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陇东根据地畜牧业发展研究

2019-08-06 03:17
中国农史 2019年3期
关键词:陇东陕甘宁边区边区

王 飞

(西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甘肃 兰州730070)

抗战时期,陇东根据地立足实际发展畜牧业,制定并实施一系列促进畜牧发展的措施,使畜牧业迅速发展壮大,改善了军民生活水平,并有效缓解因国民党经济封锁造成的物资奇缺的局面,为边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及抗战胜利做出重大贡献。目前,学界对抗战时期陇东根据地的畜牧业的研究成果不多①笔者检索得知:大多数学者在论证陕甘宁边区经济时,附带涉及畜牧业,但基本一笔带过,非常有限。专门以边区畜牧业为研究对象的只有3篇:史志诚:《陕甘宁边区时期的畜产经济》,《古今农业》1993年第4期;赵汝成:《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的畜牧业》,《古今农业》1993 年第2 期;王晋林:《论边区政府发展畜牧生产的政策与实施——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农业建设》,《传承》2013 年第11 期。具体涉及到陇东根据地的畜牧业发展目前还没有见到。,这与畜牧业对边区经济发展的贡献是极不相称的。鉴于此,笔者查阅相关档案并结合前人相关研究成果,就陇东根据地畜牧业发展作初步研究,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一、陇东根据地畜牧业发展概况

抗战时期,陇东根据地的畜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势头,畜牧业存栏量在陕甘宁边区中占据首位,畜牧品种主要有驴、牛、山羊、骡子、绵羊、马、骆驼等。“这些牲畜当中,牛、驴、骡、马等数目不多,大多数是供耕地、运输等使用,而羊子及皮毛,则为边区主要出口货物之一。”①1945年2月《边区羊子的发展问题》,《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料摘编》(第二编农业),长江文艺出版社2016年版,第73-74页。

陇东根据地老三县(曲子、环县、华池)在1938 年原有牛33333 头,驴38280 头,羊303854 只。到1941年,三年共发展牛18261头,驴14895头,羊333705只;三年来,牛的数量增加50%强,驴增加了39%弱,羊增加了1 倍多,平均大小羊剪毛以7 月计算现年可产毛287700 余斤,每斤按1942 年市价15 元(边币)计算,共4315600余元②《边区农业生产各项统计数字汇编登记手册》,1940-1945年,档案6-651,陕西省档案馆。。

表1 曲子、环县、华池三县1938-1941年畜牧发展比较表③《陇东根据地1942 年农牧业简要总结及1943 年发展计划》,《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料摘编》(第二编农业),长江文艺出版社,2016年,第85页。

皖南事变后,国民党对边区经济实施封锁。毛泽东发出“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大力发展农业生产,逐渐实现粮食自给,陕甘宁边区畜牧业得到大力发展,牲畜存栏量居历史新高。

陇东畜牧业在此期间发展较快,实现自给有余的同时,为陇东民众及抗日将士提供充足的衣被,有效地缓解分区物资奇缺状况,并促进了当地手工毛纺业发展。

表2 1939年陇东各县区畜牧发展情况④《陇东根据地1943 年上半年经济建设工作总结报告》,《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料摘编》(第二编农业),长江文艺出版社,2016年,第76-77页。

说 明:原文献庆阳统计数据空白。环县马的原有数字10267为错误数字,括号内的数字为笔者校正数字。

1939年,陇东根据地共计有羊660390只,大牲畜牛66386头,驴48235头,马682匹,骡168匹。

1941 年,陇东根据地的庆阳、合水、镇原三县畜牧存栏量为:牛22144头,驴16052头,羊117642只①《陇东根据地1938至1941年畜牧发展比较》,刘凤阁主编:《陕甘宁边区陇东的经济建设》(内部资料),1996年,第244页。。如果算上表1中的曲子、环县、华池三县原有数和发展数之和,那么1941年这三县有牛51604头,驴53170头,羊647559只。这样的话1941年陇东根据地六个县合计有牛73748头,驴69222头,羊765201只。

1942年,陇东根据地六县畜牧业整体还是发展的,尤其是曲子、环县、镇原和华池新发展的牲畜较多。

表3 1942年陇东根据地各县畜牧业发展统计表②《陇东根据地1942 年农牧业简要总结及1943 年发展计划》,《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料摘编》(第二编农业),长江文艺出版社,2016年,第87页。

从1942年统计中看到,陇东根据地首次把骆驼统计在内,庆阳有骆驼30峰。比1939年大牲畜有很大的增长幅度,陇东根据地畜牧业持续稳定发展。

1943年,陇东根据地牛驴羊存栏量在各边区中仍处于首位,牛的存栏量是绥德分区的17倍,驴的存栏量是三边分区的近2倍,羊的存栏量是关中分区的11倍之多。

表4 陕甘宁边区各分区1943年牲畜结构比较

为了进一步说明陇东根据地六县自1939年以来畜牧业的发展状况,有必要对牛驴羊存栏量文献统计比较全面的四个年份做一比较。根据1941年数据及表2、表3和表4数据,得出表5数据。

表5 1939/1941/1942/1943年陇东根据地六县牛驴羊发展统计表

自1939年至1943年陇东根据地畜牧业发展始终走在边区的前列,一直保持较高的存栏量。从表5和表2中,可以看到,自1942年以来,陇东根据地六县除了牛的数量小有增长外,驴和羊存栏量均出现连续下降。

通过梳理史料,陇东畜牧存量的下降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畜疫造成牲畜的死亡。二是养羊利润下降,甚至是亏本,故农民不精心饲养,导致大批羊冻死、被狼吃等。三是冬季畜草缺乏,导致大批羊饿死。

二、陇东畜牧业发展面临的困境

在国民党实施经济封锁和军事包围的背景下,边区畜牧业尤其是羊毛、羊皮外销无路,养羊的经济效益显著下降。

(一)养羊无利

国民党顽固派对边区的经济封锁,导致羊毛、羊皮外销受阻,养羊经济效益的下降甚至是入不敷出,这是边区羊子死亡的根本原因。如当时的“甘泉三区四乡民办社主任牛怀义养羊60 多只,收支情形如下:收入:新生羊羔26只,每只1万元,共260000元(边币)。春秋两季剪毛百斤,每斤1500元,共150000元,粪250 驼,每驼200 元,共50000,总共收入460000 元。支出:拦羊工资10 个月,每月3.6 万元,共360000 元。吃粮每月1 斗,每斗5000 元,10 个月共50000 元。菜水每天200 元,十个月共60000 元,共支出470000元。以上收支中,牧羊狗等消耗未计,已亏本1万元。”①《边区关于羊只发展问题的材料》1945年,档案5-389,陕西省档案馆。

养羊无利,甚至是赔钱,为什么还养羊呢?据调查,原因有二:“一是可以积粪上地;二是自己的家业不忍心卖掉。”①《边区关于羊只发展问题的材料》1945年,档案5-389,陕西省档案馆。羊肉及皮毛价格太低,养羊无利可图,这是管理不善的根本原因。1945 年边区“一只绵羊边洋万余元,仅能换布六七尺;一个羊羔连一尺布也换不到;一张羔皮四五百元,也不过换三寸布或一匣火柴。如果雇一个人一年仅工资就三四十万元,三四十只羊给了拦羊人了,新生的羔子是顶不上这个数目的。雇人剪毛、抓绒都无利。去年有一时期,黑毛每斤400元,而绒每斤才300元,因而养羊的性质,由从皮毛取利,转变为吃肉取粪了。”②《边区关于羊只发展问题的材料》1945年,档案5-389,陕西省档案馆。

由于国民党的经济封锁,边区工业极其落后,导致工业及日用品匮乏,价格奇高,从而出现日用必需品价格和羊及皮毛价格相差悬殊,在这种情况下,边区民众就不愿意为羊修圈、割草、治病而多赔钱,这就是养羊户对羊的饲养管理漠不关心,以致羊子大批死亡的根本。

(二)疫病

畜牧业发展最大的障碍是瘟疫,民国时期,我国每年家畜死于疫病者达“五十万头以上”③秦孝仪:《革命文献》第102辑,台湾中华印刷厂,1978年,第58页。。罗家伦在考察西北时提出,西北畜牧业发展“首在防疫,而改良畜种次之。”④罗家伦:《西北考察报告——国防建设总论》,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出版,1976-1989年,第225页。

抗战以来,尤其是国共合作以来,中共开赴抗日前线,对畜役需求量很大,作为中共中央所在地,陕甘宁边区非常重视畜牧业发展,但因技术限制,瘟疫是边区畜牧发展的主要阻碍。

毛泽东在《经济问题与财政问题》中曾有详细论述:“1941 年春,靖边因羊瘟而死羊就有2 万余头,1942 年定边羊癌死羊16000 余头,1941 年夏,延安牛瘟死牛500 余头,1942 年志丹夏秋牛瘟死牛574 头,可见疾病是边区牲畜的大敌。”⑤毛泽东:《经济问题与财政问题》,《毛泽东选集》,东北书店,1948年,第779页。这也是陇东根据地羊、驴在1941 年之后存栏量减少的主要原因。一直到抗战胜利,瘟疫仍然是阻碍西北畜牧发展的主要原因。1943年陕甘宁边区的华池县“瘟疫流行,死羊甚多”。1944年边区的新宁县“畜疫,死羊3695只,驴129头,牛2170头,猪30头。”1945年陇东根据地由于疫病牛羊死亡数量惊人,“共死羊16万只,死牛2600头(共有牛7万多头)。”⑥袁林:《西北灾荒史》,甘肃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534-1535页。

以1943年陇东根据地牲畜死亡的统计数据为例,来具体说明陇东根据地经济的损失。

表6 1943年陇东牲畜死亡统计表

按当时的价格计算,“平均每只牛6000元,共计边币18024000元,羊每只800元,共计边币62516800元,驴每头边币5000元,共边币9695000元。总计90235800元。若果以陇东根据地24万余人口计算,每人平均损失边币376元。”①《陇东根据地1943 年上半年经济建设工作总结报告》,《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料摘编》(第二编农业),长江文艺出版社,2016年,第80页。如此计算,惊人程度不言而喻。

这些牲口死亡的原因,共有这样几种:“一是病死:在陇东的镇原、曲子发现有羊子嘴起黄肿病,脑子内生虫,哈哈病;合水县发现有吐黄水;华池县发现有拉稀屎、出花豆;环县发现出疙痨等病。环县、华池两县发生拉黑水,十数日就不吃不喝而死。其他地区发生牛鼻肿、肚胀、号叫,二三日即死。驴子发生黄症肿死。”②《陇东根据地1943 年上半年经济建设工作总结报告》,《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料摘编》(第二编农业),长江文艺出版社,2016年,第80页。

(三)冬季畜草匮乏

陇东根据地农民夏秋之际没有割草储存的想法和行动,致使冬天牲畜缺乏畜草,多乏力而死,这是阻碍陇东根据地畜牧业发展的另一原因。冬天民众多把牛放野,甚至耕地后不给牛上料喂食,牛乏力衰弱而死,陇东各县相当严重。如1943年陇东上半年经济建设工作总结中,镇原工作报告指出:“牲口死,大部分是乏死,曲子工桥区四乡牛,饿死5 头,六乡有羊100 余只,乏死90 余只,主要原因为首先是夏秋饲养不好,羊不上膘,冬季严寒草场积雪,冬天无草或少草。”③《陇东根据地1943 年上半年经济建设工作总结报告》,《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料摘编》(第二编农业),长江文艺出版社,2016年,第80页。“合水一个区牛河内喝水,就溺死两头,合水耕牛卧在犁沟里乏力不起而死。”④《陇东根据地1943 年上半年经济建设工作总结报告》,《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料摘编》(第二编农业),长江文艺出版社,2016年,第80页。

表7 陇东根据地华池县白马区、曲子县羊只死亡统计

1945年,陇东根据地对华池县和曲子县羊的死亡原因进行了调查统计,就以上两县的统计来看,乏死的占据首位,可见畜草严重缺乏。

(四)管理不善

因饲养管理不善而出现的冻死、狼吃、跌死是羊死亡的直接原因。陇东根据地养羊长期以来都是混圈,冬季让牲畜喝冰水、不喂盐、卧湿地等落后观念盛行,对病死牲畜处理不当而导致的二次传染等,这些加剧了陇东根据地牲畜死亡。

据文献记载1943 年“陇东各县三月二十七八日两日天阴,第三天雨雪,气候忽然转为极冷,牲畜特别是羊子一二日内冻死好多。如曲子土桥区三乡的羊子一晚冻死30多只,该区合计冻死5000 多只。”①《陇东根据地1943 年上半年经济建设工作总结报告》,《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料摘编》(第二编农业),长江文艺出版社,2016年,第80页。陇东各地羊多混圈,一年下两次羔者居多,羊多先天体弱,易传染病;不修暗圈,没有让羊喝温水、咸水的意识和观念,边区的羊都喝死水,洪水,由于缺乏盐,羊吃碱土,从而导致痢疾拉稀、消化不良、腹部肿胀而死;对病羊及病死羊的处理注意不够,致使疾病传染,死亡益烈。全分区新生各种牲畜总计122914只,但死亡总计就有85179只②《陇东根据地1943 年上半年经济建设工作总结报告》,《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料摘编》(第二编农业),长江文艺出版社,2016年,第80页。。

三、陇东根据地畜牧业发展对策

陇东根据地地处黄土高原腹地,区内沟壑纵横,交通十分不便,畜牧业的发展尤其是大牲畜牛、马、骡、驴的繁殖,是农业畜力的直接来源,而羊的养殖则关系到军队部分被服及棉袜、手套的供给。农业生产中的耕种、运盐、打场、运输等无不借助大牲畜来完成。在边区政府的领导下,陇东根据地畜牧防治走出一条既有边区经验,又有陇东特色的畜牧发展之路,促进边区畜牧经济快速发展。

(一)普及技术防疫

为发展畜牧业,1937 年边区政府颁布《陕甘宁边区牲畜出入口之奖惩及牲畜之保护办法(草案)》。该办法规定,一切母畜及幼畜不得出口,不得屠宰役用牲畜及母牲畜,以及奖励人民买进牲畜等。这个办法在1938 年至1940 年牲畜的发展上起了相当大的作用。因为这一时期边区的牲畜还很少,销路也好,所以羊子在那两三年发展了一倍以上。③《边区关于羊只发展问题的材料》1945年,档案5-389,陕西省档案馆。

针对边区牲畜的大批死亡,边区政府组织各县区政府“召集本地兽医、老农,研究防止兽瘟与医治兽瘟的简单办法,向牲畜较多的农家劝导实行。建立应令农场,増加兽医设备,研究边区兽瘟,制造大量的血清与疫苗,倡导并实行有效的防瘟与治疗办法。”④毛泽东:《经济问题与财政问题》,《毛泽东选集》,东北书店,1948年,第780页。1941年边区政府又颁发《陕甘宁边区兽疫防治暂行办法(草案)》,规定兽疫报告,病畜隔离及病死牲畜掩埋的具体办法。边区成功“研制出牛瘟疫血清及疫苗,羊瘟亦在研究中”⑤《陕甘宁边区农业》1945年文件,《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料摘编》(第二编农业),长江文艺出版社,2016年,第85页。。牛瘟疫血清及疫苗成功后立刻在边区推广,治疗效果非常好,牛瘟得到有效控制。

陇东根据地在积极推广牛瘟疫苗的同时,还采用农村土方子预防瘟疫。牲畜瘟疫预防比较成功的例子是曲子县的经验:即羊不混圈,实行隔圈。同时用“羊药在伏天灌一次,用薰药薰羊防止疫病。驴子用牙猪油和蜂糖在春天灌一次,提倡在春天吊黄⑥吊黄疗法是中国传统兽医治疗家畜黄症的一种独特疗法。它是将药物穿埋入一定穴位,利用针刺和药物的诱导作用,使黄毒引流出来或调移消散而治疗内外黄症的一种方法,又称穿黄疗法、调黄疗法、钓黄疗法、移黄疗法等,对猪特称为卡耳疗法或卡尾疗法。吊黄疗法古已有之,从存留下来的兽医古籍可看出,在清代吊黄疗法的应用已较普追。如清代兽医书《新刻注释马牛驼经大全集》牛患三十六黄治法:“无论前后浮肿,总在胸前用蝉(蟾)酥绳穿坠,…穿坠处滴出水,毒气外出为度”。清代医牛书《养耕集》专列有治牛病“新立吊黄法”,对吊黄的部位、药物、操作方法、适应症等内容都有较详明的记述。清代农书《三农纪》记有猪的吊黄疗法卡耳疗法:“以红砒、胡椒为末,饭丸如梧子大,刺耳入丸,肿腐效。”现代兽医临床应用此法也较普遍,特别在我国广大农牧区基层兽医常用吊黄疗法主治或辅治猪、牛、马等家畜某些常见病症。可以说是一种符合“验、便、廉”原则的适用治疗技术。一次,使其不得黄症。马骡分别四季灌消黄散、清肺散。牛用麻油①中医学认为:麻油品性味甘、凉,具有润肠通便、解毒生肌之功效。据《本草纲目》记载:“有润燥、解毒、止痛、消肿之功。”《别录》说:“利大肠,胞衣不落。生者摩疙肿,生秃发。”豆腐脑灌一次。”②《陇东根据地1942 年农牧业简要总结及1943 年发展计划》,刘凤阁主编:《陕甘宁边区陇东的经济建设》(内部资料),1996年,第244页。曲子县合道区、马岭区民众发现“锅底的黑霉子③学名为百草霜,为杂草经燃烧后附于锅底或烟筒中所存的烟墨,可药用。别名月下灰、灶突墨、釜下墨、灶突中尘、釜脐墨、釜月中墨、铛墨、灶额上墨、釜底墨、锅底黑、铛底煤、灶额墨、釜煤、釜炲、锅底灰、灶烟煤、灶煤、锅烟子等,《本草纲目》记载:灶突墨亦灶额墨,[时珍曰]此乃灶额及烟炉中墨烟也。其质轻细,故谓之霜。辛,温,无毒。功能主治:止血;消积;清毒散火。主吐血;衄血;便血;血崩;带下;食积;痢疾;黄疸;咽喉肿痛;口舌生疮;臁疮;白秃头疮;外伤出血。灌治羊嘴上起黄病,镇原发现用蒜也可以治这种病。华池县民众发现用火针刺牛肿身病。”④《陇东根据地1942 年农牧业简要总结及1943 年发展计划》,刘凤阁主编:《陕甘宁边区陇东的经济建设》(内部资料),1996年,第242页。陇东根据地对畜疫已死和已病牲畜做出规定“已死牲口之死体不准任意抛掉,须掩埋或火烧之;牛羊既已得了病的,不得再卖给他人,病牛羊吃草应限制在一定的地区。”⑤《陇东根据地1942 年农牧业简要总结及1943 年发展计划》,刘凤阁主编:《陕甘宁边区陇东的经济建设》(内部资料),1996年,第245页。这些方法和措施对防治牲畜疫病都起到很大作用,大大降低了陇东根据地牲畜死亡率。

(二)推广牧草

为增加牲畜冬季牧草储存量,解决因牧草缺乏引起的牲畜饿死问题,1942 年陕甘宁边区政府颁发《陕甘宁边区三十一(1942)年度推广苜蓿实施办法》。在推广种植牧草方面,早在1941年出现牛羊乏死的现象后,陇东根据地政府就鼓励、组织民众种草、割野草,冬季储备干草,尤其是种植苜蓿行动走在边区前列。苜蓿可用,根亦可吃,不但可以喂牲口,而且可以供人吃用。平时可以当菜,年馑可以度饥,故陇东根据地政府大力推广。

据档案记载,“1941年陇东曲子种苜蓿数目为:曲子425亩,合道100亩,天子165亩,土桥185亩,马岭255 亩,八珠50 亩,三岔56 亩,共完成1236 亩。完成秋草数:曲子35000 斤,合道18084 斤,天子15000斤,土桥23000 斤,八珠17400 斤,三岔24900 斤,共133384 斤。⑥陕西省档案馆陕西省社会科学院:《陕甘宁边区政府文件选编(第四辑)》,档案出版社,1988年,第398页。1942 年陇东根据地牧草种植超额完成边区规定任务。“1942 年曲子割草150 万斤,镇原割100 万斤,华池割100 万斤,合水割60 万斤,环县割100 万斤,庆阳割60 万斤,总计割570 万斤。除此再发动民众在深秋收抬各种树叶子及庄稼的秸秆,供牲畜三月用。”⑦《陇东根据地1942 年农牧业简要总结及1943 年发展计划》,刘凤阁主编:《陕甘宁边区陇东的经济建设》(内部资料),1996年,第244页。如1943年上半年陇东发动“人民种苜蓿5521.4亩”⑧陕甘宁边区建设厅:《外来材料统计集录之部》,1946年,档案6-651,陕西省档案馆藏。,“种羊草12986亩。”⑨《陇东根据地1943 年上半年经济建设工作总结报告》,刘凤阁主编:《陕甘宁边区陇东的经济建设》(内部资料),1996年,第242页。

表8 陇东根据地各县种植苜蓿历年统计 (单位:亩)

资料来源:陕甘宁边区建设厅:《外来材料统计集录之部》,1946年,档案6-651,陕西省档案馆藏。

陇东根据地除鼓励种植苜蓿外,同时发动群众割草、拾树叶等。如发动民众在深秋“农闲之际收拾庄稼叶子、树叶子,并割草储蓄,曲子、镇原两县民众在春季挖苜蓿根给牛吃达二千余亩。此外还折树梢子、挖草根给牛羊吃;1943年各县种苜蓿(牛驴马吃)和羊草(曲子县有这种草,分区各县要仿种)亩数如下,庆阳3824.2亩,合水1211.3亩,曲子3970亩,环县654亩,镇原1483.3亩,合计11142.8亩。”①陕甘宁边区建设厅:《外来材料统计集录之部》,1946年,档案6-651,陕西省档案馆藏。

(三)加强饲养管理,科学养殖

陇东根据地畜牧业在发展过程中,善于总结经验,并由分区政府主导普及推广,经验的总结及技术推广使畜牧生产效果显著。

一是实行配种法。羝羊与母羊分开圈养,只在春季配胎时才将羝羊混进母羊群。如此母羊生羊羔,一群羊到了生殖时接二连三的一齐生育,这样提醒养羊人精心管理,并动员民众深冬时节在家精心喂养,从而减少小羔死亡。动员民众给母畜耕牛上料,禁止放野。动员民众计算羊生育时间控制在旧历正月前后、立春左右,因天气暖了,小羔不受冻冷。如“镇原三区王满林对羊子精心喂养,今年11个母羊生了19个羔子,晚上半夜都起来给羊羔吃奶。曲子县柴家湾子柴治鸿冬天给羊在家喂草,今年他的羊子未死一个。”②《陇东根据地1943 年上半年经济違设工作总结报告》,刘凤阁主编:《陕甘宁边区陇东的经济建设》(内部资料),1996年,第242页。驴子提倡拉驴公子③拉驴公子:驴公子指种驴,拉驴公子即有专门的农民养殖种驴,给乡村其它养殖母驴的配种。陇东叫拉桩,在民间广为实行。,优良者政府奖励,从而破除“拉驴公子”地位低下的陋俗,提高驴子繁殖率。

二是改良圈栏。陇东根据地对羊圈的改良是:羊的圈栏四周建立一圈土墙,墙塞枣刺,上攀绳子,防止狼吃。一般的牛驴圈要干净,空气畅通清爽,经常打扫垫土,并将土块打碎④《陇东根据地1942 年农牧业简要总结及1943 年发展计划》,刘凤阁主编:《陕甘宁边区陇东的经济建设》(内部资料),1996年,第245页。。陇东根据地大力纠正曲子、华池、环县三县盛行的“牛放野场、羊住明圈”的习俗,动员民众给“牲畜修建圈棚,实行圈棚内养,注意清洁,每天打扫垫土,使牲不受风寒,天雨回圈。实行羊场三年换一次。大力提倡喂狗照门看羊,可以减少狼豹伤害牲畜。”⑤《陇东根据地1942 年农牧业简要总结及1943 年发展计划》,刘凤阁主编:《陕甘宁边区陇东的经济建设》(内部资料),1996年,第246页。

三是改变牧羊落后习俗,奖励典型。陇东根据地广泛宣传,使民众明白羊冻死、乏死是可以避免的,疽病也可以预防。俗话说的很对:羊儿每天吃上三饱草,一年能下对羔;日吃两饱草,一年能下一个羔,日吃一饱草,羊儿连性命也难保。分区政府“树立典型,大力宣传精心喂养牲口,没死亡、或者很少死的典型,用他们身边活生生的例子教育民众,号召民众向这样的人家学习。牲口若不死亡,就是民众自己的一笔大收入⑥陕西省档案馆陕西省社会科学院:《陕甘宁边区政府文件选编(第4辑)》,档案出版社,1988年,第398页。。对牲畜精心喂养者,“政府查明予以奖励,以资提高一般民众对牲畜饲养、研究与注意。教育养羊人,羊吃回头草,日吃三饱草最好。”⑦《陇东根据地1942 年农牧业简要总结及1943 年发展计划》,刘凤阁主编:《陕甘宁边区陇东的经济建设》(内部资料),1996年,第245页。放羊也有技术,会放羊的,羊子能在草地站稳吃草,不会的,或者不答理羊的,羊可以乱跑,吃草不多,跑路多羊子就放不好,所以政府把“放羊好的人,介绍给一般放羊的人,都学习他。”①《陇东根据地1942 年农牧业简要总结及1943 年发展计划》,刘凤阁主编:《陕甘宁边区陇东的经济建设》(内部资料),1996年,第246页。

陇东根据地大力推广苜蓿种植,改良圈栏,科学饲养,加强管理等改良方法,牲畜死亡率大幅降低,在实际的畜牧业生产中不断改良畜种,形成了早胜牛、庆阳驴,曲子、环县、华池的羔羊知名品牌,并成为陕甘宁边区的名产。陇东畜牧业的发展为边区农业、毛纺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为抗战胜利积聚了物质力量。

四、结 语

牲畜是边区群众最重要的财富来源。一定程度上,富中贫农的分界不取决于土地的多少,而取决于有无牲畜及牲畜的多少。从生产效率上讲,1个人1年掏地6垧,而1头牛则可掏地20垧,畜粪可作肥料,羊可剪毛织衣被②陕西省档案馆:《陕甘宁边区政府文件选编》(第3辑),档案出版社,1987年,第192页。。陇东畜牧业的发展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提高,促进陇东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变迁。

首先,陇东根据地畜牧业的发展为边区财政做出重要贡献。陇东根据地的畜牧产品的出口③这里的出口指的是交易到友区,即国统区。,仅“1944 年,出口羊87533 只,羊毛88066 斤,羊皮29000 张,羊羔皮69000 张,价值约边币11 亿元。”④王晋林:《论边区政府发展畜牧生产的政策与实施》,《传承》2013年第11期。占据边区畜牧产品出口近三分之一。

其次,陇东根据地畜牧业的发展,尤其是羊的数量发展,促进分区毛纺业、制毡、制革发展,有效地保障了驻扎在陇东的三八五旅及政府公职人员的被服供给,为抗战做出重要贡献。

庆阳在“1940年前只有1家毡坊,到1943年共有公私毡坊10家,每天产毛毡50多条,成为庆阳手工业中一宗最大的收入。1943年庆阳的联合工厂年有“毯机2架,栽毯机1架,打袜机3架;可产毛褐子(宽的2.6尺,窄的1.5尺)、毛毯、栽毯、毛中、袜子、绒毛毡、布鞋、绒鞋、保险皮底鞋等。年产毛毯1920余条,毛袜子840 打,毛毡1.2 万条。去年净得利970 余万元,而今年前半年已盈利800 万元。在19 个月中,共得利1770 余万元。做到供给整个三八五旅及地方党政机关人员衣服之半数。”⑤刘凤阁主编:《陕甘宁边区陇东的经济建设》(内部资料),1996年,第28页。1945 年,庆阳县又成立纺织厂4家,每年生产大件毛编织物8300件,小件毛编织物8000件,毛褐子2万匹,毛口袋2000条⑥刘凤阁主编:《陕甘宁边区陇东的经济建设》(内部资料),1996年,第23页。。

陇东根据地各县都成立了毛纺厂,尤其是庆阳县最多。全分区毛纺品能“做到供给整个三八五旅及地方党政机关人员衣服之半数。”⑦刘凤阁主编:《陕甘宁边区陇东的经济建设》(内部资料),1996年,第25页。所有这些都有力促进陇东毛纺业的发展。

为了鼓励纺织业发展,边区银行陇东分行对纺织户、各毡坊给与贷款。1944 年10 月8 日,《解放日报》以《陇东根据地发行纺织贷款三千余万元》为题报道:“边区银行陇东分行,最近以3300 万元纺织贷款分发分区各县。目前已贷出2700 万元,计庆阳600 万元,合水500 万元,曲子400 万元,镇原、华池、环县各300 万元。为扶助庆阳市蓬勃发展中的制毡业,向庆阳市发放贷款300 万元,各毡坊在得到此项贷款后,正大批购买原料,准备扩大生产。”⑧《边区银行陇东根据地发放纺织贷款三千余万元》,《解放日报》1944年10月8日,第2版。

再次,陇东根据地畜牧业成为改善民生的重要手段,是改善军民饮食结构,提高军民生活水平,增加民众收入的主要渠道。在边区广大的乡村“牲畜是肥料、工业原料和肉食的主要供给者。所以发展畜牧,对边区经济和人民生活有很大关系。”①徐矶:《家畜传染病与预防》,《解放日报》1944年10月22日,第22版,第4版。1942 年陇东根据地的“合水、环县和庆阳合计产羊毛28770斤,价值431560 元。”②王晋林:《论边区政府发展畜牧生产的政策与实施》,《传承》2013年第11期。猪、牛、羊、驴的收入,包括繁殖的幼崽及毛皮“年可达1000 石细粮以上,群众大都靠此解决穿衣和家庭零用开支。”③《志丹牲畜死亡率甚大》,《解放日报》1944年9月26日,第2版。环县的“车道、毛井两区人民生活日渐富裕,每家七、八十只羊羔,拿一半为人养着,其余一半杀掉卖羊肉,除自己吃的外,还可增加收入。”④《环县畜牧业发达》,《解放日报》1943年9月14日,第2版。农民收入的增加促使贫中富农成分的巨大变化,1936 年车毛两区20 户农家成分调查结果显示“贫农十九家,中农一户”,到了1943 年变成了“富农一户,中农十五户,贫农只有四户。”⑤《环县畜牧业发达》,《解放日报》1943年9月14日,第2版。

生活的富足,民众政治觉悟普遍提高,对共产党发自内心的拥护,如环县五乡王保德说:“红军没来时,咱家光景真是没办法,而今有牛七条,驴五头,羊一百多只,种地二百亩。但那些坏家伙⑥坏家伙指军事包围边区,不断掀起军事摩擦事件的国民党反动派。却要来进攻边区,咱们的好光景不能让那些坏家伙破坏,死也要和他们拼一拼。”⑦《环县畜牧业发达》,《解放日报》1943年9月14日,第2版。当时驻扎在陇东的留守兵团自1940年以来,大力发展畜牧业,粮、油、肉才实现了自给有余,连队生活大大改善,出现了“猪多、羊多、肉多、油多。顿顿有炒菜,周周有改善,节日有会餐。夏天有单衣,冬天有棉衣,人人有被褥。”⑧刘凤阁主编:《陕甘宁边区陇东的经济建设》(内部资料),1996年第393页。陇东根据地专署警卫队在大生产运动中开荒190 亩,努力发展畜牧业,“全年蔬菜自给,每月吃猪肉一次,每星期吃羊一只,发夏衣两套,衬衣一套。陇东中学养猪,每月可吃四次肉。”⑨《庆阳农民帮助警卫队秋收陇中自种菜蔬可吃到明年四月》,《解放日报》1943年1月26日,第2版。陇东地委和专署机关发展养殖、种植蔬菜,生活大为改善;“专署9月份吃羊4只,吃猪肉20斤,每人每天一斤半菜蔬。”⑩《陇东地委专署菜蔬全部自给经常吃包子面条油饼等》,《解放日报》1943年11月2日,第2版。

总之,陇东根据地畜牧业在边区政府的领导下,通过技术防疫,科学饲养,推广畜草等手段,促进畜牧业繁荣发展,实现陇东根据地军民衣被、肉食的自给,有效地改善民生,提升军民生活水平,为抗战胜利做出应有的贡献。

猜你喜欢
陇东陕甘宁边区边区
陇东能源大数据中心
陕甘宁边区的劳模运动
《陕甘宁边区实录》与中共自我形象的重构
不同种植区陇东苜蓿营养价值的比较研究
新中国的雏形:陕甘宁边区
陇东黄土高原软枣猕猴桃栽培技术
抗日战争期间陕甘宁边区拥军工作的述评
战斗在皖浙赣边区的刘毓标
《中共闽浙赣边区史》出版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