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张小红|文
专家指出,我国铜加工行业已经建立起完整的产业体系,我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铜材生产国,但产业大而不强,自身有短板。要实现铜材料的新跨越,须从技术创新、绿色制造和智能制造等方面深入探索,与此同时,浙江省诸暨市以及位于诸暨的海亮集团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样板。
6月28 ~29日,以“铜材料 新跨越”为主题的2019 中国铜加工产业年度大会在浙江诸暨举行。大会从技术创新、绿色制造和智能制造等方面探讨我国铜加工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出“努力实现进口替代、努力实现我国高端铜材料自给自足、努力打造世界一流的铜加工产业”的奋斗目标。
改革开放40 多年来,我国铜加工行业通过自强不息的努力,建立起了完整的产业体系,我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铜材生产国,综合实力不断增强,成就有目共睹。但产业发展到今天,深层次结构性的老问题与新形势下国际经贸格局变化带来的新问题相互交织,使产业的发展面临复杂的考验和挑战。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党委书记、会长陈全训指出,这些问题归根到底还是因为“产业大而不强,我们自身有短板”。
他表示,未来发展中,产业除了要处理好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扩大铜的应用,还应强调三点。一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一心一意谋发展,着力推进高质量、有效益增长;二要保持战略定力,努力补齐短板,做好自己的事,特别是要把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三要加强研究、自律和协同,要对出现的新情况迅速反应,越是在复杂的环境下,越要避免各自为战,努力防控各种风险。
国家制造强国战略咨询委员会副秘书长曾建平就行业创新及智能化发展方面提出见解。当前,我国铜加工产业国际化程度已经很高,需要与国际一流企业同台竞争,但企业在创新研发实力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还有较大差距,主要体现在材料研发和生产工艺两个方面。为此,行业要加强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努力解决上述方面的短板和瓶颈问题,不断改善行业产品结构,有效满足高新技术领域对高精尖深加工产品的需求。
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其与先进制造技术不断深度融合,全球兴起了以智能制造为代表的新一轮产业变革,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日益成为制造业发展的主要趋势。铜加工是较典型的传统产业,加快智能化改造已经成为行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的重要途径和内在要求。曾建平认为,要加快推动高档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增材制造等先进技术装备的应用,大力推广普及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不断提高关键工序数控化率,持续缩短研发周期、降低成本和不良率、增强协同制造水平。此外,要着力从设计节能生产工艺、推广高效节能设备、发展循环经济等方面,努力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绿色新型铜加工制造体系。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党委副书记、中国有色金属加工工业协会理事长范顺科以《中国铜加工产业面临的形势与努力方向》为题作报告,他表示,未来中国铜加工产业要向以下方向努力:从规模速度向绿色和智能制造转变,要“走出去”开展全国布局、“一带一路”与国际产能合作,要树立大安全理念,要坚持自主创新与实施人才战略,加强产融结合。在转型升级方面,要向深加工延伸,提高产品附加值,做铜制零部件,要加强技术改造、升级装备、调整产品结构,并开发新产品,满足不同层次用户的需求,特别是中高端产品,要替代进口,打造品牌优势,争做单项冠军。在“一带一路”方面,铜管方面已有企业在东南亚国家建厂,铜板带企业还没有,有实力的企业可考虑“走出去”。非洲、东南亚等国产业比我国落后至少20 ~30年,机会多。缅甸、泰国等国对电线电缆也有很大的需求。
此次铜加工年度大会选址绍兴,颇具深意。绍兴处于杭州湾区域核心城市群带中,围绕杭州湾区域形成的诸暨店口、上虞汤浦、绍兴平水三个铜加工产业集聚区,铜加工材年产量超过100 万吨,具有很强的规模效应与终端应用辐射能力。绍兴市委副书记、市长盛阅春说,2018年诸暨铜加工产业入选全省首批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分行业试点,铜加工产业迎来了高速发展的黄金期,年利润增速位居34 个省级试点第二位。未来,绍兴将不断拉长产业链、做强创新链、提升价值链、优化生态链,全力打造“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铜产业先进制造业集群,重塑传统产业核心竞争力,努力为全省乃至全国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提供“绍兴样板”、贡献“绍兴力量”。
就诸暨而言,用诸暨市委副书记、市长王芬祥的话说,“铜加工产业是诸暨工业经济的金名片”。改革开放以来,一代代企业家和产业工人,创业创新、砥砺前行,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创造了闻名于世的铜加工产业集群,也成就了因铜而富、因铜而兴的中国“铜”镇——店口镇。近年来,在传统制造业寻求转型突破、华丽转身的时代机遇中,诸暨市抢抓有色金属加工制造业改造提升省级试点机遇,打响了铜加工产业改造提升攻坚战,聚焦高端、精密、智能制造,走出了一条创新引领发展、数字驱动转型的发展道路。2018年,实现全行业产值超500 亿元,其中规上产值为236亿元,增加值、利润分别增长8.8%和65.7%。
2018年12月,海亮有色智造工业园项目举行开工仪式
王芬祥从产业链完备、创新链活跃、成长链完整、市场链通畅等四个方面推介了诸暨铜加工产业的发展优势,他表示,今后,诸暨将深化开放加力,抢抓长三角一体化、省四大建设机遇,依托“与杭同城”融合发展优势,加快打造全国最大的铜加工材料及制品的研发制造基地;将不断改革助力,对标世界银行营商环境评价标准,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为每个到诸暨投资兴业的市场主体提供最优良的市场环境;将持续实施政策激励,严格执行减税降费政策,全面落实扶持铜加工产业发展的专项政策,为铜加工产业的新一轮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企业的支撑,铜管产销量全球第一的海亮集团就坐落于诸暨。海亮集团因铜而生、因铜而兴、因铜而强,依靠30年的坚守与创变,已经成为拥有3 家境内外上市公司,2 万余名员工的现代化大型企业集团。2018年,集团营业收入1736 亿元。随着2018年12月海亮有色智造工业园项目的开工建设,标志着海亮将从传统制造升级为智能制造。同时,也意味着浙江省推动有色金属加工业向绿色、集约、智能、高端、国际化方向发展迈出实质性步伐。
会议期间,记者前往正在建设中的海亮有色智造工业园参观。据工作人员介绍,该项目总投资达61.28 亿元,计划用地1000 亩。园区将分三期实施:一期计划新上“年产40 万吨铜及铜合金棒材智能化节能减排移地改扩建项目”,预计2019年12月竣工;二期计划新上“年产15 万元吨精密铝材建设项目”,预计2021年6月竣工;三期计划新上“有色金属加工领域上下游延伸项目及创新实验平台建设项目”,预计2022年12月前全部竣工。
全线建成后,园区生产线将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装备具有自动化、智能化、低能耗等特点,工艺具有清洁、短流程、智能化控制技术等特色,产品具有精密、环保、零缺陷等优势,符合国家有色金属加工产业发展战略与低能耗发展要求。
“从制造到智造,海亮准备了5年,仅技术研发投入就高达15 个亿。”浙江海亮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赵学龙介绍,海亮为此组建成了一支专业从事技术研发的浙江省重点创新团队,通过实施“机器换人”“自动换机械”“机列换单机”“智能换数字”的研发攻关,以及通过集成研发和工程应用研究,使海亮有色材料制造生产线、生产制造工业网络系统,都到了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率先在国内实现了铜加工生产过程信息化管理模式。据悉,海亮有色智造园投入使用后,预计年深(精)加工高精度铜管、铜棒和高效铜导体材料达到70 万吨,年销售收入达500 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