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冬梅,叶玉萍,刘文菲,朱萍
1江西省赣州市上犹县中医医院 (江西上犹 341200);
2江西省赣州市上犹县人民医院(江西上犹 341200)
现阶段,静脉留置针是小儿静脉滴注给药的重要工具,可避免因反复穿刺带来的痛苦,并能提升护理人员的工作效率,且有操作方便、适用广泛等优势。但在临床运用时需辅助恰当、正确、合理的护理方式,以减少并发症,保证治疗有效性与安全性[1]。综合护理属于现代化护理模式,广泛用于医学各个领域中,护理效果理想。本研究旨在明确小儿静脉留置针护理中实施综合护理的临床价值,现报道如下。
选取2015年6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60例静脉留置针输液治疗患儿,依据护理方案不同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男16例,女14例;年龄7个月至6岁,平均(3.67±0.26)岁;疾病类型,急性支气管肺炎13例,急性上呼吸道感染17例。观察组男15例,女15例;年龄8个月至6岁,平均(3.97±0.23)岁;疾病类型,急性支气管肺炎14例,急性上呼吸道感染16例。两组疾病类型、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患儿家长同意接受静脉留置针输液治疗;患儿凝血功能正常;输液时间≥3 d。排除标准:病历资料不完善,影响结果判定准确性者;中途退出研究者。
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模式。输液前对患儿家长进行常规知识宣教,并在输液、换药等操作中严格落实三查七对制度,严密观察患儿输液情况,提醒家长保持患儿个人卫生,并指导其饮食、作息等,不强调特殊护理内容。
观察组在小儿静脉留置针护理中应用综合护理,具体护理内容如下。
1.2.1 留置针护理
(1)穿刺前,调节输液病房温湿度,并为患儿布置干净、温馨的输液环境,如布置绒毛玩具、卡通图片等,减轻患儿对医护人员的排斥心理;以肢体动作与患儿沟通,以鼓励、表扬等方式增强患儿勇气,消除其紧张、恐惧情绪;以播放音乐等方式转移患儿注意力。(2)穿刺时,选取适合留置针,避免发生静脉炎;先排出输液器气体,固定患儿穿刺部位皮肤后进针,调整角度刺入血管,发现回血后停止进针,期间协同家长予以患儿语言鼓励和安抚。(3)穿刺后,以透明贴妥善固定留置针,正确封管,保证操作无菌化,待封管液充满管腔,待留有1 ml时拔出针头。留置针期间应加强巡视,一旦发生异常反应立即拔管,并落实交接班工作。
1.2.2 并发症护理
护理人员应熟知各种药物特性、刺激性,掌握其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对刺激性较大药物,应在选择静脉位置时选取弹性好、较粗的静脉,合理控制滴速,减小静脉刺激;严密观察穿刺部位及其周围有无渗液、红肿等反应,一旦发生异常则立即查看导管情况,拔出留置针,以双氧水对红肿、水疱部位消毒,若有液体渗漏则以硫酸镁予以湿敷处理。
1.2.3 认知护理
因患儿年纪小,反馈能力、依从性均较差,护理人员应及时告知家长穿刺期间可能出现的各种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等,便于获得家长信任,并促使其协同护理人员完成穿刺操作;对哭闹严重患儿应提前做好准备,确保穿刺顺利进行。
(1)统计两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2)记录两组留置针护理期间出现的并发症情况。
观察组一次性穿刺成功29例,成功率为96.67%;对照组一次性穿刺成功24例,成功率为80.00%;观察组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43;P<0.05)。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据报道,静脉留置针具有操作简单、患儿痛苦较小等优势[2]。但为减少留置针脱落、导管堵塞等情况,对患儿实施护理干预十分必要。常规护理作为临床最常用的护理模式之一,在小儿留置针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有限,其内容缺乏针对性、全面性,不能满足患儿、家长的护理需求,因而有必要选择其他更高效的护理模式[3]。
综合护理属于新兴护理模式之一,近年在护理领域的应用较广泛。其可克服常规护理中内容片面、操作机械等弊端,提升护理质量[4-5]。本研究对观察组实施综合护理,护理内容涵盖留置针护理、并发症护理、认知护理三个方面。留置针护理按照穿刺过程分成穿刺前、穿刺中、穿刺后护理,按照穿刺阶段,综合考虑不同患儿的差异性等实施相应护理干预,关注细节方面护理干预,以减少患儿哭闹、保证穿刺科学性等为目标,提升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减轻患儿痛苦,并提升家长满意度。并发症护理中要求护理人员严密监护患儿进行静脉留置针给药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等,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快速应对,降低并发症发生率。认知护理可增进患儿家长对小儿静脉留置针综合护理内容、操作等的认知,获得患儿家长配合,协同护理人员进行各项操作,减轻患儿恐惧感,确保穿刺顺利进行。
综上所述,小儿静脉留置针护理中实施综合护理临床价值显著,可减少并发症,提升穿刺成功率,值得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