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与中国古代音乐史与音乐美学的分析

2019-08-06 04:34姜璇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9年3期
关键词:音乐美学

姜璇

摘要:通过对音乐美学在中国古代音乐的渗入意义开展分析,本文明确了中国古代音乐史的发展情况,以两个方面为切入点对我国古代音乐史和音乐美学间的关系进行研究,旨在为同行业相关人士提供参考建议。

关键词:中国古代音乐史;音乐美学;音乐精神

中图分类号:J60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9)08-0092-02

一、前言

人们将与音乐相关的所有理论学科叫做音乐学,其教学任务就是通过各种音乐现象阐述音乐的本质和特征。古代音乐史和音乐美学是音乐学种两个重要的学科,两者的音乐价值较高,具有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发展前景。因此,探究中国古代音樂史和音乐美学问的关系是非常必要的。

二、中国古代音乐的发展历程

通过古代文献我们可以知道中国古代音乐的开端早于皇帝时期,并且在西周和战国两个时期的古代音乐发展取得了明显的成就。不仅在西周阶段形成了独有的音乐文化,培养了多名专业性较强的乐理师开展各项音乐活动;而且还将唱歌推广到社会中去,并将当时著名的文学产物作为歌词的填充内容。并且出现了许多乐理知识和乐器种类。社会发展到魏晋时期,开始出现了琵琶这种乐器。秦汉时期,人们开始开设乐府机构,汉武帝在位的鼎盛时期,乐府工作人员高达1000人以上。他们搜集民间广为流传的歌谣,并对其进行加工、创作等等。我国历史上社会动荡最明显的三个时期就是三国、南北和两晋。这三个时期在战火纷飞的同时,也为我国音乐文化发展提供新的契机,为音乐在隋唐时期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燕乐是隋唐时期出现的一种新型音乐活动,就是以宴请为基础制定的相关音乐。隋唐时期的人们利用聪明才智不断完善音乐的机制,使我国音乐发展达到了空前绝无的高度。宋代时期的音乐文化开始朝着综合性较强的艺术方向发展,开始出现说唱音乐,并推动了后期宋元时期的戏曲文化发展。我们熟悉的“京剧”是在清代末期出现的,主要腔调以西皮和二黄为主。西皮的演唱风格流畅,能够表达出高兴、亢奋的思想感情;二黄的演唱风格比较缓慢,能够表达出悲伤、痛苦的思想感情。

三、探究中国古代音乐史与音乐美学问的关系

(一)古代音乐的美学价值

以构成音乐的形态为基础,可以将古代音乐分为三个阶段,包括先秦时期的乐舞、汉阳时期的丝竹及明清时期的戏曲。现阶段,我们仍然能够对第三时期遗留的音乐进行欣赏,如昆剧、南音等,它们曾短期传播于社会大众间,但随着社会发展进入20世纪后,流行音乐的出现冲击了这些古代音乐。其中的原因在古代音乐及具有民族代表性的音乐不能够用适应发展环境的变更,影响力受到了限制,这也说明了古代音乐和音乐美学之间相互联系的必要性。专业人士应用两者可以对音乐的维度进行深入研究,可以提升自身对音乐的研究能力。当下,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热度较高,专业人士可以以历史的眼光对音乐学的理论、内容和规律进行发掘,证明音乐与我国传统文化间的关系。这不仅可以将我国古代人士的智慧结晶进行传承,还能够为现阶段的音乐创造寻找新的发展机遇。另外,国家及政府部门要不断的宣传非物质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寻找有潜力的继承人进行培养。同时开展大众化的乐理知识培训活动,优化社会大众的审美体验,推动我国非物质音乐文化遗产传承工作的进程。

(二)两者的促进作用

中国古代音乐史是以时间为线索竖向对音乐的发展历程进行描述的,突出竖向时间的同时注重音乐横向的分类。曾有学者以时间和艺术形式对我国音乐的历史进行分类,在固定时间内,除去音乐自身固有的形态,其发展呈现多种多样的方向,如思想、主体、题材、任务和理论等等。所以,要对音乐发展的文化历史一探究竟,就必须要先编排与音乐相关的材料,再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包括音乐形成的历史因素及当时社会的发展现状,继而将音乐的本质挖掘出来。而音乐美学是以音乐作品为基础对音乐的发展历程进行研究的。但仅仅以某部作品为基础进行研究是不够的,还需要对作品设计的形式和内容的关系进行分析,并且对音乐作品的创作过程及表演形式以及演职人员、创作人员及受众人员的人为影响进行联合研究。直观上来看,中国古代音乐史和音乐美学的联系并不多,但两者却具有相互促进的作用。

下面以具体事例带入分析对两者的促进关系进行深度解读:以曾经在某音乐院校举办的有关哲学与美学思维的讲座为例,主讲人本想对国外学者应用美学的思维进行讲解,但讲解过程中大部分都是对国外学者对其他学者哲学理论的倾向为主,与其音乐思想有不约而同的一致性。由此可见,想要对音乐作品进行全面的研究,就必须将作品的音乐表现形式进行深度挖掘,还要钻研作品形成的大环境,具有较强的复杂性。这也间接证明了古代音乐历史与音乐美学问相互依偎的关系,并且拥有共同的目标——以独特的音乐思维和手段总结发展的不足并改进,为音乐学的良性发展奠定基础。所以,专业人士要积极为两个学科创造合作机遇,让两者在相互学习和相互磨合中,优化自身的发展,继而提升音乐学整体的发展水平。

(三)音乐史中的音乐美学观

纵观中国古代音乐史,其发展历程亦是音乐美学观念的形成历程。其中,“淡和”观念最为突出,且影响深远。当代社会流传最为广泛的古代音乐美学著作有《乐记》、《溪山琴况》等,研究这些音乐美学名著有利于探究中国古代音乐史与音乐美学的关系。学者蔡仲德在20世纪90年代就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中国古代音乐美学在不同历史时期呈现出了不同的状态,且各有其特点,这些时期分别为原始音乐萌芽时期、战国百家争鸣时期、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宋元明清时期,音乐美学在每一个时期均有所发展,其内涵日趋丰富,外延逐渐扩大。可以说“淡和”是贯穿于每一个音乐发展时期的重要特征,“淡和”的原始意义来自于儒家所倡导的“平和”,“淡和”观继承与发展了最为原始的儒家美学观念,到了宋代“淡和”美学观被正式提出,周敦颐对儒家“平和”观念进行了审美改造与新发展,之后汪烜进一步发展了“淡和”美学观,并将大力发展了该观念的保守特征,使其走向极致。从乐器上来看,最能够体现“淡和”美学观的乐器应当是古琴,即古代有“文人之乐”美称的琴乐,古代文人展现自身文学修养、艺术水平的重要器具就是古琴,古代奏琴者多为文人雅士、才子才女,他们不但能够弹出好琴乐,还能够作出好诗文,因此,音乐伴随着我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在文人不断研究与演奏的过程中,其美学内涵也渐渐大量呈现在诗文中并流传了下来。可以说,在诸多乐器中,只有古琴拥有具备丰富美学内涵的专著,即《溪山琴况》,在该书中,作者阐述了古琴的24况,并提出了基于古琴的音乐之“清和淡雅”之美,这与贯穿与音乐史中的“淡和,,美学观相符。从音乐美学史研究对象角度分析,音乐美学史以研究音乐理论为主,与其相应的音乐表现形式早已渐渐消逝,若其美学价值仅仅体现在理论层面上,则其应用价值与现实意义就会大大折扣。老子、庄子的思想对音乐美学观产生了重要影响,他们属于道家学派,追求“大音希声”之美。庄子阐述了“人”、“地”、“天”不同的音乐等级,表示“天籁”为最美音乐,因此,作为中国古代思想理论的先驱,老子、庄子认为音乐应当追求“天籁”。

另外,在史料中还能够进行进一步分析,例如,孔子拜师襄学古琴,但史料中没有庄子、老子学习古琴的记载,那么老庄的音乐美学观点出于何处便需要学者进行进一步论证。与研究音乐史和音乐美学之间关系相同,想要明确二者关系,必须立足于每一个时期的音乐史与音乐美学思想,分析音乐美学思想产生的土壤,从经济、文化等各个角度进行论证,而“淡和”就是经过历史经验检验的重要美学观念。

四、结语

综上所述,音乐在我国的起源于发展已经经历了七千多年,是社会发展各个时期的重要体现。尽管中国古代音乐史与音乐美学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但两者的最终目的都是将音乐学的相关理念发扬光大。所以,专业人士要根据两者的关系找寻两者共同发展的机会,为音乐行业整体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

猜你喜欢
音乐美学
感性的体悟 理性的传达
音乐家白居易的双重音乐美学思想
不可复制的贝多芬
音乐美学的自我觉醒
中国传统音乐美学及其价值的解读分析
音乐美学基本原理对音乐教育的几点启示
音乐美学视角下的钢琴即兴伴奏
浅谈音乐艺术中的“美”与“丑”
诗仙的悲苦柔情
有关音乐美学的基本问题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