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丽娟
天津市东丽区东丽医院 (天津 300300)
甲状腺癌为颈部常见的恶性肿瘤疾病,约占人体全身恶性肿瘤的1%,早期对甲状腺癌患者进行诊断,可及时了解病灶病变情况,为患者早期治疗提供依据[1]。近年来,随着超声、MRI及CT等影像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临床对甲状腺癌的诊断水平得到较大程度的提高,但仍存在漏诊、误诊情况,因此,临床选择更加有效的诊断方法以提高临床诊断符合率,帮助患者早诊断、早治疗意义重大[2-3]。本研究旨在探讨多层螺旋CT与高频超声在甲状腺癌患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60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甲状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54例,女346例;年龄34~78岁,平均(451.02±10.34)岁。共检出684个病灶,其中乳头状癌620个,髓样癌21个,滤泡状癌43个。临床均表现为颈部触及肿大淋巴结或颈前区结节,且术前均行多层螺旋CT及高频超声检查。
(1)多层螺旋CT检查:采用西门子公司生产的sensation16多层螺旋CT扫描仪,指导患者取仰卧位,平扫患者甲状软骨至颈根部位,层厚设置为2.5 mm,间隔设置为1.2 mm,电压设置为120 kV,电流设置为100 mAs。于患者前臂静脉注射非离子型对比剂800 ml,3 ml/s,进行增强扫描,应用锥形立体射线重建术进行图像重建。(2)高频超声检查:使用飞利浦公司生产的PhilipsIU22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设置为8~11 MHz。指导患者取仰卧位,对甲状腺部位进行多切面扫描,观察甲状腺病灶具体形态、大小、边界位置、密度、回声、是否出现钙化、钙化面积及病灶周围血流信号情况,并对颈部及锁骨上是否出现肿大淋巴结进行探查。
记录两种检查方法检出病灶数量、微钙化、密度/回声、边缘模糊情况及颈部淋巴结转移情况。
采用SPSS 24.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两种检查方法密度/回声不均、不规则形态、微钙化、钙化、边缘模糊检出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频超声病灶血流异常检出率高于多层螺旋C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种方法检测具体病灶情况比较[个(%)]
多层螺旋CT与高频超声甲状腺癌病灶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678,P=0.410);联合检查甲状腺癌病灶检出率均高于多层螺旋CT与高频超声检查,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1.198、32.995,P=0.000、0.000)。见表2。
表2 不同检查方法甲状腺癌病灶检出率比较
病理检查中确诊600例甲状腺癌患者中发生淋巴结转移394例。多层螺旋CT与高频超声转移性淋巴结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58,P=0.499);联合检查检转移性淋巴结检出率高于多层螺旋CT与高频超声检查,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25.145、19.960,P=0.000、0.000)。见表3。
表3 不同方法对转移性淋巴结检查结果比较
甲状腺癌发病机制与放射性损伤、碘元素摄入量及遗传等因素相关,病发初期无典型性临床表现,不易被发现,因此,临床中应加强对甲状腺癌的早期诊断,为患者争取早期治疗时间,对提高患者生存率具有重要意义[4]。
传统超声诊断甲状腺癌主要从形态学角度对病灶形态、大小、体积等内容进行检查,而随着超声技术不断发展与进步,高频超声诊断技术具有无创、易操作、可重复等特点,可更加详细地将病灶分布、血供及周围血管形态通过影像学反映出来,以提高临床诊断符合率,其已经成为甲状腺癌诊断的有效方法之一[5-6]。甲状腺癌超声影像学特征为病灶内部出现低回声,边界不清晰、周边无包膜或声晕,病灶呈现微钙化状态,且病灶内可检查到丰富血供,而病灶呈现显著性血管增生,病灶内部及周围血流信号较为丰富,呈杂乱分布,并于病灶周边可见血流信号。此外,转移性淋巴结多发生于气管周围,沿着颈内静脉周围分布,并以单侧较为多见。
多层螺旋CT检查具有高密度及高空间分辨力等特点,能够清晰地将病灶具体形态、大小、边缘等具体情况显示出来,为临床诊断提供清晰的诊断依据[7-8]。多层螺旋CT检查甲状腺癌影像学特征多表现为低密度肿块,病灶密度不均匀,且增强CT扫描检查后发现病灶周围有丰富血供,病灶边界模糊,呈不规则形态,内部出现不同程度的钙化。
本研究结果显示,多层螺旋CT与高频超声甲状腺癌病灶及转移性淋巴结检出率无显著差异,两者联合诊断检出率均高于单一诊断,说明多层螺旋CT与高频超声检查均可用于甲状腺癌诊断中,两种检查方法各有优缺点,两者联合应用可相互补充,提高临床甲状腺癌检出率,为临床早期诊断及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有效依据。
综上所述,多层螺旋CT与高频超声诊断甲状腺癌检出率相当,而两者联合检查可提高甲状腺癌检出率。