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 亮,刘宣冶,侯雯君
随着信息技术在信息服务中的广泛应用,信息行业由传统手工式的运作环境逐步向自动化、开放化、网络化的环境迈进。这些变化不仅改变了信息专业人员的工作方式,也改变了工作岗位对他们的能力要求。因此,为了满足图书馆和信息机构的工作需求,信息专业人员的相关能力必须得到更新。早在1989年,Malinconico[1]提出新环境下图书馆员应掌握专业知识能力和技术能力以完成特定工作的需要。2011年,Pussadee[2]发现沟通能力和技术能力成为图书馆学情报学(LIS)毕业生必备的就业能力。
图书馆学作为培养信息专业人员的主要学科之一,社会发展和技术变革给其带来了新领域、新方法和新问题,图书馆学教育必须作出变革。2004年,世界多所高校的LIS 学院共同发起iSchool 运动,以信息、技术和人之间的关系为研究热点和教育理念,认为信息专业人员具备一定的信息专业技能对推动社会进步是必要的[3],并将课程改革提上日程。从整体上来看,国内的图书馆学专业对应的就是西方的LIS 专业[4],因此,本文对图书馆学专业和LIS 专业不作区分。司莉等[5]、吴婷[6]在分析美国iSchool 院校的课程后,对国内图书馆学教育发展提出建议。但是,以上研究并非基于国内图书馆专业人才就业市场需求及高校课程开设情况。
Manir[7]建立了一个适用于尼日利亚信息管理学院的信息技术课程模型,目的在于完善课程体系和帮助教职工规划授课方向。Seadle 和Greifeneder[8]设计了以人机交互为中心的LIS 课程模型,虽然并未围绕课堂实质内容展开,但仍为LIS 课程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由此可见,构建合理的图书馆学专业课程模型能为完善学科课程体系提供有效的指导。虽然国外LIS 教育与国内图书馆学教育的内涵是相同的[4],但由于国内外的人才培养方式和人才就业市场存在差别,因此上述课程模型并不适用于国内图书馆学教育。文献调研发现,国内关于图书馆学专业课程模型设计的研究很少。究其缘由,一方面是由于数据缺乏,很难全面了解图书馆专业人才就业市场的现状及高校图书馆学专业课程开设情况;另一方面,缺少相应理论来支撑图书馆学专业课程模型的构建。
综上,本文围绕iSchool 教育理念,即信息、技术和人,分析国内图书馆学专业人才就业市场和高校图书馆学专业课程开设情况,并以该教育理念为基础,构建适用于国内图书馆学教育发展的课程模型。对国内图书馆学专业课程研究的文章很多,本文研究创新之处包括:
(1)目前国内对图书馆学专业招聘信息的研究多是对能力要求进行简单的分析。本文将招聘信息中的能力要求按照iSchool 教育理念进行了剖析,分为“人”的能力、“信息”能力和“技术”能力,以此更清晰地展示就业市场对图书馆学专业毕业生提出了哪些能力要求。
(2)本文对国内iSchool 院校的图书馆学专业课程依据iSchool 教育理念进行拆分,分为“人”“信息”和“技术”三部分,并与招聘信息中的三种能力形成对应关系,以此展现能力要求与能力培养之间存在的差距。
(3)本文将国内图书馆学专业人才就业市场及高校课程开设情况相结合,并以iSchool 教育理念为基点,构建一个适用于国内的图书馆学专业课程模型。而在以往的国内图书馆学研究中,多数学者通过对比分析国内外图书馆学专业课程,为开设国内图书馆学专业课程提出建议;也有学者只分析国内图书馆学专业人才就业市场,以此提出图书馆学教育的改进建议。
社会的发展不仅改变了信息行业的运作方式,同时也改变了用人单位对求职者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期望。
Jane[9]通过文献回顾以及调查图书馆馆员的招聘信息后,发现雇主非常看重LIS 毕业生的项目管理能力。Sanghamitra[10]对招聘广告进行调查分析后发现,LIS 毕业生的沟通能力和专业能力得到了强调。Maceli[11]发现,网站设计和开发、数据库设计和开发都在LIS 职位列表中得到了列示。Kanwal[12]采用网络调查法发现,个性发展类课程和沟通技巧类课程对于培养有职业前景的信息专业人员是非常重要的,同时雇主也极为看重这两点。Machendranath 等[13]发现,除了掌握必备的信息技术能力,为用户传播信息中所用到的软技能已经成为影响图书馆专业信息人员综合素养的关键因素。
在国内,赵俊玲等[14]调查了面向图书馆学专业人才的招聘信息,发现图书馆和公司重视毕业生的专业能力和数字资源开发管理能力,同时强调服务意识和合作能力。杨思洛等[15]通过对相关招聘广告的分析发现,在大数据环境下,能够利用各种信息分析工具挖掘有效信息成为现代信息人才必具的能力。
文献调研发现,当下就业市场对图书馆学毕业生的能力要求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专业知识层面,同时还包括了对沟通能力、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方面的要求。
iSchool 运动的发起使越来越多的信息管理学院对课程进行了改革。Chu[16]发现美国LIS 专业课程不仅增加了信息系统类课程,课程开设方面也呈现出了跨学科的趋势。Hider 等[17]展示了Charles Sturt 大学的课程更新,以及它是如何从LIS 迁移到IS+L。此外,相关学者对亚洲LIS 课程进行了研究,如Abdus 等[18]对南洋理工大学的LIS 课程改革进行分析,发现其课程中增加了软技能课程,即针对个人品质、分析思维和社交礼仪等方面开设的课程,以提高学生的创造力、适应力以及决断力。也有学者综合全球的LIS 项目进行分析,如泰晤士高等教育和QS 世界大学排名中145 所院校共188 个LIS 项目,结果显示33%项目增加知识管理类课程,并将课程逐渐从理论层面迁移到实践层面。
国内华小琴、郎杰斌[20]在分析美国LIS 课程后,认为国内教育应注重培养多学科交叉的复合型信息人才。周力虹等[21]将武汉大学和日本筑波大学图书馆学本科生课程进行对比,认为国内图书馆学专业应适当增加专业选修课程以体现多学科融合趋势。
整体而言,国外关于LIS 教育课程改革的研究较多,而国内研究多对比分析国内外课程差异,以此为国内图书馆学专业课程改革提出建议。
课程模型能够为课程开设提供大体思路和框架,帮助完善学科课程体系。Leif[22]介绍了欧洲三种LIS 课程模式,分别是通用课程模式、综合课程模式以及以信息组织和信息检索为核心的课程模式。和Pinto[23]建立了一个影响LIS学生专业技能和未来职业发展的因素模型,其因素包括学生认知能力、个人特征以及职业角色认知,但该模型仅仅是针对葡萄牙LIS 教育而言的。Kathryn[24]针对未来能够成为图书馆员的LIS学生,构建了一个“目的+价值+过程+教科书”的课程框架,将信息和通信技术融入其中。
国内孙瑞英、马海群[25]在综合考虑了图书馆发展需求和社会环境等因素后,设计了一个图书馆学专业核心课程体系模型。马费成、宋思梅[26]在研究了国内信息管理专业的课程方案后,设计了一个专业课程链。刘宝瑞等[27]通过对国内外iSchool 教学课程的对比,结合iSchool 教育理念,开设了一个以“人”为核心要素的LIS 教育模式。此外,刘春茂[28]、柯平等[29]建立了一个以提高图书馆学专业毕业生职业竞争力为目的的系统模型。
目前关于图书馆学专业课程模型设计的研究还不是很多,但这些模型已经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通过访问前程无忧等相关网站,以“图书馆学招聘”“图书馆学情报学招聘”为关键词对招聘信息进行搜集,以此了解国内就业市场对图书馆学专业人才的需求。为了保证招聘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笔者将招聘信息发布时间限定在2018年6月1日至 2018年12月1日。招聘信息收集的主要内容包括招聘单位、招聘岗位、岗位职责和岗位要求,此次搜集的招聘信息主要是针对图书馆学本科生而言的,包含了全职招聘和实习招聘。在对无效信息(链接失效)以及重复信息进行筛选后,最终获得207 条有效样本。虽然这207 条招聘信息并未涵盖该时间段内全部的招聘信息,但已经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笔者对搜集到的207 条招聘信息进行分析,将招聘主体分为3 种类型:(1)图书馆、档案馆等(信息)机构;(2)企业,如投资管理公司、文化传媒公司;(3)研究院等科研机构。分析统计结果显示,3 种招聘主体各占28%、60%和12%,表明图书馆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领域正在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笔者对招聘主体中的岗位进行了相应的分类,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岗位类别分布
图书馆等机构招聘信息中的信息服务类岗位职责、科研机构和企业中的档案整理类岗位职责,可以说是信息专业人员的基本工作,也是图书馆学专业毕业生最擅长的一类工作。除去信息服务类岗位、行政管理岗位,其他岗位职责基本上是需要信息专业人员对信息进行深层次的分析和挖掘、构建网络平台进行信息管理等。同时不难预测出,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图书馆和信息机构为了管理和利用海量的信息资源,可能会增加相应的情报分析岗和技术岗。
笔者根据iSchool 教育理念,将招聘信息中的岗位能力要求分为三类:“人”的能力、“信息”能力、“技术”能力。iSchool 中的 i 包含information 和 interdisciplinary 两层含义[30],因此,“信息”能力包含图书馆学专业毕业生对专业知识运用能力和对跨学科知识的了解能力;“技术”能力是“对信息的获取、筛选、处理、传播等一系列信息环节及运用相关信息技术”的能力[31];“人”的能力是指“将合适的信息、以合适的格式、在合适的时间、传递给合适的人”的能力[27]。
为了更清晰地展示招聘单位对图书馆学专业毕业生的能力要求,笔者对岗位要求进行了汇总,但由于个别岗位对能力要求的描述不是很清晰,因此在参照相同或近似的岗位后,对其能力要求进行了总结。如表2所示,每一大类能力中包含若干“小”能力,不同的能力组合成不同的岗位职责,执行不同的工作任务。因此,这种复合化的能力对图书馆学专业毕业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表2 岗位能力要求汇总
2.2.1 “人”的能力
“人”的能力是一种沟通协调、组织合作等多种能力的综合。招聘单位希望图书馆学专业毕业生能够在工作岗位中,将专业知识和技能通过这一综合能力的运用来完成特定的工作任务。笔者通过词频分析后发现,有98 条招聘信息提到了沟通能力,熟练使用办公软件和团队合作能力分别提到了80 次和64 次,同时创新意识和写作能力也在岗位要求中得到了强调。
2.2.2 “信息”能力
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是图书馆学专业毕业生的核心职业竞争力之一,同时也是图书馆和信息机构在招聘中关注的重点。通过分析发现,几乎每一条招聘信息中都要求图书馆学专业毕业生具备相应的“信息”能力,如图书编目岗位中,要求求职者“熟悉元数据标准,能够按照CALIS 图书著录规则准确反映著录文献的各项信息以及熟练应用ULAS 编目系统”。与此同时,一些招聘单位在岗位要求中列出了“熟悉行业背景知识”。由于信息机构涉及的行业众多,如医疗健康行业、互联网行业、科技行业等,作为这些行业中的信息专业人员,在进行情报分析时需要对行业背景、相关法律法规有所了解。
2.2.3 “技术”能力
图书馆和信息机构的最终目的是为用户提供便捷化、个性化的信息服务,这种服务已经离不开技术的支持。比如,某情报研究岗位要求求职者“熟练使用Tableau 等数据分析处理工具及数据库技术”。从招聘单位类型来看,情报分析机构和科研机构对图书馆学专业毕业生的信息技术水平要求较高。
综上,目前国内图书馆学专业人才就业市场呈现以下特点:第一,招聘单位类型多样化。图书馆、档案馆已不再是图书馆学专业毕业生的唯一去向,各种类型的行业都已经对图书馆学专业人才提出了需求。第二,岗位能力要求多样化。例如,从数据分析到语义编程,这些看起来是计算机学院毕业生才应该掌握的技术,已经被招聘单位纳入到对图书馆学专业毕业生的能力要求中。第三,招聘单位更加看重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仅仅拥有“信息”能力已经无法胜任相关的岗位职责,而拥有综合能力将会帮助毕业生获得良好的就业优势。因此,如何培养顺应社会发展、满足就业市场需求的应用型、复合型信息专业人才,是国内图书馆学教育应该思考的主要问题之一。
从图书馆学专业人才招聘信息中可看出,掌握相应的技能对图书馆学毕业生是非常必要的。此部分将从国内图书馆学专业本科课程入手,了解招聘单位对人才的能力要求与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所掌握的能力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差距。
为了使样本具有代表性,本文选取国内iSchool院校的图书馆学专业课程作为研究对象。这些院校代表了国内图书馆学教育的最高水平,具有很强的国际视野。由于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学专业仅招收研究生,因此在综合样本的完整性和真实性两方面考虑后,本研究确定了3 所iSchool 院校,分别是武汉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并通过分析武汉大学2010-2018年图书馆学专业课程改革,了解课程变化及课程改革趋势。
对课程的分析同样依据iSchool 的教育理念,分为与“人”相关的课程、“信息”课程、“技术”课程。与“人”相关的课程是指图书馆学专业毕业生在未来工作中为用户提供信息服务时所应具备相关技能的课程;“信息”课程是指与信息活动相关的课程,以及跨学科领域的课程;“技术”是连接“信息”与“人”的桥梁,因此“技术”课程是指用来传递和管理信息的工具类课程。
本部分仅针对3 所高校开设的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等,不包含通识必修课和公共选修课。
3.1.1 与“人”相关的课程
在对3 所iSchool 院校的课程进行分解后,将与“人”相关的课程大体分为九类,见表3。
表3 与“人”相关的课程
(1)3 所高校均开设信息咨询和社会/组织行为学,2 所学校开设了信息服务与用户和管理学,说明这些高校较为重视培养学生的信息服务意识和管理能力。南京大学和武汉大学分别开设了4门和2 门创新创业类课程,同时南京大学允许学生选择全校性的创新创业类课程。总体来说目前3 所高校较为重视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2)信息专业人员为用户提供优质的信息服务不仅需要掌握专业知识,还要拥有良好的社交能力。不同的图书馆和信息机构面向不同类型的用户,如高校图书馆面向的是教师和大学生,青少年图书馆则面向未成年人。因此,开设公共关系类课程和细化“信息服务与用户”课程,能够帮助学生在未来工作中获得社会及用户的尊重和认可,但3 所高校的这类课程较少。
(3)当下很多情报分析公司、科研机构要求求职者拥有良好的写作能力,但此次调研中仅有南京大学在专业选修课中开设了一门“书评理论与写作”。虽然写作类课程似乎与图书馆学并无太大联系,但在实际工作中,情报分析报告不仅体现图书馆学毕业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更是工作单位了解应聘者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和运用的途径,因此应重视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
3.1.2 “信息”课程
笔者将“信息”课程分为两类:“信息”主干课程(如表4所示)和“信息”跨专业课程。
表4 “信息”主干课程
(1)“信息”主干课程是高校图书馆学的专业核心课程。从表4看出,3 所高校很重视对学生“信息”能力的培养,这也是对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学生通过对这些课程的学习,能够大体掌握相关工作的基本技能和方法,同时这些专业核心课程可以满足社会对信息专业人才的基本需要。
(2)“信息”能力是图书馆学专业的“专”之所在,是使图书馆学专业学生区别于其他专业学生的重要能力。虽然3 所高校都开设了这类课程,但多以理论教学为主,缺少实践教学。
另外,iSchool 运动已经提出了高校在开设课程时应多关注解学科交叉领域,而在招聘信息中也显示出了这一点。因此,笔者对3 所高校的跨学科课程进行分析后发现,武汉大学和南京大学开设的跨学科课程多是围绕经济管理、互联网等领域,如经济学原理、电子商务等;中山大学允许学生在同一学院内选修跨学科课程,但学院其他专业课程与图书馆学专业课程重叠较多。综合来看,3 所高校在跨学科课程方面,涉及的学科种类较为单一。
3.1.3 “技术”课程
与“技术”要素有关的课程见表5,3 所高校在“技术”课程的开设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别。
表5 “技术”课程
(1)通过分析图书馆学专业人才招聘信息发现,已有招聘单位对图书馆学毕业生提出了在Java 语言、网页开发等方面的要求。但仅有中山大学和武汉大学开设了程序设计等技术课程,而南京大学这类课程的开设相对较少。
(2)数据的来源和类型已经变得日趋复杂,图书馆和相关信息机构为了更好地存储、利用和传播海量的信息资源,已经开始采用相关技术构建大数据资源管理平台。因此,数据类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已经被广泛运用,但中山大学和南京大学对这类“技术”课程更新较慢,仅有武汉大学开设了人工智能课程。
综合以上的分析,并结合图书馆学专业招聘信息的分析可知,目前国内图书馆学专业课程开设主要存在问题是注重对学生“信息”能力的培养,但对“技术”能力和“人”相关能力的培养不够均衡,同时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并未紧密联系。虽然本科生阶段应以学习专业基础知识为主,但这并不等同于基础教育应当重理论轻实践。理论源于实践,又将回归于实践,两者的有机结合才会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专业知识。当下,泛信息化和信息行为的多边化对信息专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能力要求。因此,国内图书馆学教育应注重培养新时代下综合发展的信息专业人才。
武汉大学(简称“武大”)信息管理学院作为第一个加入iSchool 的中国院校,以培养“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的创造、创新、创业型复合人才”为目标[32],其在课程建设方面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因此,本文以武汉大学图书馆学专业为例,以此来了解2010~2018年间其本科课程开设的变化及课程改革的趋势。对课程改革(以下简称“课改”)内容的分析将继续遵循iSchool 教育理念,分为与“人”相关的课改情况、“信息”课改情况、“技术”课改情况。
3.2.1 与“人”相关的课程改革
信息服务的最终目的在于为用户提供信息咨询和信息决策,因此,武大这三次课改中都保留了信息服务与用户、信息咨询与决策这两门课程,这也是与“人”相关的课程的核心。同时,在2018年课改中,增加了行为学、管理学和创新类课程,这些课程有助于培养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高素质信息专业人员(详见表6)。
表6 与“人”相关的课程改革情况
3.2.2 “信息”课程改革
如表7所示,三次课改都保留了如信息检索、信息组织等专业主干课程,并在2018年增设了信息管理学以及信息描述、信息组织的实验课程。这些课程不但帮助学生构建了一个更为完整的图书馆学专业知识体系,而且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帮助学生成为一名厚基础的信息专业人才。另外,课改中也保留了文献学、目录学等课程。虽然这些课程与图书馆学其他专业课程在内容方面存在交叉之处,但通过对这些课程的学习,能够提高学生对信息的精准定位,从而更有效利用和管理这些信息资源。此外,武大也对跨学科课程作出了一些调整,其在2013年允许学生进行跨学科选课,在2018年增加了财务管理、市场营销等专业选修课。但是,所涉及的跨学科课程主要是围绕着经济管理类展开的,学科种类稍显单薄。
表7 “信息”课程改革情况
3.2.3 “技术”课程改革
2018年武大图书馆学专业增设了大量的技术类课程,如符合当下信息环境的人工智能、社会网络分析、保密技术等(见表8)。这类课程的开设能够让学生紧跟技术发展的步伐,及时了解前沿的技术动态,帮助学生获得更宽广的就业空间。但在开设的近20 门技术类课程中,仅有4门是实践课程。学生通过理论知识来学习技术,却缺少相应的实践操作,这样就降低了学生通晓这类技术的能力。因此,高校应减少或避免开设“理论型”的技术类课程。
综上所述,武汉大学图书馆专业在2018 课改中仍存在一些细微瑕疵,但总体来看,课程开设已经逐渐重视学科交叉的趋势、信息技术的变化以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同时,武汉大学图书馆学专业正朝着“以专业知识为核心,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为目标”的教育方向发展,旨在帮助学生更快地融入到信息领域中。另外,这种课程改革趋势也为构建国内图书馆学专业课程模型提供了借鉴。
表8 “技术”课程改革情况
基于以上分析,并结合iSchool 的教育理念,本文设计一个适用于国内图书馆学教育发展的课程模型——IPT 模型(见图1),其中I、P、T 分别取自信息、技术和人的英文单词的首字母。该模型以信息专业人员的主要工作内容——以知识管理和信息服务为出发点、以培养学生3 种能力为落脚点,每种能力对应的是应开设的课程类型。由于每所高校开设课程的情况不同,因此,该模型并未对这些课程加以细分。
图1 国内图书馆学IPT 课程模型
4.1.1 开设公共关系类课程
信息专业人员在未来工作中不仅要和信息、数据打交道,还要和人打交道。因此,图书馆学专业毕业生具备良好的社交能力是十分重要的。社交能力包括表达理解、人际沟通等能力,这类能力不仅帮助图书馆学专业毕业生在未来工作中能更好地了解用户的心理、知晓用户的需求、为用户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工作环境;还可以加强信息专业人员之间的沟通交流,促进信息资源共享,协调好内部工作环境。因此,各高校应适当开设一些公共关系类课程,重视对学生公共关系能力的培养。
4.1.2 增加创新类课程
《图书馆学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规定:“图书馆学专业人才应富有创新精神和创造性思维,对新观念、新理念、新技术保持敏感,在就业中具有职业竞争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因此,在图书馆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加入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必要的。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是科学组织、有效开发、最大限度利用信息资源,促进信息资源向智慧和财富转化,增强社会和各类组织的竞争力,以及帮助学生在未来就业中获得竞争优势和胜势的根本保证[33]。因此,这类课程应围绕着“以图书馆学专业知识为基础、以顺应社会发展为原则、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为目标的课程体系”来开设。
4.2.1 保留专业核心课程并融入实践
图书馆学专业核心课程不仅包括信息组织、信息分析、信息描述等课程,还包括图书馆学、文献学、档案学等基础课程,这些课程共同组成图书馆学专业核心课程的完整框架。由于图书馆学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因此各高校应适当增设专业知识的实践课程,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践机会,与图书馆、档案馆等机构进行对接,帮助学生真正做到产学结合、学以致用。
4.2.2 跨学科课程多样化
社会和技术的发展已经不允许图书馆学专业以单一的人文学科形式发展,而是应该注重图书馆学专业知识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因此,各高校在开设图书馆学专业跨学科课程时应考虑两方面内容:一方面应适当开设一些人文学科类课程,如管理学、心理学,借鉴这些学科中对人的思维、情感等方面的研究;另一方面也应适当开设一些理科类课程,这些课程能够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帮助学生运用技术解决在信息管理中遇到的问题。同时,应将这些学科中的优秀研究成果与图书馆学崇尚理性、注重服务和人文关怀的职业精神相结合,培养当今信息行业所需的复合型信息专业人才[34]。
4.3.1 增加符合当下信息环境的技术课程
当下的图书馆学专业人才就业市场越来越注重图书馆学专业毕业生的技术能力,因此各高校应以先进性、实用性为原则,关注信息行业中的新技术、新理念,及时更新技术类课程。例如,数据分析与挖掘、网络信息安全逐渐成为图书馆和信息机构新的关注点和研究领域,因此,高校可以适当增设一些大数据类技术课程,以提高信息服务的效率和开拓新的应用领域。
4.3.2 增加实践型技术课程
国内高校图书馆学专业课程中少见技术实践类课程,但缺少实践难以让学生熟练运用相关技术来解决实际问题。因此,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技术课程才是学生在未来工作中所需要的。比如,国外某高校的“商务智能和数据挖掘SAS”课程要求学生使用以SAS Enterprise Miner 为主的商务智能工具分析信息机构的数据,以提高信息机构的决策和营销策略。由此可见,开设此课程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使学生具备人才市场所需求的高级商务分析技术[35]。
国内图书馆学教育应继续遵循宽口径、厚基础的人才培养理念,并结合iSchool 教育理念,除了注重“信息”能力和“技术”能力的培养外,还应重视社交能力、创新意识等与“人”相关的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成为一名具有专业素养、职业素养的复合型信息专业人才,使其能够拥有更广阔的就业前景,成为未来信息行业的决策者和领导者。
另外,笔者对于国内图书馆学专业课程框架的构建也存在不足之处,即仅针对国内的图书馆学专业人才招聘市场和课程的开设来探讨课程改革,未与国际相接轨。因此,如何设计一个具有国际性视野的课程框架是后续的研究方向之一。
注释
①招聘信息数据由作者进行搜集后自行存储,E-mail:770491294@qq.com。
②高校课程开设情况数据可开放获取,获取地址:武汉大学:Whuhan University Homepage,http://whu.edu.cn/;南京大学:Nanjing University Homepage,http://im.nju.edu.cn/;中山大学:Sun Yat-Sen University Homepage,http:// www.sys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