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肉桂产地变迁与国内外贸易探析

2019-08-06 03:17李丹丹王元林
中国农史 2019年3期
关键词:肉桂贸易

李丹丹 王元林

(1.暨南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广东广州510632;2.广州大学人文学院暨岭南文化艺术研究院,广东广州510006)

肉桂(Cinnamomum cassia Presl)乃樟科植物肉桂的干燥树皮,因其枝叶形状、质地厚薄及色泽部位迥异又称菌桂、牡桂、桂心等。我国肉桂主产于两广、云南等热带、亚热带气候区,又以广西所产最佳。历代《本草》及《千金要方》等医药著作对其形态、药性皆有详细记载。清代肉桂作为传统道地药材及珍贵香料,在中外贸易中地位日益重要。以往学界多从医药学、林学领域探讨肉桂的药理作用及栽培技术等问题①主要研究成果有:李艳、苗明三《肉桂的化学、药理及应用特点》,《中医学报》2015年第9期;韦如萍、黄永芳、胡德活、郑永光《肉桂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经济林研究》2006年第3期。,鲜从港口、交通与贸易等角度对肉桂产销格局做系统性研究②目前研究成果有:谢必震、傅朗《清代中国药材输入琉球考》,《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5年第1期;廖兵《民国时期广西肉桂发展初探》,《惠州学院学报》2017年第3期等。。本文在厘清肉桂产地变迁、消费方式与利润空间的基础上,考察清代肉桂国内外销售区域、出口国家结构、贸易方式及性质变化等方面内容,以此窥探在全球化贸易背景下,中国商品海外贸易市场的盈缩与清政府“便民怀远”的贸易观。不当之处,望方家正之。

一、史籍所载肉桂种类、药食价值与产地变迁

西晋嵇含《南方草木状》载:“桂有三种,叶如柏叶,皮赤者,为丹桂;叶似杮叶者,为菌桂;其叶似枇杷叶者,为牡桂。”③[晋]嵇含:《南方草木状》卷中,中华书局,1985年,第7页。然丹桂“其皮薄而不辣,不堪入药”④[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卷34《木部》,华夏出版社,2011年,第1294页。,故不赘述。菌桂、牡桂统属樟科(Cinnamomum)肉桂种植物,因其枝叶形状、肉脂薄厚、色泽部位不同而称谓繁多。宋时有“筒桂、肉桂、桂心、官桂、板桂之名,而医家用之罕有分别者。”⑤[宋]寇宗奭:《图经衍义本草》卷20,上海涵芬楼影印正统道藏本。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按其形态、颜色、厚度和硬度不同详加归类。“菌桂皮青黄,薄卷若筒,亦名筒桂;其厚硬味薄者名版桂,不入药用。牡桂嫩枝皮半卷多紫,而肉中皱起,肌理虚软,谓之桂枝。削去上皮,名曰桂心,其厚者名曰木桂。皮薄色黄少脂肉者,则今之官桂也。半卷多脂者,则今之板桂也,药中以此为善。”⑥[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卷34《木部》,华夏出版社,2011年,第1293页。因此,肉桂种类虽多,但惟有桂皮半卷、气味浓厚,且多脂肉一类方适合入药。明清时期,岭南商人收贩之桂及医家用药皆属此类。

肉桂在我国应用先后经历了香薰、调味到药用三个阶段。汉以前,因肉桂珍稀,且气味芬香,常作香料或祭祀用品使用。《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载:“楚人卖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椟,薰以桂椒”⑦[战国]韩非著,李维新校注:《韩非子》卷11,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282页。,肉桂作为香料最早见诸史籍。又因其味道甘甜微辛,作调味品使用,“桂可食,故伐之”⑧范祥雍批校:《南华真经批校》卷2《人间世》,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第161页。。汉代医药学迅速发展,肉桂药用价值得到开发。“桂谓菌桂、牡桂之属,百药之长也”⑨[汉]史游:《急就篇》卷4,中华书局,1985年,第279页。,以桂皮入药,专治療瘕之症。《中藏经》《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方论》等医学典籍中均有肉桂入药记载,药食同源亦是这一时期医药学发展的显著特点。宋以来,中医药学纵深发展,肉桂药理、药性认知愈发专业化。桂枝、桂皮、桂心三等⑩[宋]黄震:《黄氏日抄》卷67,《文津阁四库全书》第235册,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496页。,皆可入药。“桂枝者,发达之气也,质薄而味稍轻,故伤寒汤饮,必用桂枝,发散救里最良。肉桂者,温厚之气也,质厚而味沈芳,故补益圆散,多用肉桂。又有桂心者,峻补药所用也。”⑪[宋]周去非著,杨武泉校注:《岭外代答校注》卷8《花木门》,中华书局,1999年,第287页。可谓“一物三用。”⑫[清]魏笃修,王俊臣纂:同治《浔州府志》卷4《物产》,《地方志人物传记资料丛刊》第41 册,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6年,第416页。《本草纲目》详载肉桂药效,主治利肝肺气、心腹寒热、头痛腰痛、咳嗽鼻炎等疑难杂症⑬[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卷34《木部》,华夏出版社,2011年,第1293页。。历代以肉桂为合药的方剂不计其数,如五苓散、桂苓丸等中医药剂,皆需肉桂辅之方能发挥多重药效。明方以智《物理小识》云:“五苓散通渗,而必用肉桂;附子不得桂,亦不能补命门也。”①[明]方以智:《物理小识》卷5《医药类下》,商务印书馆,1937年,第17页。可见,肉桂不仅本身医用甚佳,亦为众多中医方剂辅药,以此增强药效。

从植物地理学角度来看,我国肉桂主产于两广、云南等亚热带、热带季风区,此区温度适宜,雨量、光照充足,多酸性沙质壤土,适宜肉桂生长,品类与产量皆为可观。尤其广西肉桂品质上乘,分布广泛,为国内肉桂主产区之一。先秦时,桂阳招摇山出“招摇之桂”②[战国]吕不韦编,[汉]高诱注:《吕氏春秋》卷14《孝行览二》,上海书店出版社,1986年,第142页。,据学者考证招摇山应是今广西兴安县苗儿山③见徐南洲:《试论招摇山的地理位置——兼及杻阳山》,中国《山海经》学术讨论会编:《〈山海经〉新探》,四川省社会科学院,1986年。。晋时,“桂出合浦(治今广西合浦县),生必以高山之巅”④[晋]嵇含:《南方草木状》卷上,中华书局,1985年,第1页。。唐代中药学家陈藏器曾言:“桂林、桂岭因桂为名,从岭以南际海,尽有桂树,惟柳、象州最多。”⑤[唐]陈藏器著,尚志钧辑校:《本草拾遗》卷4《木部》,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年,第172页。宋代广西中部偏北、偏南山区产上品肉桂。范成大《桂海虞衡志》有记:“桂,出于宾(治今广西宾阳县)、宜州(治今广西宜山县)”⑥[宋]范成大:《桂海虞衡志》,中华书局,1991年,第22页。,戴侗《六书故》亦载:“牡桂,按《本草》,钦、韶诸州所产。”⑦[宋]戴侗:《六书故》卷21,中华书局,2012年,第487页。迨至清代,肉桂人工栽培增多,产地进一步扩大,主产区向东部偏北且水运便捷的桂林府、平乐府,东部偏南的梧州府、浔州府等地转移。桂林府全州为广西肉桂产地最北端,康熙《全州志》载:“药之属有肉桂”⑧[清]黄志璋:康熙《全州志》卷1《物产》,《稀见中国地方志汇刊》第48册,中国书店,1992年,第596页。。平乐府昭平县所产肉桂,“间有佳者,然难得。”⑨李樹柟等编辑:民国《昭平县志》卷6《物产部》,(台北)成文出版社,1934年,第173页。肉桂因盛产于广西东部偏南的梧州府、浔州府,故又有西桂之称。“西桂产平南、桂平、容、藤四县。”⑩朱寿朋:《光绪朝东华录》第2册,中华书局,1984年,第2230页。尤以桂平、平南二县所产质地最佳,桂平县肉桂皆出于桂山(紫荆山),“山产肉桂最良”⑪黄占梅修,程大璋纂,民国《桂平县志》卷4《山川上》,(台北)成文出版社,1920年,第99页。,平南县肉桂盛产于瑶山,又称“瑶桂”,“瑶桂饱历风霜,味醇厚,于滋补之剂为宜。”⑫[清]魏笃修,王俊臣纂:同治《浔州府志》卷4《物产》,《地方志人物传记资料丛刊》第41 册,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6年,第416页。浔州府桂平县、平南县肉桂,“皆民间所种,非山中自生者。”⑬[清]赵翼:《檐曝杂记》卷3,中华书局,1982年,第48页。可见,清代广西肉桂产地分布较广,北至庆元府宜山、桂林府全州一带,东到平乐府昭平县、梧州府藤县、容县,南至钦州等地,皆为肉桂产区。且清代肉桂栽培区逐渐向郁江、黔江、浔江及桂江等水运便捷地区扩展,形成颇具规模的肉桂种植经济区。

此外,广东、云南境内部分地区亦产肉桂,然其产区规模及品类皆逊于广西。广东肉桂多产于北部韶州府、西南部高州府及西部罗定州等地。韶州所出上品肉桂与广西宜州相类,“叶狭于箘桂,而长数倍,其嫰枝皮半卷多紫。”⑭[宋]唐慎微:《证类本草》卷12《木部》,《文津阁四库全书》第245册,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585页。高州府产“越桂”,“越桂以高州肉桂为珍。”⑮[清]屈大均:《广东新语》卷25《木语》,中华书局,1985年,第614页。罗定州产“东桂”,“东桂产罗定一州。”⑯朱寿朋:《光绪朝东华录》第2册,中华书局,1984年,第2230页。云南肉桂产地在西北部姚安府及东南部临安府。姚安府(治今云南姚安县)盛产肉桂,“州县皆出。”⑰[明]李贤等:《明一统志》卷87,《文津阁四库全书》第161册,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707页。临安府则有蒙自县、元阳县、石屏州三大产地。蒙自县“旧以产桂流传”⑱[清]檀萃:《滇海虞衡志校注》,云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261页。,其肉桂外省艳称“蒙桂”,“质厚光滑,产深山大箐中,不易得也。”①宣统《续蒙自县志》卷2《物产》,《中国地方志集成·云南府县志辑49》,凤凰出版社,2009年,第218页。元阳县肉桂“产逢春里土司地。”石屏州亦“有肉桂树,惟土人不知采取。”②袁嘉谷编纂:民国《石屏县志》卷18,《中国地方志集成·云南府县志辑52》,凤凰出版社,2009年,第267页。

除桂粤滇外,湖南、海南、台湾等地亦产肉桂,然品质不佳,难以入药。湖南桂阳州毗邻广东韶州府,州地徭山产“肉桂诸药物”③[清]王闿运等:同治《桂阳直隶州志》卷23《洞傜》,岳麓书社,2011年,第506页。,又称“徭桂”。然气味淡薄,“不堪服食。”④[清]吴其濬:《植物名实图考》卷33《木类》,中华书局,1963年,第768页。海南肉桂称山桂,因品类不佳,“惟可造酒。”⑤[清]董兴祚:光绪《安定县志》卷1《物产》,《故宫珍本丛刊》第192册,海南出版社,2001年,第26页。台湾恒春县(治今屏东县恒春镇)城北车城山,“上多林木,产肉桂。”⑥[清]陈文纬修,屠继善纂:光绪《恒春县志》卷15《山川》,(台北)成文出版社,1983年,第465页。

清以前,我国肉桂产地以广西为主,呈零星点状分布。清代肉桂生长方式由原生向人工栽培方向转化,产区逐渐扩大化,以水运便捷的广西桂林府、平乐府、梧州府、浔州府与广东高州府、罗定州为主,“西桂”、“东桂”道地产区格局正式形成。加之肉桂药食价值突出,逐渐发展成为国内外贸易中重要的大宗货物。

二、从奢侈品到大众消费品:清代肉桂国内贸易及其消费群体

肉桂贸易宋代便已出现,周去非《岭外代答》云:“今桂产于钦、宾二州。于宾者,行商陆运致之北方;于钦者,舶商海运致之东方。”⑦[宋]周去非著,杨武泉校注:《岭外代答校注》卷8《花木门》,中华书局,1999年,第287页。清代,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肉桂贸易更趋活跃。肉桂内销于梧州、南宁、龙州等开埠口岸,以及北海、广州、厦门等沿海港口城市,甚或海南岛等地。时广西肉桂销售路线,或逆溯西江达南宁、龙州、郁林州,经郁林再南至北海;或沿西江南下,与罗定州肉桂一样,经肇庆至广州。广州、北海成为西桂、东桂主要销售地与中转站。广东廉州府(治今广西合浦县)与琼州府(今海南省)肉桂贸易频繁,来自廉州府的船只一般从广西带来烟草、米油、肉桂等物品,返航时则从海南带回槟榔⑧《Decennial Reports,KIUNGCHOW,1882-1891》,《中国旧海关史料》第152册,第632-633页。。除廉州府船只外,亦有高州府、雷州府帆船前往琼州府贸易,形成了环北部湾地区性商品贸易圈。两广肉桂在福建沿海港口城市厦门亦有流通,道光《厦门志》载:“广南桂厚而多油,功与紫苏同,但能表散。”⑨[清]周凯修,凌翰等纂:道光《夏门志》,(台北)成文出版社,1967年,第152页。

上海、苏州、芜湖、汉口等长江沿线及太湖沿岸城市亦为国内肉桂贸易的重要销售地区。上海为早期五口通商之一的口岸城市,其以广阔的长江中下游腹地为依托,肉桂需求市场巨大。早在上海开埠之前,常有广东船开至,运来肉桂、陈皮等珍贵药材⑩姚贤镐:《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料:1840-1895》,科学出版社,2016年,第554页。。苏州位于太湖东岸,临近上海,商品经济发达,亦有肉桂买卖⑪[清]阮升基修,宁楷等纂:嘉庆《宜兴县志》卷末,(台北)成文出版社,1970年,第523页。。芜湖处长江干流交通要地,地近南京,商贸经济活跃。尤其是1876 年芜湖辟为通商口岸后,依托长江航运,成为安徽有名的货运中转港口。芜湖常关肉桂收税,“每百斤七钱五分。”⑫余谊密等修,鲍实等纂:民国《芜湖县志》卷24《赋税》,(台北)成文出版社,1970年,第341页。肉桂还广泛销售于长江上游及中游河段地区,以湖北西南部的巴东一带、中部偏东的汉口、汉阳等地为主。清代巴东县属宜昌府,地近府治东湖(今宜昌市区),处长江上游与中游结合部,该地常有药材肉桂输入⑬[清]廖恩樹修,萧佩声纂:同治《巴东县志》卷11《物产》,(台北)成文出版社,1975年,第609页。。水网密布、交通便捷的长江中游干流的汉阳、汉口等地,肉桂等贵重货物常销售于此。1861年汉口开埠通商之后,各类土特产贸易更加兴盛,成为偏远地区货物买卖的中转站和集散地。湖北东部黄州府罗田县人陈根沃,“即往汉购得之(肉桂)”①[清]管贻葵修,陈锦纂:光绪《罗田县志》卷6《人物志》,《中国地方志集成·湖北府县志辑21》,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461页。,治疗兄疾,汉口肉桂市场名噪荆楚。

清代肉桂国内贸易形成了以北部湾、珠江、长江沿线城市为中心的三大销售区域。依托珠江、长江以及京杭大运河等水运网络,其销售区域以东南部商贸中心为主,兼及长江中游巴东等内陆偏远地区。

肉桂因产地有限,用途广泛,历来作为贡品,地方官员进贡朝廷,专供皇室贵族享用。亦或作为赐品,赏予外来使者及王公大臣。西汉天汉三年(前98),西国王使至汉献宝,武帝“赐以牡桂、干姜等诸物,是西方国之所无者”②《海内十洲记》,[宋]张君房:《云笈七签》,华夏出版社,1996年,第150页。于西国使臣。明清以来,肉桂人工栽培技术不断推广,产量大大增加。随着商品经济不断发展,肉桂本身所具有的独特性及商品性逐渐凸显。肉桂逐渐由上层阶级独有的奢侈品向大众消费品方向转化,其消费群体趋于多元化。上至皇室贵族,下至普通百姓,皆可享用。清代肉桂作为重要商品,广泛流通于国内市场,已常见于百姓生活中,虽品类不佳,但价格便宜,接近民众,故流通量大。

三、远销欧美:清代广州口岸的肉桂出口贸易

16世纪达·伽马开辟新航线后,中西香料贸易趋于兴盛。至少到17世纪,香料贸易仍居世界贸易之首③[法]费尔南·布罗代尔著,唐家龙,曾培耿等译:《地中海与菲利普二世时代的地中海贸易》第1 卷,商务印书馆,2013年,第825页。,是西方与地中海东岸地区贸易的主要货品。国内肉桂主要作为道地药材行销各地,而对外贸易中的肉桂则作为香料倍受西方诸国追捧。欧美国家对胡椒、肉桂、丁香、肉豆蔻等香料嗜之若狂,肉、鱼、果酱、汤及饮料等食物中均要掺入香料。肉桂从珍贵药材到必备香料,使用方式的转变也促进了广阔的外部市场需求。尤其17世纪以来,香料已不再属于上层社会独享的奢侈品,而逐渐进入大众消费行列,消费群体的扩大也在很大程度上刺激了市场需求的增加。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斐迪南二世曾以“大蒜尽可调味”为由,反对进口肉桂和胡椒(引起白银外流),但没有起到任何作用④[法]费尔南·布罗代尔著,顾良、施康强译:《15 至18 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第1 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第257页。。足见肉桂、胡椒等香料在西方社会生活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清代肉桂产量增多及国外需求扩大,促使肉桂价格逐渐市场化、合理化。清前中期,因国内产量相对有限,肉桂出口价格普遍偏高。乾隆三十九年(1774),肉桂出口每担⑤按《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编年史》,1担(picul)=100斤(catties)。货值白银30两⑥[美]马士:《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编年史》第5卷,广东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225页。。其后,随着肉桂产量增加及商品化程度提高,出口价基本保持在每担14~16两左右。如乾隆五十七年(1792),肉桂出口每担价值14 两⑦[美]马士:《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编年史》第2卷,广东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229-231页。。道光五年(1825),每担出口价为15.8 两。同时期国内肉桂收买价,“每百斤约值价七八两”⑧朱寿朋:《光绪朝东华录》第2册,中华书局,1984年,第2229页。,外销利润丰厚。同治时,肉桂出口价仍保持在10余两左右。同治十一年(1872),肉桂皮平均价为每担17.93 元,折银约12.9 两⑨广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广州海关编纂委员会:《近代广州口岸经济社会概况——粤海关报告汇集》,暨南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81页。。因行商恶意勒价,国内收价每百斤仅2~3 两,利润更胜从前。时人有言:“黄金有价,肉桂无价。”①[清]丁克柔:《柳弧》卷2《药材》,中华书局,2002年,第85页。

巨大的外部市场需求和高额出口利润促使清代肉桂对外贸易逐渐兴盛。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实行广州粤海关一口通商政策,广西等地所产肉桂先由帆船经西江水运至广州口岸,再行销至英国、欧洲大陆、美国、印度、巴西、琉球等地。据考察统计,清代各个时期广州肉桂出口数额、出口地区及贸易性质和方式都发生了极大变化。

清代国内肉桂出口数额整体呈上升趋势,欧美商船来华贸易增多与安南肉桂濒临绝迹为中国肉桂对外贸易提供良好契机。清乾隆时,肉桂出口数额相对有限,多则近千担,少则一二十担。1769年,4艘英国东印度公司商船装载肉桂回国,共进口肉桂枝118 担②[美]马士:《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编年史》第5卷,广东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162页。。1784 年,美国“中国皇后号”返航时带回中国肉桂21 担③[美]马士:《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编年史》第2卷,广东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112页。,此为中美贸易开端。1792 年,英国、瑞典、丹麦、荷兰船26 艘共带回肉桂706 担④[美]马士:《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编年史》第2卷,广东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10、112、229-231页。。道光时,肉桂出口数额猛增,1825-1832 年间,年均出口量约5500 余担。鸦片战争前夕,肉桂年均出口已达30000 担左右⑤姚贤镐:《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资料:1840-1895》,科学出版社,2016年,第258页。。道光年间肉桂外销突增,与安南肉桂濒临绝迹关系密切。安南清化镇本盛产肉桂,乃锡兰、中国之外又一重要肉桂产地,但乾隆末年以后清化桂便极其少见。乾隆五十三年(1788),两广总督孙士毅带兵征伐安南,“自后肉桂骤贵。”⑥[清]郑光祖:《一斑录·杂述四》,中国书店,1990年,第854页。且时人滥砍滥伐,“遇桂虽如指大者亦砍伐不遗,故无复遗种矣。”⑦[清]赵翼:《檐曝杂记》卷3,中华书局,1982年,第48页。道光时,安南肉桂已近绝迹,“越南国入贡之桂,皆在粤西各郡中转购以充数。”⑧[清]梁章钜:《浪迹丛谈》卷8,中华书局,1981年,第145页。

表1 广州口岸出口肉桂数量统计表(1861-1884年) (单位:担)

由表1 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广州口岸肉桂年出口量较道光时有大幅度增长。1861-1870 年间受战争影响,肉桂贸易经历了衰颓到缓慢恢复时期,出口量极度缩减后出现稳步回升态势。1870-1884年间,肉桂贸易趋于兴盛,从广州口岸出口肉桂年均高达56386担。相比道光时期年均出口3万担,约增长1 倍左右。清末宣统时,“肉桂每年运往外洋销售约四万余担”①[清]郑萦等修,桂坫等纂:宣统《南海县志》卷4《物产》,(台北)成文出版社,1974年,第605页。,年均出口量仍保持在较高水平。另一方面,受国外市场需求影响,肉桂历年出口数量也存在上下浮动的现象。受1873 年经济危机影响,1873-1876年间,肉桂出口数量逐年减少。1879年欧洲市场需求猛增,直接促使本年度肉桂出口量创历年最高。1880年肉桂出口数量锐减,实赖欧洲及美国储存过多所致②广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广州海关志编纂委员会:《近代广州口岸经济社会概况——粤海关报告汇集》,暨南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250页。。整体而言,1861-1884年间,通过广州口岸出口至国外的肉桂数量呈浮动增长趋势。虽受市场供求关系影响,偶有缩减,但依然保持着相对稳定的出口状态。

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肉桂出口国家结构发生显著变化。清代与中国存在肉桂贸易的国家数量众多,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荷兰等欧洲诸国,美国、巴西等美洲诸国及菲律宾、印度等国,均有进口中国肉桂。第二次鸦片战争前,美国为中国肉桂主要进口国家,欧洲诸国次之。清前期英国、荷兰、丹麦等国与中国肉桂贸易往来频繁,但1784 年美国首次涉足广州口岸贸易后,迅速超越欧洲诸国成为肉桂主要进口国家。1825-1832 年间,欧洲年均进口约698 担,美国年均进口桂皮达4823 担,欧洲与美国进口中国肉桂比值约为1∶7。鸦片战争前,整个欧洲对华肉桂贸易远远不及美国,很大原因在于英国掌握了对锡兰的肉桂贸易控制权。肉桂“上等者产于印度之锡兰岛”③《时务通考》卷31《医学五》,清光绪二十三年点石斋石印本。,锡兰作为全球备受瞩目的肉桂贸易据点,历来便是西方强国争夺的对象。明中叶到清乾隆间,葡萄牙、荷兰先后控制锡兰肉桂贸易权。嘉庆元年(1796),“英吉利驱逐荷兰,尽有海滨之地”④[清]徐继畲:《瀛寰志略》卷3,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第70页。,锡兰肉桂贸易控制权为英国所有,而中欧肉桂贸易微乎其微。与英国等西方强国不同,此时美国才独立不久,又有来自英国的经济封锁⑤梁碧莹:《广州口岸与美国对华贸易的缘起》,《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6期。,与中国建立贸易往来关系对美国打破经济困境来说至关重要。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欧洲市场肉桂需求增多,进口量逐年递增。1879 年欧洲与美国进口中国肉桂比值逆转为7∶1,1882-1884 年间,美国年均进口中国肉桂15438 担,欧洲年均进口肉桂约44628 担。除英国市场需求增多外,该变化与德国、意大利、法国等欧洲大陆诸国肉桂需求增加密切相关。19世纪80年代,肉桂外部市场进一步开拓。奥地利劳合公司(Lloyd)轮船开辟了广州直达意大利东北部港口的里雅斯特(Trieste)的新航线,国内肉桂可直接运销意大利东北部地区。

清代中国肉桂出口贸易性质和方式也发生了极大转变,由最初的走私贸易逐渐发展成政府间海关贸易,贸易方式由中转贸易演变成中转与直接贸易并存两种形式。清前期,中国出口至国外的肉桂,因关税繁重,基本全部走私⑥姚贤镐:《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资料:1840-1895》,科学出版社,2016年,第258页。。1774 年,英国东印度公司4 艘船只返航带回桂皮及桂枝77 箱,为职员私人交易⑦[美]马士:《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编年史》第5卷,广东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225页。。1776 年,“皇家亨利号”(Royal Henry)船长劳斯(Capt.R.Rous)从广州回航时携带肉桂40 箱,为私人贸易所得⑧[美]马士:《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编年史》第2卷,广东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10页。。乾隆时,粤海关一口通商,主要进出口货物散商不得经营,由行商负责同外商交易,桂皮、桂子等物品名列其中⑨姚贤镐:《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资料:1840-1895》,科学出版社,2016年,第196页。。道光末年始创由行商承办包抽桂厘制度,并一直延续至清末。

19世纪80年代之前,广西肉桂出口主要依托广州口岸,为转口贸易。广西肉桂运至广州之后,在广州口岸统一核检出售海外。19 世纪80 年代之后,香港中转地位上升,通过粤海关出口的肉桂数量已经锐减到无足轻重的地步。广西肉桂运销广州之后,不再通过粤海关贸易,而是直接由民船运至香港,在香港进行转运,至欧洲大陆及英美各国港口。由此,既可节省轮船运费,又可选择税额相对低的税关出口。与此同时,北海、龙州、梧州、南宁关口的相继开放,借助西江水系发达的运输条件,广西与外洋的直接贸易不断增长,“货米茶肉桂丝糖等”①[清]王先谦:《五洲地理志略》卷4,《四库未收书辑刊》第8辑第4册,北京出版社,1997年,第660页。为代表的广西资源型商品源源不断出口国外,形成了产供销一体化经济发展模式。肉桂出口贸易方式由最初的转口贸易发展成转口与直接贸易并存的态势。

四、行商垄断与便民怀远:清政府肉桂贸易的多重面相

当生产和资本集中发展到一定阶段形成规模经济时,便产生垄断的可能性。清道光时肉桂贸易趋于繁盛,规模经济形成,垄断利润产生。道光至光绪年间,肉桂垄断贸易几度升级、愈演愈烈。道光时,粤海关监督文丰与两广总督耆英始定三十家行商发给牌照,负责办理与洋商之间肉桂贸易。然“该桂皮商名为三十家,其实并无此数”②《筹办夷务始末·道光朝6》卷79,中华书局,1964年,第3144页。,因行商垄断把持,操控售价,洋商与桂农颇受其累。咸丰时,承办肉桂贸易行商减至潘元记、霍合记、和济堂等十四家,但仍有把持勒价之举。同治年间,广东潘元记、钟永泰等十家行商再行垄断之举,把持桂市,贱价勒买。“向之桂皮百斤价值七八两者,初犹子价二三两,渐而勒掯至七八钱,尚不敷种植剥工之费,居民渐至失业。”③朱寿朋:《光绪朝东华录》第2册,中华书局,1984年,第2229页。光绪时,肉桂垄断情况更加严重。光绪十一年(1885),广东行商谦益堂徐姓,“设法将十家退去,一家包揽,垄断独登,勒掯尤甚。”④朱寿朋:《光绪朝东华录》第2册,中华书局,1984年,第2229页。致使桂农生计日蹙,桂厘锐减。

肉桂垄断贸易由数家把持演变至一家独揽,清政府采取多种惩治手段。道光时针对行商垄断肉桂之举,清政府应洋商及桂农请求,令粤海关监督基溥裁革已发牌照,由华洋商人自由贸易。随着肉桂贸易扩大化,招商承办肉桂事宜成为趋势,特权垄断进一步出现。道光至同治间,面对肉桂贸易垄断现象,清政府主要采取禁止把持,裁撤重置的办法。光绪时,政府针对肉桂贸易弊端,提出减低税厘办法,从根本上杜绝垄断行为。因此,清中后期出现的肉桂垄断之风,政府层层深入,应对积极,很大程度上保证肉桂贸易稳步发展。华商与洋商争利,官员与商人勾结,特权垄断贸易,也是封建社会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清政府积极革除垄断贸易之举,与其“便民怀远”的贸易观念密不可分。明清以来,肉桂贸易是广西偏远瑶侗少数民族重要的经济产业,其为收贩广东鱼盐,“或以椒、桂皮、张蜡、漆,或以铁刀、樟、楠、杂竹,顺由江流直抵于广,两相平易”⑤[清]佚名:《秘阁元龟政要》卷16,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1年,第2479页。,保证肉桂贸易畅通,对维护边地稳定而言意义重大。且清政府始终秉持“通商首在便民怀远,尤贵以德,以顺民欲,而洽夷情”⑥《筹办夷务始末·道光朝6》卷79,中华书局,1964年,第3144页。的贸易观,将内地与边地、国内与国外贸易互动置于羁縻政策视域下,主要目的在于笼络安抚内外,稳定社会秩序。

五、结 语

在商品经济视野下,清代肉桂作为岭南道地药材与珍贵香料,为特产资源型优势商品,与人参、大黄等珍稀货品一样,在一定时期内难以被替代,故而在商品市场上往往占据极大优势和竞争力。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粤商入桂,肉桂国内外贸易网络形成。广西平南大乌墟、苍梧戎墟及桂平江口墟等处于黔江、郁江与西江干流交汇处,作为西江流域肉桂集散地及关税抽收地,逐渐发展成岭南有名的商业市镇。清代肉桂贸易发展促进了两广市镇经济,推动了近代城镇化发展进程。

清代肉桂因药食价值突出与经济利润丰厚,在国内外贸易中占据重要地位。在全球化贸易背景下,清代肉桂国内外贸易亦呈现出诸多变化,肉桂由原生到人工栽培方式的转化,促使其道地产区逐渐向水运便捷且墟镇发达地区扩展。肉桂产量增加及商品化程度提高,亦使其由上层阶级独有的奢侈品逐渐向大众消费品行列转变。不同历史条件与社会文化背景下,肉桂被赋予极为迥异的使用特征。由国内市场上重要的道地药材到国外市场中珍贵的必备香料,继而引起肉桂出口量及出口国家结构变化及贸易方式与性质的变化。清代肉桂生产、消费方式变化与贸易消长背后的多重影响因素,均需要在全球视野中加以考量。

猜你喜欢
肉桂贸易
罗定榃滨镇举行肉桂文化节
“2021贸易周”燃爆首尔
朴硝肉桂饼治小儿脐疝
疫情中,中俄贸易同比增长
中美贸易磋商再起波澜
贸易融资砥砺前行
贸易统计
不同肉桂品种光合能力差异分析
肉桂家系遗传背景的ISSR分析
贸易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