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星南
江苏无锡市儿童医院神经内科 (江苏无锡 214023)
病毒性脑炎临床表现以恶心、呕吐、发热为主,由于和感冒等症状较为相似,易误诊并错过最佳的治疗时机。患儿如未及时接受治疗,随着病情的加重,极易出现意识障碍、脑疝、癫及肢体瘫痪等并发症,影响儿童的智能发育[1-2]。本研究旨在探讨综合性康复护理在病毒性脑炎患儿中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选择2016年5月至2017年5月我院收治的病毒性脑炎患儿86例,采用信封法将其分为两组,每组43例。观察组男24例,女19例;年龄5个月至11岁,平均(4.74±1.52)岁。对照组男25例,女18例;年龄6个月至12岁,平均(4.83±1.46)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对照组治疗期间根据常规护理要求,实施基础性的护理服务。
观察组治疗期间实施综合性康复护理干预服务。(1)病情监测。护理人员密切监测患儿各项生命体征的变化,针对伴有发热的患儿,需要采用物理降温或者给药的方式降温、退热;针对伴有抽搐及昏迷的患儿,需要及时补充体液,并通知主治医师,予以对症处理,从而预防脑水肿或脑缺氧等症状。(2)饮食干预。患儿接受治疗期间,护理人员需要结合患儿的营养状况,对其进行饮食指导,增加饮食中富含蛋白质及维生素的食物,多食具有抗病毒功效的食物,从而通过合理的饮食提高患儿的机体免疫力。禁食辛辣、生冷、油腻等食物,避免因不当饮食加重炎症反应,延长身体功能的恢复时间。针对伴有吞咽功能障碍的患儿,需要选择合适的体位进食,预防和避免患儿发生误吸。(3)康复护理干预。帮助患儿按摩四肢和关节,每次按摩的时间为20~30 min,并指导和协助患儿进行肢体的伸展运动,从而促进血液循环,保证关节的灵活性,缓解和改善肢体水肿,促进肢体功能的恢复。当患儿入睡时,护理人员需要固定患儿的头部,并适时帮助患儿调整和更换体位,最大限度预防痉挛的发生。(4)心理护理。病毒性脑炎具有起病急、病情进展快等特点,患儿家属会产生焦虑、烦躁、不安等消极情绪。对此,护理人员需要态度诚恳地与患儿家属交流,向其讲解疾病的相关内容,以及尽早进行康复训练对缓解症状、促进疾病康复的重要性,耐心回答患儿家属提出的疑问,减轻患儿家属的心理压力,取得患儿家属的信任,预防护患纠纷。
比较两组实施护理干预后临床症状和体征恢复正常时间、干预效果以及患儿家属护理满意度。干预效果评定标准:显效,头痛、恶心、呕吐、发热及全身无力等临床症状和体征改善80%及以上,甚至完全消除;有效,头痛、恶心、呕吐、发热及全身无力等临床症状和体征改善50%~79%;无效,疾病临床症状和体征改善未达到50%,甚至进一步加重及恶化[3]。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家属满意度评定标准:采用医院自制满意度调查问卷进行评估,分为非常满意、较为满意、不满意,满意度=(非常满意例数+较为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观察组意识障碍、惊厥障碍、颅脑神经障碍缓解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症状和体征缓解时间比较(d,±s)
表1 两组临床症状和体征缓解时间比较(d,±s)
组别 例数 意识障碍 惊厥障碍 颅脑神经障碍观察组43 1.25±0.63 1.83±0.64 8.62±1.26对照组 43 5.42±1.63 6.52±2.15 15.45±1.53 t 15.6477 13.7098 22.5965 P <0.05 <0.05 <0.05
观察组干预总有效率及家属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表3。
表2 两组临床干预效果比较
表3 两组家属满意度比较
病毒性脑炎是由多种病毒引发的急性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6~8岁的儿童是该病的好发和易感人群[4-5]。有研究指出,综合性康复护理在改善病毒性脑炎疾病对人体损害方面具有极大的指导意义[6]。这一观点在本研究中得到了进一步的证实,观察组实施综合性康复护理干预服务后,意识障碍、肢体障碍、惊厥障碍及颅脑神经障碍缓解时间均明显缩短,临床干预效果及家属护理满意度明显升高。
常规护理模式虽可起到一定的治疗辅助效果,但护理形式过于单一,内容过于笼统、广泛,针对性差,很多患儿(特别是患儿家属)并不满意此种护理方法,总体上的应用效果不理想。相比之下,综合性康复护理为临床一种较新型的护理模式,其护理内容的针对性、全面性、系统性更强,护理人员会将患儿具体病情作为临床护理基础,在此基础上制定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计划,更能体现护理人性化。本研究中,护理人员对病毒性脑炎患儿实施心理护理、严密病情监测、饮食护理、康复护理等综合性康复护理干预,能够缩短患儿的症状体征缓解时间,提高临床干预总有效率及患儿家属对护理服务的满意程度。
综上所述,综合性康复护理应用于病毒性脑炎患儿中的效果显著,对加速患儿康复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