多限制在银行的财务活动和各类会计资料真实性、合法性上面,目的在于发现违规操作和内外部勾结造成的问题。缺乏对银行战略性行为、内部控制体系自身存在问题、银行对国家经济金融宏观政策的遵守等方面的关注。
3.审计人员的选择范围有待扩大
商业银行系统的内部审计人员主要来源于银行内部选拔的较为优秀的业务操作人员。这些审计人员熟悉银行业务及流程,但在信息化时代在信息技术、法律知识及新的银行业风险动向等方面往往存在认知上的不足,审计过程中更多的是依赖审计人员的个人能力和经验判断,大数据的运用和系统化的审计线索挖掘往往还不够,审计效果较难满足现代金融业发展的需要。
二、完善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风险管理机制的建议
一是我国银行业可以借鉴发达国家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体系经验,不仅将合规性问题作为主要风险领域,还更多地关注整个内部控制体系的评价和改进、银行战略性行为、内部控制体系自身存在问题、银行对国家经济金融宏观政策的遵守等方面。
二是在互联网金融时代,互联网金融体现了一定的高风险性,这就需要传统审计向以风险为导向,运用大数据分析为特征的先进的现代化审计转变。运用先进的金融科技理论和方法,以信息化、网络化、数据化、智能化、自动化的手段替代传统的凭证式、核对式的审计方法。首先要规范审计流程,将重点放在战略风险和经营风险的评估和测试方面,重新确定审计的重点和范围,真正实现从被动审计向主动审计的转变。其次,要强化对异常业务经营活动的实时监测,一旦发现异常,马上开展非现场分析。及时发现处置互联网金融时代商业银行庞大的交易量数据,及时发现、识别风险,以便得出正确及时的审计结论。
三是银行要培养复合型审计人才。首先要积极引进懂业务的科技人员加入审计队伍。在网络金融日益发达的今天,务必要充分利用金融科技的进步,充分利用大数据运用,落实和完善实时监控和非现场检查举措。其次,要加大对审计人员的培训力度,包括审计、金融业务、信息技术的培训,掌握大数据金融审计的方法。再次,要完善大数据审计的计算机系统模型,特别是实时监控和非现场的审计系统,并能根据不同商业银行自身的业务发展特点,设计出有针对性的个性化互联网审计程序。
作为现代社会经济运行的中枢,金融体系尤其是银行业界务必要与时俱进的发展自身具有独立性的内部审计制度和组织架构,确保内部审计及时切实发挥监督纠正作用,为银行业务及整体经济社会发展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